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時間,農村學校撤併的步伐似乎反而更快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段時間,開展了撤點並校,由於不顧實際情況,一刀切的開展撤併,產生了許多問題,撤點並校被叫停。
可以說,當年開展撤點並校的時候 ,許多農村學校還有不少學生,也都撤併了。
當然,在撤點並校之前,還有一個,“把學校辦到家門口”的號召,許多很小的村也辦小學,當然這些小村子的學校生源是最早流失的。
比如說,某地區,在九十年代後期,學生數激增。小學和初中校舍都裝不下學生,於是,在許多鄉鎮把一所初中分成兩所。
那個時候,只要把校舍建起來,就可以辦學,老師分配進去就可以運轉。只要有黑板就可以上課,孩子也照樣參加中考,學得好的上高中,學不好的初中畢業就踏入社會,或者初一初二就輟學。
年年抓輟學,年年有輟學,畢竟有不少孩子,初中課程對他來說,實在太難,現在這些學生被稱為晚熟的孩子,據說讓他們直升高中,就可能展現出神奇的學習能力。
就有這麼一所初中,在九十年代剛開辦的時候,生源四百多人,教學質量也還不錯。然而,到了2010年代,生源突降到不足兩百人,校舍設施等也不符合辦學的要求,根本比不上鄉鎮所在地的那所中學,於是,這所學校校長主動要求並校,因為不併校,生源少,師資配備不齊,最終走向倒閉。
不料,這麼一併校,這所中學居然強大了,因為兩所學校的資源在一起,比同時期的學校有優勢。
後來,叫停了撤點並校 ,加上一些學校的校長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也千方百計反對並校。
還有就是一些學校所在地的村子也反對並校,所以,有的學校生源雖少,還是儲存下來。
要知道,這一地區,是平坦的,交通便利的,各村之間距離甚至不到一公里。
然而,雖然停止並校,有一個趨勢卻凸顯出來了:一些小學生主動到中心小學就讀,當然,中心小學的孩子也流動到縣城學校。
加上由於出生率下降,人口流出,中心小學生源也少了,各個村小,學生更少。學生少了,老師就配得少,剩下幾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在教學,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於是,家長們用腳投票,陸續逃離 ,就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某個小學,本來生源還有一些,而且爭取到一筆資金蓋了一座新教學樓。新樓蓋好後,卻發現一年級沒有學生,整個學校只剩二十多個學生,老師倒有十多個。
二十多個學生家長一看,一年級沒有了,就爭著把孩子往別的學校轉學,於是,最後剩下五個學生。那些比較年輕,教學能力較強的老師,也被其他學校調走。因為都是一個學區的,學區領導一句話就調走。
這個學校的村裡有能人,不讓撤併,還想辦法調個好校長進來。然而,無濟於事,幾年之後,該小學因為沒有學生,不得不關閉。
還有一個鄉鎮,本來有兩所初中,生源都少了,就合併成一所。由於地方偏遠,合成一所學校之後,生源依然流失。雖然這所初中曾經中考成績不錯,但是架不住優質生源流失。成績越來越差,成績差又促使生源流失,不過幾年時間就成為一所爛學校。
然而,這學校所在村子,有許多大人物,有教育局長兩名,大學校長一名,重點高中校長兩名。在村裡老人會的串聯下,這些力量對學校進行挽救,先是從全縣物色好校長,初中校的校長還不要,要的是高中的副校長,千挑萬選,人才來了。
還投入大量資金,在外面又蓋了新校舍,蓋完新校舍,嫌太遠,又蓋了一所新學校,學校搬了三次,校長換了三任,學生還是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差,學校氛圍越來越萎靡。最後,只剩下一個學生,獨自上了兩年學,七個老師陪著他,他一請假,學校就放假。
所以,雖然叫停了撤點並校,一些學校還是悄悄地並掉了。
以筆者所知的某地區的情況來看,基本上農村學校都遵循這樣的路徑撤併:
首先生源流失被撤併的是一些偏遠的村子裡的完小校,撤併的時候,先撤併到附近的完小,然後,這個比較大的完小校,在幾年之後也由於生源太少,撤併到中心校。
逐步的撤併下去,整個鄉鎮中心小學居然只有不到一百個學生,這個時候,該鎮的初中也剩下不到五十個學生,於是,把中心小學和初中合併成九年制學校。
合併成九年制學校後,生源居然進一步減少,而且是迅速減少,最後,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居然不到五十個學生。
這個過程中,許多力量都為了盡力在鎮上留住學校,使出渾身解數。然而,由於人口外遷,出生率下降,農村剩下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
年輕人都到縣城買房,很顯然,孩子也很難回到農村唸書。另一方面,學生少了 ,比較重視孩子學習的家長,儘管在農村有產業經營,但由於縣城離得近,也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唸書。
所以,成了九年制學校的幾個學校,先是初中部學生爭著轉學到較大的學校,最後,只剩下小學部也在凋零之中。
在這學校的消亡過程中,起初是村裡的勢力爭取儲存學校。後來,村裡的勢力放棄了,只剩一些老教師不想到其他學校,校長不想讓學校在自己任上被撤併,進行了一些挽救的行為。
年輕教師和能力較強的教師,已經千方百計調離學校,因為當地農村學校教師補貼極少,只佔到工資的三十分之一,通勤費用是補貼的十倍。
更何況,學校裡的職稱職數根據學生數核定,學生數少,職數便極少,都被老教師佔了,根本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同樣的年齡,在縣城學校已經是高階職稱,在農村學校還是初級職稱。因為按照學生數算職數,一個縣城學校的職數是農村學校的幾十倍,許多縣城學校職數都剩餘著。但是,要調動不容易。
所以,農村學校的不斷撤併,似乎是無法阻擋。但是,也確實存在個別偏遠村子 ,還剩有一個兩個的孩子不得不坐校車到較遠的中心小學上學的情況,基本上,離鎮上越近的村莊人越多。
如果為了讓孩子不到太遠的地方上學,那麼在一些偏遠的村子裡可以保留教學點 ,但必須有足夠的師資,就算只有一個學生的教學點,也得至少派三五個教師走教,否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話,就需要不計成本了!
因此,農村學校要適當合併,設點要恰當,要設在人口聚集之地。比如,靠近城區的某小學,在十年前,面臨撤併,但是近幾年,進城的人多了,居然生源暴漲,達到五六百人,顯得很擁堵。
撤併之後,在一些偏遠但又有學生的地方保留教學點,也要不計成本,並且派優秀教師前往教學。
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地方的農村學校就是要大力撤併,集中到城區周圍,在必要的地方保留教學點,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有利於教育。當然,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的地方,地廣人稀,要保留小規模學校。
那些一刀切叫嚷保留農村學校和一刀切撤併農村學校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至於教師的流動,可以參照以前的學區管理模式,所有教師的工資都放在一個學區,那麼在學區內的流動便很容易實現。
該撤併便撤併,該保留則保留。不能以一個地方的情況來否定其他地方的做法。也不能把一個地方的成功強行推廣至其他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