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程序中,文字無疑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而影像的留存則讓人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從部落長老及少數智者的特權,到大眾普及的掃盲,個體已經很難全觀歷史的真相,而新聞記者這一行業的出現,歷史有了新的傳播者,他們更加接近事實,藍裕文化主題開發設計院依然希望,記者不要歪曲事實,少發表評論,多報道實情。
遺憾的是,現實彷彿總是那麼不如人意,美國一個叫做Newseum的博物館最終挺不住經濟壓力,被迫售賣關門,新聞恐怕也要為經濟服務的吧!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這家博物館的關門時間竟是2019年年底,新冠大流行的起始點,這樣看來,它無疑成功躲避了旅遊行業的最大危機。從這一點看,這一決策對處在虧損邊緣的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度成功的舉措。
華盛頓新聞博物館於2008年4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位於白宮與國會之間,是世界上互動性最強、耗資最昂貴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的名字是將News(新聞)和Museum(博物館)兩個英文單詞首尾相接而組成的一個新詞Newseum,意為“新聞博物館”。整個工程造價大約2.5億美元,其中包含購買土地的1億美元。2019 年,《時代》雜誌將新聞博物館評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地方”之一。
在經濟來源堪憂的大背景下,2019 年 1 月,自由論壇(新聞博物館主辦方)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達成售賣協議。新聞博物館於 2019 年 12 月 31 日正式閉館。博物館在營時間11年,接待遊客1100萬。自由論壇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來重開新聞博物館,但目前依然沒有進展。
現如今,Newseum的主要展覽為巡迴展覽,這些展覽已在全球各地的畫廊中展出。
博物館共有7層,佔地2.325萬平方米,擁有10萬字展品說明、3.5萬份報紙頭版、3800張展示圖片、24個互動專案、15個錄影播放廳和兩個電視節目錄制工作室……館內設有柏林牆展廳、“9·11“事件展廳、今日頭條展廳、新聞歷史展廳、第一修正案展廳、世界新聞展廳等等共15個主要分割槽展廳。
Newseum收藏了 40,000 多條印重新整理聞內容、200,000 多張照片和底片以及 22,000 多件與新聞採集和第一修正案自由相關的物品,可供符合標準的機構借用。攝影收藏的大部分是自由攝影記者 Ted Polumbaum 的照片,他報道了反越戰和民權抗議活動、參議員 Ted Kennedy、廚師 Julia Child 的政治生涯以及拳擊手 Muhammad Ali 和 Sonny Liston 等體育賽事以及 1967波士頓紅襪隊。
展示內容包括:世界報紙頭版頭條、普利策獎新聞圖片館、911紀念館、“柏林牆”紀念館、肯尼迪紀念展、FBI 展廳、肯尼迪遇刺特展、新聞的歷史、時代華納館、記者紀念牆、網路電視與無線電館、NBC新聞互動演播室、記者歷史4D影院、血與墨:內戰頭版等。參觀順序先下到地下一層由一到三個影院大致瞭解,然後經過“柏林牆”實物、新聞採訪車等裝置,然後上到頂層,自上而下有序參觀。
特色展項和展區:
•懸浮著新聞採訪直升機的、富於戲劇化的中庭
•FBI 世紀罪案報道展
•在裝置最先進的影院觀看 4D 時間旅行影片
•歷屆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展廊
•世界範圍內最大的原柏林牆牆體之一
•在歷史悠久的賓夕法尼亞大道邊的六層高建築上,從最佳角度欣賞美國國會大廈
•長達 31 英尺的一段世界貿易中心北塔樓廣播天線
•劇院放映多部體育、新聞和政治紀錄片
•“頭版展廊”展出世界各地日報頭版
•放映歷史上的新聞廣播和特別節目的電視牆,長達 100 英尺
•HP 新媒體展廊:終極的互動體驗
•緬懷在新聞報道中犧牲的 2000 多名記者的記者紀念館
•數十種互動遊戲
雖然博物館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其展示內容和展陳形式依然讓人難以忘懷,對現在的博物館及展覽專案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懸吊新聞採訪直升機的中庭
