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明家愛迪生認為睡覺是在浪費時間。
在1889年《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的一次採訪中,這位電燈泡發明者聲稱,自己每晚的睡眠時間從未超過4個小時。
然而,除了睡眠時間短,愛迪生另外一個睡眠特點,卻幫他提高了創造力。
打斷睡眠可以提高創造力?
每當愛迪生靈感堵塞、思維受限時,他就會拿著一個鋼球在椅子上打盹。
一旦他進入入睡階段,全身肌肉得到放鬆,手裡的鋼球自然會掉在地上,併發出聲音吵醒他。
驚醒後的愛迪生,通常會靈感迸發,馬上將腦海中湧現的一些想法付諸於工作。
1921年7月19日,愛迪生在一棵樹下小憩, 身後是沃倫·G·哈丁總統和實業家哈維·費爾斯通。
圖源 Everett Collection Inc/Alamy Stock Ph
和愛迪生同樣另闢蹊徑的,還有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詩人愛倫坡以及畫家薩爾瓦多·達利。
他們都企圖利用這個半夢半醒的狀態,來捕捉夢境中靈光一現的想法,現實和虛幻之間,一些難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雖然這個方法尚未得到佐證,但100多年後的今天,刊登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為它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多年來,科研人員總是傾向於深度睡眠階段的研究,這是首個詳細探討睡眠開始階段,並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的研究。
所謂的睡眠開始階段,通常被稱為睡前或 N1狀態,在進入深度睡眠之前會持續幾分鐘。
在這個過渡階段,人不是很清醒、也尚未熟睡,經常伴隨著打盹的現象發生。
肌肉放鬆的同時,大腦會有如發夢見到的景象或想法,比如顏色、形狀或者一些期待的場景,這被稱為“睡前幻覺” (hypnagogia) ,俗稱叫清醒夢,一般與最近的經歷有關。
由於“睡前幻覺”停留的時間非常短,要不很快驚醒,要不陷入沉睡,如果在睡眠和清醒之間的過渡階段醒過來,並迅速記住腦海中的場景,能有助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巴黎大腦研究所的睡眠研究員、該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德爾菲娜·歐迪特表示,N1狀態佔據了人類大約 5% 的夜間睡眠時間,但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國度,過去20多年來幾乎沒有人對此展開過研究,讓歐迪特本人感到十分驚訝。
103人參與的睡眠測試
為了驗證這個打斷睡眠法是否有效,歐迪特和團隊招募了103名容易入睡的參與者,並要求他們在測試前天晚上少睡一些時間。
在測試當天,研究團隊問了他們10個數學問題以及2個可參考的規則,從只由 1 、4 與 9 組成的 8 位數字串,轉換為指定的數字串次序。
不過,研究人員在問題中隱藏了一個規律:他們最終數字串中的第二個數字,始終與同一數字串中的最後一個數字相同。
如果有人發現了這點,將大大減少解題的時間。
有16名參與者立刻破解出了答案,剩下的“失敗者”則被安排在一個黑暗房間裡的椅子上,閉上眼睛休息 20 分鐘。
在這段期間,奧迪特和她的研究團隊還使用機器偵測受試者的腦部活動,藉由觀察腦波,確認他們有沒有不小心進入比N1更深層的N2睡眠階段。
他們手裡會拿一個輕巧的水杯,只要入睡,杯子就會落下將他們吵醒。
而研究人員則腦電圖頭盔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測量神經細胞產生的電波,確認他們有沒有無意中進入到比N1更深層的N2睡眠階段。
一旦水杯掉下,測試者必須大聲報告他們醒來後大腦產生的想法。大多數人都說出各種不同的景象:跳舞的數字和幾何形狀、羅馬鬥獸場、有馬的病房等等。
休息過後,他們要繼續去完成數學題。
最後的測試結果顯示:
- 在63位掉杯子的人當中,只有26人經歷過N1淺眠階段;
- 進入N1淺眠階段以及被打斷的人,比在黑暗中保持清醒的人,更容易找到問題的隱藏規律、成功解出答案:
- 進入N1淺眠階段的人中,有 83% 能找到隱藏規律,保持清醒的人中,只有 30% 人找到。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面世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N1階段會提高創造力,但因為它是一種半清醒狀態,人類會失去對某些想法的執念,卻仍然有部分意識,可能會創造一種“認知鬆散和奇怪聯想”的空間。
歐迪特指出,“這是大腦創意的一個視窗,如果你起得太早或睡得太深就會消失。”
她的團隊正在進行新的實驗,透過監測參與者腦電波來幫助人到達創意區。
用挽留夢中記憶的方法,來激發人們的創造力,這個想法其實早已被付諸於實踐。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Dream Lab實驗室研發出一款“Dormio”的裝置,這個詞語來源於拉丁語,是“打瞌睡”的意思。
“Dormio”最早是手套式裝置,能夠監控肌肉運動、心臟收縮頻率和面板電活動,從而確定人處於夢境的哪一階段。
當測試者進入睡眠狀態後,該裝置會喚醒他,再透過任何方法記錄剛才的夢境,比如口述錄音,或是用肢體語言。
之後研究團隊還加入了機器人的角色,讓機器人透過音訊裝置和測試者進行“對話”,記錄他們在夢境裡看到的場景,以防他們醒來後忘記。
目前團隊正在開發第三代Dormio,希望能夠透過檢測受眼瞼運動來控制睡眠臨界態。
夢到好發明的例子
人類透過夢境學習,最著名的例子是縫紉機的改良。
1840年,發明家艾利亞斯‧豪爾一直在苦惱,應該把縫紉機的針眼放在什麼位置。
有次他夢見自己在一陌生國度裡,國王給他24小時做好縫紉機,不然判處死刑。
豪爾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被一群武士抓走,等到武士拿著長矛刺向他,他突然發現長矛尖頭上有個形狀如眼睛的洞。
他驚醒後豁然開朗,將針孔開在靠近針的尖端處,1846年,他終於發明了一種每分鐘可縫250針的新式縫紉機。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谷歌創始人之拉里·佩奇。
當時還在斯坦福讀研究生的他,在夢裡構思出用內建連結進行網頁排名的想法,這日後成為谷歌搜尋引BackRub的演算法基礎,也開啟了谷歌的騰飛時代。
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多數的夢是混亂、無邏輯的,然而有些時候,“睡前幻覺”可能是隱藏在睡眠海洋的創造力之源。
如果能夠藉助科技手段,記錄下在半醒半睡中看到的靈感或美好的東西,說不定會啟發一些新的創造力。
就像《盜夢空間》電影中的科幻情節,未來很有可能將要走進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