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學齡前兒童培訓的教育移動應用一律停止執行。”近日,《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備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的這一規定引發廣泛關注。而且相關規定所屬範疇還是“非學科類”,這意味著北京市有可能“一刀切”地叫停所有面前學齡前兒童培訓的教育App。
事實上,早在去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即已明確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違規進行培訓。其所涉及的重點,是禁止對6歲前兒童進行學科教育培訓。隨即,學而思網校、猿輔導、高途課堂等線上教育機構全面下架了針對學前兒童的課程。
緊接著,為了規避監管風險,多家少兒啟蒙AI課機構紛紛更名,將名稱中的“AI課”換為“啟蒙”。其中包括:好未來旗下的小猴AI課宣佈更名為小猴啟蒙;猿輔導旗下的斑馬AI課升級為“斑馬”;火花思維旗下的小火花AI課變身為小火花啟蒙……
而今,按照北京市的計劃,這些學前教育App即便更名換姓,也有可能依然面臨“一律停止執行”的命運。
不過,在學前兒童培訓市場,這些教培機構的學前教育App讓人很容易區分“培訓”的屬性。讓大家一時無法劃清界限的,當屬那些相對獨立的學前教育App。今年年初,一家機構釋出了“幼兒學前教育軟體排行榜前十名”,依次是:洪恩識字、叫叫識字兒童認字、熊貓博士識字、嘰裡呱啦、小伴龍、寶寶巴士、兒歌多多、兒歌點點、麥田拼音和凱叔講故事。
上述熱門的學前教育App是否屬於“面向學齡前兒童培訓”的範疇,目前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非學科類的學前教育App,只要涉及到培訓、課程的想必都屬於“一律停止執行”的物件。但是,“學前兒童的培訓”如何界定又成為一個新問題。
去年底,一篇針對早期教育類App的研究論文顯示,當前早教類App的學習課程已經不再侷限於單一學科或某方面的知識,而是融合了多種形式、主題多樣的課程。
在內容層面,包括語數英等學科課程,內容涵蓋了拼音古詩、數學思維以及單詞口語,為幼兒的認知啟蒙助力;
主題課程包括人文歷史、自然科普、思維訓練、興趣培養、成長教育等內容,透過趣味化的教育情境,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在組織層面,課程的形式包括了識字、兒歌、故事、動畫等,透過創設各種語言情境,促進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發展,體現了關注兒童的思維過程,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提供適宜學習活動的教育理念。
同時,這篇論文顯示,從早教類App最常見的前20 項功能中可以發現,“英語”、“拼音”、“數學”、“識字”佔據了四項。在所有的教學課程中,以語數英為主的學科課程佔到了60%,而其他課程只佔40%,由此可知,在許多早教App中學科知識佔據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
論文特別指出,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學齡前兒童此時處於前運算階段,這一時期是兒童的表象思維階段,僅能進行象徵性的活動或遊戲,還無法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早教類App作為實施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當認識到各年齡階段兒童認知發展所達到的水平,App的設計價值及教育理念也不應該以發展學科能力為目的,而應激發兒童的潛能,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藉此開啟新世界的大門,但是不應要求他們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
這篇論文顯然對於當前學前教育App的整體狀況進行了總結,因而也算是為“面向學齡前兒童培訓的教育移動應用一律停止執行”提供了一個註解。
好在北京市《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備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還處在徵求意見階段,對於“面向學齡前兒童培訓”理應還會有進一步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