911紀念展區
其中,新聞歷史展廳為全館最大的展廳,展館的中央設有一個巨型時間軸展櫃,收集了近400份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報紙頭版、新聞書籍和雜誌,涵蓋了至少500年的新聞歷史。展廳內還設有五個小型劇場,供參觀者透過觀看影片更深入地瞭解新聞史上的重大事件。
位於一樓大廳的普利策新聞攝影獎圖片展廳最受參觀者喜愛。展廳內收集了1942年以來歷屆獲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的圖片作品。用互動觸控式螢幕展示了1000多幅圖片,和一部長達15個小時的獲獎攝影師的採訪彙編影片。
最有趣的則當屬今日頭版展廳,Newseum每天都會收到800多份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頭版的電子版,並從中挑選80份放大打印出來,在展廳中展出。
博物館內還有一個四維電影院,可吹出狂風,噴出水流,甚至老鼠從腳背上爬過。戴上眼鏡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上的新聞事件。比如知名新聞主播愛德華·R.莫羅在“二戰”時從倫敦發回現場報道,以及臥底採訪女奇人娜麗·布萊1887年揭露一家瘋人院的真實狀況。
除眾多風格、內容各異的展廳之外,博物館還設有如NBC新聞互動編輯室等互動式體驗館,參觀者可以在館內親自現場製作和報道新聞獲得沉浸式體驗。
說說我們都知道《飢餓的蘇丹》吧,照片裡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蹲在地上,後面是虎視眈眈的禿鷲。攝影師Kevin Carter (凱文·卡特)因這幅照片獲得了來年的普利策獎,也因這副照片備受爭議,很多人責備他,認為他為什麼沒有幫助這個孩子。我想原因有很多,這篇文章也並非要分析卡特此舉的對錯,卡特本人也在獲得普利策獎後3個月自殺死亡。當然,他的自殺並不僅僅因為這幅照片,但我想,當時那些關於死亡、屍體、飢餓的記憶,並不那麼容易消化。
我看到在照片旁邊的一句話:Carter later said, “I’m really, really sorry I didn’t pick the child up.”
《飢餓的蘇丹》
還有一幅照片,由Damon Winter拍攝,名字叫做Historic Campaign,但我更願意把它叫做“風雪中的奧巴馬”之類。這張照片我在看第一眼的時候就被打動,風雪中,奧巴馬 他扭頭看著前方,眼睛微微眯著,黑色夾克因被打溼,他的面前是一隻話筒。很巧的是,在看這張照片的時候,旁邊電視正放著Damon Winter的採訪,他在採訪中說,很多人都看過奧巴馬站在國旗前的照片,但是這張照片會告訴你他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奧巴馬
我們常說新聞講究時效性,但同時新聞也在不斷地記錄著歷史。2010年海地地震、2014年埃博拉病毒、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這些曾經的breaking news (大事件、爆炸新聞),在資訊高速更替的今天,被逐漸遺忘。但是如果你來到這個展廳,會被照片上所附著的情緒直接感染。那些被抓住的瞬間,他們不是那段時間所發生事情的全部,但照片中所傳達出的強烈情感,經由光影折射,使我不由自主呼吸著他們的呼吸,疼痛著他們的疼痛。在這裡,人類的共情繫統似乎可以被放大到最大,照片就安安靜靜得掛在那裡,但它們代替了所有語言。
因公殉職的記者
殉職的記者
Bill Biggart的相機和相機包,他是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中唯一遇難的記者
2015乘船進入歐洲的難民
2014埃博拉病毒
2010海地地震
FBI特展區
馬丁路德金的歷史信件
普利策獎照片館
新聞直播間互動展項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一次體驗勝過無數次填鴨。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設計院認為,在知識和旅遊結合逐漸深入的今天,如何給人沉浸式的體驗,在娛樂中認識世界,學會知識,新聞博物館透過獨特的展示方式和具有衝擊感的圖文影像,為我們呈現了精彩的歷史和記錄這段歷史背後的人。相信這對我們進行展陳展示、產品體驗和旅遊體驗方面都具備重大的借鑑意義,希望您能有所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