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細菌鬥爭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藥物,在我國的抗生素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曾經輝煌過,作為第一個中國獨立自主研製成功的廣譜抗生素,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科技成果之一。
曾經是中國人的驕傲,連名字都取得獨一無二。它後來也飽受詬病,很多小兒因為一針藥而終身致聾,讓無數家庭抱憾。它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慶大黴素。
1963年國外發現由小單孢菌產生的一種廣譜抗生素,名叫Gentamicin。其抗菌能力強,尤其對銅綠假單胞菌具有明顯活性。當時抗生素種類較少,對付銅綠假單胞菌感染,青黴素和鏈黴素都沒有辦法,需要使用毒性很大的多粘菌素,所以Gentamicin被西方國家作為戰略物資對我國施行封鎖。
我國中科院福建微生物研究所的王嶽教授在1965年從福州湖泥中分離出一株小單孢菌,發現它產生的抗生素正是Gentamicin,並在1967年成功鑑定,於1969年生產用於臨床。
當時正值建國20週年大慶、“九大”召開之際,故將其取名為“慶大黴素”,意指慶祝“九大”以及慶祝工人階級的偉大。作為中國人第一個獨立自主研製的廣譜抗菌素,慶大黴素能夠彌補青黴素、鏈黴素的不足,而且過敏反應發生少,在上世紀70、80年代在國內應用十分廣泛。
耳毒性:恨之切切
隨著慶大黴素的廣泛使用,人們發現慶大黴素會導致耳聾,甚至是永久致聾,尤其是在兒童,甚至孕婦使用後,對胎兒也會產生影響。而且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慶大黴素的兩個特有毒性:耳毒性和腎毒性。腎毒性還不是最壞的,發現及時是可逆的,症狀也不太嚴重。
但是耳毒性,不僅大多不可逆,而且有些人只需一針就可以致聾。2005年春晚“千手觀音”節目的演員中就有18名演員是因為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導致的藥物性致聾。
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音波震動耳膜產生神經刺激傳到大腦才能感受得到,這個途徑有一座必經的橋樑:耳蝸和蝸神經。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則會損傷耳蝸,毀掉了這個通往聲音世界的橋樑。
藥物性耳聾一旦發生,其後果往往是不可逆的,而且還會因耳聾導致言語發育遲緩,還會造成心理、情感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發育遲緩,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除此之外,慶大黴素還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和神經系統毒性,可能會導致呼吸抑制和肌麻痺、腦病、幻覺、抽搐等;偶有面板瘙癢、蕁麻疹,以及罕見的嚴重過敏反應。
結語
慶大黴素,曾有過輝煌也飽受詬病,但它至今仍在臨床上應用,而且更多的安全性更高、療效更好的氨基糖苷類被研製出來,比如奈替米星、依替米星等。
作者:
株洲市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 劉隆臻
參考文獻:
1.李文娟,張莉萍,馬敏.慶大黴素耳毒性的預防及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2009,25: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