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眾所周知,俄羅斯T-80坦克裝有125毫米坦克炮,既可以發射威力極強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又能發射炮射導彈對付4000米以外的裝甲目標。該坦克的機動性和防護性也都比較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流坦克。然而,誰能料到,該坦克竟在與車臣的戰鬥中暴露了許多問題,使俄軍在車臣面前丟了醜。
俄羅斯在與車臣的武裝衝突中,大約動用了2200輛坦克裝甲車輛,其中包括大量T-80坦克。對付一個兵力弱小的杜達耶夫政權來說,俄軍的兵力絕對壓倒車軍,其優勢甚至超過了海灣戰爭中的多國部隊對伊軍的優勢。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俄羅斯在2個多月的戰鬥中竟損失了大約250輛T-80坦克呢?個人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
1.俄軍未做巷戰準備。T-80坦克在野外作戰時非常得心應手,摧毀2000米以內目標可以說是十拿九穩。然而,杜達耶夫部隊深知,不能同俄軍進行面對面的陣地對攻。因此,抵擋幾下就退守格羅茲尼城,展開巷戰。城市及周圍地區建築物多,阻擋視線,使坦克炮長很難發現目標,更談不上發揮坦克炮的威力了。T-80坦克簡直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杜達耶夫兵力只有數萬人,重武器也很少,但選擇的作戰戰術正確。他們以化整為零的小股部隊,使用輕武器在巷戰中同俄軍周旋。別小瞧反坦克火箭筒之類的輕武器,在巷戰時它完全有可能制服威力強大的T-80坦克。
2. 防護措施不夠全面。儘管T-80坦克的正面裝甲足以對付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但車體兩側裝甲卻對付不了單兵攜帶的反坦克火箭簡。杜達耶夫的部隊就採取了避免同俄軍正面交戰,專打俄軍坦克兩側的戰術原則,取得了滿意的作戰效果。
3. 彈倉的設計不盡人意。俄羅斯T-80坦克繼承了T-72坦克的總體設計思想,採用自動裝彈機裝填炮。自動裝彈機的使用,不僅取消坦克裝填手,縮小了炮塔的體積,而且還可以大幅度提高射擊速度,使坦克火力更強。然而,T-80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構卻有先天性缺陷—彈藥難以用裝甲加以保護。自動裝填的炮彈平時儲存在炮塔吊籃底部的旋轉彈倉裡,無法與乘員艙隔開,也沒有設計洩壓機構。而這種設計具有極強的正面防護效果,但是如果反坦克武器從兩側和底部攻擊,則很容易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破甲射流一旦擊穿車體兩側裝甲,便輕而易舉地抵達彈倉,引起彈藥殉爆;同樣的道理,地雷被坦克觸發引爆後,射流擊穿底部也能引起彈藥殉爆。殉爆的後果比炮彈、導彈的威力要大得多,不僅僅是炸死所有乘員和破壞車內儀器,甚至可以掀翻炮塔,徹底毀掉整輛坦克。
4. 燃氣輪機弊大於利。初期俄羅斯T-80坦克以燃氣輪機為動力,有較高的加速效能和行駛速度,這是柴油機無法比擬的優點。但是,燃氣輪機有它的固有缺點—燃料消耗高。柴油機驅動的T-80YIIA坦克,加一次燃料可行駛600公里或連續行駛8小時,而燃氣輪機驅動的 T-80Y坦克無法達到這樣的標準。海灣戰爭中,美軍M1坦克的實戰結果是每行駛200公里就需新增一次燃料。T-80的燃氣輪機也大致如此。而且維護麻煩,可靠性差。
5. 戰場指揮無能。T-80坦克在車臣戰鬥中出現的一系列間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技術問題,應該看到還包含著戰術使用的問題和上層指揮的問題。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觀點非常明確,他認為是國防部的指揮無能才把這次行動搞得一團糟,而時任國防部長格拉喬夫卻將失利原因歸結為T-80坦克的效能不佳。他在觀看了被毀坦克展覽後立即下令改裝T-80坦克,並且命令在2~3周內為所有坦克加裝反應式裝甲,並將T-80坦克的燃氣輪機換成柴油發動機。裝備可以更換,但是指揮的失誤終究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
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贊關注我~歡迎大家留言交流,繼續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視角看軍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