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拼多年,我今年難得有機會回了趟老家。
老父親高興地四處給親戚們打電話,約飯局。
吃個團圓飯,好好嘮家常,這本是一件暖心的事。
可一場飯局過後,從老家回來,我發現有些親戚居然把我給拉黑了。
回想起那頓飯,剛開始,大家邊吃邊聊,還是開心的。
可沒多久,七大姑八大姨三大爺就開啟了突如其來的“靈魂拷問”:
“啥時候生孩子?你表妹都2胎了。”
“你現在一個月賺多少?我兒子月薪5萬,年底13薪,天天發福利。”
“聽說你在上海買了個50坪的學區房,咋拼了這麼多年,咋不買個大點的房子,以後你爸媽過去陪你也方便啊?”
面對親戚們七嘴八舌的詢問,我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
原本礙於面子,想笑著糊弄過去。
但他們不依不饒,跟個機關槍似的問個不停。
我一時火大回懟了幾句:“大家管好自己就行,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話音一落,剛剛喧譁熱鬧的屋子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父親見狀趕緊過來打圓場。
當時雖然暫時緩和了氣氛,但大家心中難免有些不愉快。
我也是味同嚼蠟地吃完了這頓團圓飯。
等回到上海後,我發現那幾個跟我拌嘴的親戚已經把我拉黑了。
我一時間哭笑不得,不由想起一句話:
“沒有界限地肆意打擾,沒有底線地強人所難,只會讓關係越來越淡。”
究竟從何時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面目全非?
看透這3個人際交往的真相,也許你就能頓悟。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是孰不逾矩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會反感“親戚”這個人群?
有個高贊回答說:
“反感的是,對他人私生活沒有邊界概念,或者即使有,也會以親戚身份、關心為名,大肆侵入他人私生活的族群。”
當人與人之間失去邊界,再親密的關係也會疏遠。
在熱播劇《人世間》中,就出現過這樣一幕。
臨近過年,周家爸爸滿面春風,歡歡喜喜地帶著全家人走街串巷去拜年。
到了乾女兒喬春燕家,喬家父母衝著周家老大老二兩個高材生,酸溜溜地一頓猛誇。
他們一個娶了省長女兒,一個嫁了著名詩人,很是給父母增光。
還好,喬家父母從周家老三週秉昆,一個“沒有出息”的醬油廠小工人身上,得到了一點成就感。
他們一邊抬高自家女兒身份,說春燕是區婦聯主任。
一邊吐槽周家老三不如哥哥姐姐有本事,找了個沒工作的媳婦,養著來路不明的孩子。
雖然喬家和周家關係很親近,但喬家兩老忘了,親戚之間也是需要界限感的。
像他們這樣沒有分寸地隨便議論,最後惹得周秉昆轉身就走。
氣得周家爸爸當場發脾氣,警告他們不許再胡言亂語。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
“中國家庭普遍存在一種‘漿糊邏輯’,缺乏邊界感。
打著‘關心你,對你好’的旗號隨意入侵生活,不斷干涉,像粥一樣怎麼攪都攪不清。”
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人情關係,完全可以用一個萬能的辦法搞定。
那就是,熟不逾矩,親近地保持距離。
熟人當作生人處,給彼此留足空間,可以適度關心,但別過度干涉。
有分寸,才能相看不厭;守規矩,才能情誼常遠。
真正長久的關係,一定是你有你的漢界,我有我的楚河,不必太近,也不會太遠。
為人處事,要懂得“外圓內方”
常言說,樹直易折,人直常敗。
為人處世,太過咄咄逼人,雖堅守了原則,卻也容易讓別人難堪下不來臺,給自己留下禍患。
最好的姿態是,如春風似流水,可柔可硬,圓通豁達。
電視劇《小敏家》裡,女強人李萍就是個擅長處理關係的高手。
連人人避之不及的金波,都能被她輕鬆降服。
金波本是遊手好閒的廠長之子,在父親工廠倒閉後,欠下大筆債務。
他厚著臉皮讓快高考的兒子幫他還債,還纏上前妻要對方照料自己。
金波聽說,同鄉李萍如今當上了大公司的總裁,就樂顛顛地跑上門要求給他安排個保安科長噹噹。
以李萍今日今時的地位,大可以直接回絕,把異想天開的金波給轟出去。
但她極有耐心地解釋:
“人事的事,我不經手。這個保安哪,這些都是外包出去的。”
對方一聽立馬順杆子爬,他表示,只要有個工作就行。
李萍很清楚,金波愛酗酒愛賭博,幹啥啥不行。
但她沒有直接戳穿,仍舊不動聲色地解釋自己的難處。
讓對方意識到,她是有原則的,不會隨隨便便就給人安排工作。
另一方面,她也給足了對方面子,給金波畫下“有閒職就給你”的大餅,安撫住焦躁的他。
就這樣,三言兩語間,像狗皮膏藥一樣的金波被打發走了。
而李萍隨高就低,懂得變通的處世手段,也讓人佩服不已。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用“外圓內方”的古代錢幣做比喻,送給兒子一副處世座右銘:
“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意思是,與外界溝通時,做人要圓,適當收起鋒芒,以和為貴;
遇到原則問題,做事要方,固守準則底線,硬氣到底。
在世間行走,做人是根本,做事是目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掌握好“方圓之術”,是成年人的處事必修課。
內有方正原則,外能處事靈活的人,一定可以在滾滾紅塵中,活出一份安然自在。
學會與人交往,人生越走越順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認為: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在貧瘠的雙水村,孫少安為吃飽穿暖頭疼過,卻從未因複雜的人際關係發愁過。
因為他深諳為人處事之道,有策略有肚量,能和形形色色的人打成一片。
村支書田福堂曾故意下黑手陷害他,只為拆散他和潤葉的戀情。
但少安能理解田福堂的用意。
所以一直以來,他都能不計前嫌地對田福堂尊敬有加,讓對方忍不住心生愧疚。
少安還經常對村民伸出援助之手,能幫就幫,能拉就拉,受到村民們的交口稱讚。
因為人緣好,少安沒錢成親時,大家紛紛慷慨解囊。
他想在村裡推行責任承包制時,大家又積極響應。
慢慢地,少安的事業越幹越紅火,最後還開起了磚瓦廠,辦起了學校。
安東尼·羅賓說:
“人生最大的財富便是人脈關係,因為它能為你開啟所需的每一道門,讓你不斷地成長。”
一段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人生在世,雖然不易,但只要把人與人的關係處理好,生活一定越來越順。
多懂點人性,多會點“人情世故”,將來走到哪裡,都不會過得差。
▽
很贊同一句話:
“為了變得幸福,必須踏進人際關係。
人類的煩惱,全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而人類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際關係的幸福。”
身處人情社會,你我不是一座孤島,誰都離不開情誼的羈絆。
如何妥善處理關係,將是人生的重要命題。
守好各自邊界,保持適當距離,把分寸感作為最和諧的相處模式;
該和氣時和氣,該抗爭時抗爭,給對方留面子,也是給自己找後路;
學會與人交往,習得相處之道,用好人緣收穫好未來,過上好日子。
當一個人,在交往中游刃有餘,可收可放,人生自然能過得輕鬆暢快,從容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