2022年是新的一年,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全新的希望。那麼,2022年,將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光景呢?其實在大量的古籍中,都已經為2022年的情況做出了相關預測,3本古籍中甚至都有類似的記載,這是一種巧合嗎?2022年究竟會出現些什麼事,我們能否避免2022年的不利情況呢?歡迎點贊評論收藏。
只愁虎下山
在古籍《枕中記》中,對於2022年的情況是這樣說的,“壬寅是豐年,禾稻倍收全。四季均調和,桑柘半絲蠶。八方皆成熟,六畜有災纏。人民雖富樂,只愁虎下山。”
為什麼說這句話描述的就是2022年呢?
古人使用的紀年法和我們現在不同,主要使用的是天干地支法,按照這種方法計算,2022年就是壬寅年,相應的,2021年就是辛丑年、2020年就是庚子年、2019年就是己亥年……
言歸正傳,《枕中記》中對於2022壬寅年的記載,如果仔細分析,前5句所描述的場景,都是很美好的,糧食豐收、四季風調雨順、絲織業也很順心,但就是“六畜有災纏”,也就是說,牲畜可能會面對一些災難,而影響到所有牲畜的,莫過於各種瘟疫和禽流感,而一般禽流感爆發是毫無預兆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做好相應準備。
這個預言的重點在於最後兩句,“人民雖富樂,只愁虎下山。”前一句是比較符合現在的情況的,因為現在我國的疫情在逐漸轉好,人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但是後一句卻非常令人深思。
老虎要下山,一般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呢?老虎是一種天生的野生動物,喜歡生活在山林中,而能夠促使老虎違背自己的天性離開山林,只能是一種情況,那就是老虎餓極了,要下山尋找食物,衝到人類的居住區傷害人類。其實現在在我國東北地區,就有很多人見到了下山的老虎,所幸沒有釀成血案。
不過,這樣理解“只愁虎下山”,還是有點膚淺了。根據五行之說,壬屬水,水對應北方,北方的顏色則是黑色。所以這隻下山的虎,可不是一隻普通的虎,而是一隻黑水虎。黑水虎主兇悍,意味著2022年的雨水可能較多,人民有可能遭遇水災。與此同時,降雨也伴隨著強風,說明要在水災和風災方面多做準備,防備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
《枕中記》又叫《孔聖枕中記》,雖然是一本預言書,但裡面的內容和《論語》的形式相近,都是孔子和弟子一問一答,所以在這8句話後面,還有孔子的弟子回答的話,而這些話則是勸人們,不要把金錢看得比仁義還重,否則即便家裡有錢,三世之內也都會敗光了。
《枕中記》中所載2022年的年運,整體來說是好的,但又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而且專門指出是水害。其實除了《枕中記》之外,還有一本書,以一種更加犀利的方式,預測了2022年的年運。
水火既濟卦
這本書,就是北宋理學家邵雍的名作《皇極經世書》,這本書與《枕中記》有所區別,是一種易學類書籍,主要是透過易經和洛書來推算當年的卦象,這樣用來推測這一年的運勢。而根據這種推算方法得出的,2022年的值年卦,被稱為“水火既濟卦”。
那麼這個“水火既濟卦”,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既濟卦是《周易》64卦中的第63卦,與《枕中記》中的“黑水虎”相似,這個卦象的上半部分,就是水,表現為黑色;下半部分則是火,表現為紅色。而其批文是,“水在火上,既濟。”
水在火上這種情況,從最表面的情況看來,火燃燒起來會不斷向上,而水傾倒時則向下,所以火苗根本燃燒不起來,水會把火熄滅。這個時候,水、火雖然是相剋的,平時互為死敵,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陰陽調和,是一個比較吉祥的狀態。
而“既濟”兩個字,則包含著更深層的資訊。這個詞的意思是事情已經成功,但會有變故,必須謹慎行事。這也是一種“居安思危”態度的體現,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盛時期,總會逐漸下落,能夠保持平緩下來,還是一路達到更糟糕的境地,就看人們怎麼處理了。
那麼《皇極經世書》是不是胡說八道呢?就以這本書所預測的2020年的卦象來說,2020年的卦象,在《皇極經世書》的推算下,是“地火明夷”卦,這是《周易》的第36卦,意思是光明隱沒,時局不利,人民處境艱難。那麼2020年發生了什麼呢?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2021年的值年卦是“山火賁卦”,其卦辭是“賁,亨。小利有攸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相對通泰,有利於向前發展。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卦象顯示山在上、火在下,而這種情況很容易令人想到火燒山。所以這個卦隱藏的含義是,2021年有“小利”,但是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可能會出現不好的情況。而2021年年末,出現了疫情上的反覆。
易學,本身就是一門很高深的學科,根據《周易》卦象,可以預測各種運勢,其中還包含了很多哲學智慧。而根據《周易》延伸出來的《皇極經世書》,還是有一定準確性的。
《皇極經世書》和《枕中記》中的預測和記載,雖然完全不同,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卻是非常相似的,都是要對即將到來的情況做準備。而除了這兩本書之外,還有第3本書,《地母經》。
地母經預測
《地母經》對於2022年壬寅年的預測,主要分為兩種,分別為詩和卜。其中詩的原文是“太歲壬寅年,高低盡得豐。春夏承甘潤,秋冬處處通。蠶桑熟吳地,谷麥溢江東。桑葉不堪貴,蠶絲卻半豐。更看三秋裡,禾稻穗重重。人民雖富樂,六畜盡造兇。”卜的原文則是,“虎首值歲頭,再處好田苗。桑柘葉下貴,蠶娘免憂愁。禾稻多成實,耕夫不用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詩中,也提到了“人民雖富樂,六畜盡造兇”,而這個內容,與之前提到的《枕中記》中所記載的“八方皆成熟,六畜有災纏”非常相近,也就是說,這一年應該會獲得豐收,但是牲畜中間可能會發生大事,比如禽流感等大型疫情,不過這些也需要人們多多注意,才能防止其發展。
仔細對比《枕中記》和《地母經》中的記載,可以發現這兩部奇書中的記載非常類似,甚至有一句話完全相同。那麼這究竟是一個巧合,還是《枕中記》與《地母經》之間存在抄襲的情況呢?
假設這兩本書的說法存在抄襲情況,不完全可信。那麼再來看一下國外的預言家對2022年運勢的預測。與我國的古籍相比,國外的預言相對更加具體。
就比如著名的“盲眼龍婆”巴巴萬加就預言,2022年亞洲很多國家可能面臨水患,甚至發生嚴重洪災,這就和《枕中記》中的推測不謀而合,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要格外注意防治水災。2021年河南和山西等地曾經發生嚴重水災,正是為這件事敲響了警鐘。
但是說上述3部古籍是危言聳聽,那倒並不至於,因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古書中年份的記載,是以60年為一輪迴,而不是具體指哪一年,也就是說,相應的卦象在前後相差60年的兩個年份,應該是可以對應起來的,可是古往今來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個60年,為什麼這些古籍還能在民間長盛不衰?
這就證明,這3份古籍中的預測並不是空穴來風,反而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這些預測,也不是古人憑空想象出來、又隨手記下的,而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對來年的期望和對當年的總結。在這些所謂的“預言”中,其實包含了古人的樸素思想和對自然的樸素理解。
每個人都希望在很多事情發生之前,得到外界的預警,因此對預言過度追捧,然而實際上,與其追捧預言,不如把這個“警鐘”放在自己的心裡,時時刻刻對外界保持細心觀察,才能夠保證在突發情況下不會自亂陣腳。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點贊評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