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病從口入”。說到疾病,人們往往更關注自己的口腔,吃什麼藥,吃什麼食物要慎重。好像只要管住自己的嘴,一切都會好的。其實這種病非常狡猾,它侵入人體的方式不僅僅是透過口腔,還有鼻子,這是重災區。
鼻子還有一個名字,叫“臉王”。中醫有“上診在鼻,下診在腹”的說法,可見鼻在觀察診斷中的價值是相當大的。兩眼之間是鼻子的起點,中醫稱之為“山根”。它還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叫“養生宮”。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鼻子可以看作是我們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鼻青則說明肝急,是“肝木佔脾土”的表現。鼻尖發黑是腎臟不健康的外在表現。當鼻子變黃時,脾臟的顏色就出現在臉上。
為什麼鼻子和健康的關係這麼密切?《老子》認為,“天從鼻五味吃人,地從口五味吃人。”中醫認為“鼻為肺之鑰”,鼻在呼吸、呼吸時能無限引氣。“鼻子”的原詞是“自我”。後來用“自己”來指代自己,於是又創造了一個詞“鼻子”。但人們還是習慣指著鼻子說“是我”。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胎兒在母體中發育時,鼻子是五官九竅的第一個器官,因此被稱為“鼻祖”。道教稱鼻子、耳朵和眼睛為“喬明”。五臟各有其竅,每個竅都有其特殊的經脈,與這些竅所屬的臟腑直接相通。
《靈樞·吳躍武史》指出:“鼻為肺之官”,鼻與肺直接相連,肺的功能也會影響鼻。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理解,西方人的鼻子比我們東方人的高,長。其實這和它的生活環境有關。以俄羅斯人為例。因為地區很冷,鼻腔又長,所以在吸入空氣的時候,鼻腔會提前對冷空氣進行加溫,這樣吸入體內的空氣就會是溫熱的。但是那裡不適合我們黃種人居住。研究表明,生活在寒冷地區的黃種人更容易患肺病或心臟病。由於黃種人的鼻子比較小而短,空氣進入人體後不能得到充分的“預熱”,導致寒邪入肺。肺受傷了,心臟會受影響,病一下子就來了。可見,要想保護肺,首先要保護好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