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林曉瑩
2月15日,首屆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獎頒獎儀式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傅玲琳獲獎!
此次獲獎者都是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僅20人入選。
過敏性疾病影響著全球約30億以上的人口,已成為發達國家的第六大慢性疾病;在我國,保守估計約有1~3億的過敏患者。其中過敏的發生有50%由致敏性食物引起,食物過敏不僅嚴重影響了個體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有時過敏反應會非常嚴重,甚至致命,給家庭、醫療和公共衛生管理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食物過敏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對某些食物蛋白質的超常反應。那麼,人體在攝入成千上萬種食物蛋白時為何只有有限的蛋白種類成為致敏蛋白?不同個體的致敏蛋白種類為何又存在差異和特異性?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傅玲琳帶領團隊近十多年科研攻關,圍繞食品安全與致敏控制研究領域,針對致敏蛋白的識別與致敏性,闡明抗原遞呈細胞的不同成熟分化模式是識別致敏原的關鍵環節,創新性提出了腸道菌群介導細胞訊號傳遞的分子致敏機制。
“食物過敏是一種由某種食物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主要由一種叫做免疫球蛋白E引起的,這種反應具有環境、飲食結構和個體差異性。”傅玲琳說,從2015年開始,她就和團隊成員萌生了藉助益生菌來調控免疫反應從而改善我國沿海地區水產品過敏的想法,並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黏膜免疫及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教授團隊,在自主構建的水產源致敏蛋白小鼠模型的基礎上,結合臨床人群實驗展開了研究,最終發現特定益生菌不僅能提高機體的免疫防禦功能,還能透過最佳化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糾正免疫細胞亞群的失衡,緩解或抑制水產品致敏蛋白引起的過敏反應發生。
除了致敏機制的研究,針對我國食品產業致敏原標籤標識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傅玲琳團隊還構建了食品原料致敏性物質高靈敏靶向評價體系,以及重構了致敏物質篩選平臺,併發布了中國特色致敏蛋白檢測技術和標準,填補了國內本領域空白,併為建立我國完整的食物致敏原風險評估標準體系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牛乳及其天然乳製品是理想的動物性蛋白營養來源之一,其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維生素等,其中蛋白質主要由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球蛋白等組成,而同時這些蛋白對過敏人群來說也是很強的致敏物質。我國牛乳過敏發生率很高,特別在嬰幼兒和兒童群體中是排在首位的致敏食物。”傅玲琳說,這幾年她帶領的團隊一直圍繞乳品營養健康與安全生產核心環節技術難題,攻堅克難,就是為了形成覆蓋乳品生產全鏈條的安全精準保障體系,“只有創新生產中品質監控智慧化技術,才能精準保障乳品生產關鍵環節的安全性和綜合品質。”
目前,全球對乳製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隨著全球人口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全球乳及乳製品供需年均增長率達2.3%。未來十年內,中國將持續保持乳製品進口勢頭,預計到2028年鮮乳進口量將達90萬噸。
“也是針對乳品生產中致敏原隱匿性安全風險識別力差等問題,我們才想著創新乳製品內源性潛在風險因素的快速甄別技術及感測裝置,建立可多方位識別致敏原隱匿性安全風險的預警系統,這樣才能保障乳品安全生產及致敏風險監控。”傅玲琳說,如今相關技術成果已在北京三元食品、浙江李子園食品等全國多家大中乳品企業中應用推廣。該技術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效益顯著,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除了科研上紮實求真,傅玲琳教授還堅持科學普及,牽頭撰寫了《食物過敏的奧秘》《食用水產品》等5部食品安全系列科普叢書,透過傳播食品安全科學知識來更好地奉獻社會。
實驗室內,傅玲琳教授是學生們科研路上的“金牌”導師;實驗室外,傅玲琳更是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國家“雙萬計劃”首批一流本科專業負責人和全國首批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書記,傅玲琳教授不斷推進產教融合,將立德樹人融入社會實踐教育環節,積極探索黨建與學科互融互促的新途徑。“做這樣的研究意義在於保障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需求。中國要做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就應該在產業升級和食品安全上有所貢獻。”傅玲琳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