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溫差可以說是全年之中最為極端的天氣——相差十幾度很常見、相差五度以上特別普遍。而野釣又對溫差頗為敏感,目前釣魚圈比較能達成共識的就是:溫差在五攝氏度以內比較好釣魚。
那麼早春就不好釣魚了嗎?很顯然不是,從最近出釣的釣友漁獲以及自身這些年的經歷來看:早春其實很好釣魚,尤其是釣大鯽魚可以說是全年中最好釣的時節。但是釣友們的漁獲也兩極分化明顯:有的釣友收穫頗豐,有的釣友空手而歸。引起這樣的現象並非是什麼釣技也不是什麼餌料,畢竟早春野釣大部分釣友都用紅蟲和蚯蚓,方法用對了哪怕是用餌料也能有不錯的收穫。
最為直接的原因蓑笠哥估計是:溫差引起魚兒活躍地點變化,在出釣的天氣下沒有選對合適的釣點以及找準合適的水深。在其他的季節哪怕你釣點選擇不好、水深沒有找好漁獲多少都會有一點,但是在早春不行,早春的鯽魚成群的活動而且只在合適的溫度區間活動,深一點的話可能影響還不大,但是哪怕淺30CM漁獲都會有很大的區別(個人觀點,有侷限性,不代表所有地方都是如此)。
如果你仔細留意,你會發現這幾年野釣老哥們在冬季和早春越來越喜歡用長竿,甚至有人用到了15米以上的大炮。很多釣友會說:釣個鯽魚,至於用這麼長竿子嗎?在這個臺釣才是釣魚技術的代表的年代,你用長竿、大一點的魚鉤是會被鄙視的。在網路上只要你說釣鯽魚,大多數人給你推薦的都是3.6、4.5的魚竿,小鉤細線,蓑笠哥只能說在早春的野釣大水面這種行頭就是過去餵魚!如果你長期看到一批釣魚人用某一種裝備或者釣魚的方法,那隻能證明這種裝備或者方法很好用,可能不符合主流的技術觀點,但我們釣魚並非為了炫技或者體現自己技術好,而是為了上魚,釣不到魚搞得看起來再專業那也是白搭對不對?
使用長竿的原因很簡單:找到有魚的水層或者是地方,而影響這些魚去哪裡的並非是魚兒的心情,而是溫差與溫度。魚兒活動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尋找食物、尋找舒適的地方、尋找繁衍的地方,可能它們有一定的娛樂選項但這都不是重點,為了生存而努力是所有生物的首要目的。溫差太大會讓魚兒有一段時間“不舒服”,這是因為魚兒是變溫動物,不同的溫度新陳代謝速度不同需要調整,它們為了避免這個“不舒服”大多會選擇溫度變化較小的地方或者不怎麼變動的地方。
當然它們也會透過在一定的溫度區間來移動規避,比如:水底溫度由於大地的餘溫比水面高,當太陽照射的時候水錶溫度上升之後它們會去淺灘,然後等太陽下山之後又回到深水區。這也是你能經常在白天看到某個淺灘裡面有很多魚兒(連續晴天三天才會去淺灘),但是你晚上去釣的時候一口都沒有的原因。
連續晴三天才會去淺灘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溫差對於魚兒的影響來取得不錯的漁獲呢?其實很簡單:晴天釣淺陰雨天釣深。當然這個淺也不是特別的淺,按照以往的經驗早春出太陽你選擇向陽有80CM-1.5米的的灘而且有草的地方最佳,特別深的地方也不行壓強會很高它照樣不舒服,一般3-6米左右為宜,主要看這片水域的平均水深。比如你釣的這片水域最深的地方都只有三米,那麼你最好就釣這個最深的地方,但是即使是這種地方的晴天也不能釣太淺的地方,當然如果你有很長的竿子可以嘗試一下在水的能見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
如果你摸不準水深的話,在早春蓑笠哥建議你找一個背風沒有什麼流動的二道坎(深淺結合的地方,水深2-3米的恆溫層),因為魚兒不管是去深水還是去淺水它都要經過這麼一個地方,這種地方出魚的視窗期基本就是一早一晚(早上7-9點、下午3-5點,早春大概即使這樣),你要麼早一點去打窩要麼就去晚一點,但是你早上去窩子打多一點一旦發窩那麼全天都能釣到魚。
值得留意的是:上面說到的溫差對於魚兒的影響一般只在水不怎麼流動的地方(水庫、江河大灣、斷流的分江),如果是水常年一直有流動那麼基本會失效,因為流動的水裡面沒有什麼恆溫層上下的溫度都差不多,當然江河裡面的沙坑裡面溫度也會相對穩定,但這種地方你只能上磯竿。
總結一下上面的經驗:早春溫差大或者溫度低的話你最好釣3-6米的水深,太淺的話只有小魚或者小鯽魚,大鯽魚新陳代謝調整時間更長所以溫差大的時候還是樂意呆在深一點溫度穩定一點的地方。體現在具體適合手竿的釣點就是:大壩兩側、高坎下方、水底陡峭的二道坎。當然,如果持續晴天哪怕是溫差大你白天都應該選擇在有草且深度在80CM+的淺灘或者二道坎。
我是蓑笠哥,希望你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