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麗麗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瘙癢症是一種無明顯原發性面板損害而以瘙癢為主要症狀的面板病,通常將持續超過6周的瘙癢定為慢性瘙癢。瘙癢症易反覆發作,可發於秋末冬季,因寒冷乾燥誘發;或發於夏季,常因潮溼多汗誘發。臨床表現有面板陣發性瘙癢,癢無定處或侷限於身體某些部位,以陰部、肛門周圍、頭皮、小腿較為常見;無原發皮損,反覆搔抓可見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皮損,甚至繼發感染引起毛囊炎、癤、淋巴結炎等。
瘙癢症根據起源、發病機制和皮損表現,可分為面板源性瘙癢、系統性瘙癢、神經源性瘙癢、精神障礙性瘙癢、混合性瘙癢及其他型別瘙癢。此外,全身性瘙癢症包括老年性瘙癢症、冬季瘙癢症、夏季瘙癢症等;侷限性瘙癢包括肛門瘙癢症、陰囊瘙癢症、女陰瘙癢症等。
瘙癢症治療藥物包括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與甘草酸類製劑、降膽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抗抑鬱藥物與抗癲癇藥物、阿片μ受體拮抗劑與阿片κ受體激動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類肝素製劑、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
一、抗組胺藥物
1. 藥物類別及作用
第一代藥物為鎮靜性抗組胺藥物,包括氯苯那敏、酮替芬、多塞平等;第二代藥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新型藥物包括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抗組胺藥物可止癢抗炎,用於蕁麻疹、肥大細胞增生症及特應性皮炎等面板疾患引起的面板瘙癢,對膽汁淤積性瘙癢和腎性瘙癢無效。
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有廣泛的抗炎作用,對多種慢性炎症性瘙癢有效。此外,酮替芬有抗組胺和穩定肥大細胞膜的雙重作用,可用於單純慢性腎病(CKD)相關的瘙癢;多塞平(乳膏)有抗組胺與抗抑鬱、抗焦慮、鎮靜的多重作用,特別適於需口服鎮靜類抗組胺藥物或抗抑鬱類藥物的瘙癢者。
一種抗組胺藥物療效不顯著或無效時,可考慮二聯或三聯用藥,原則上聯合用藥時選用不同種類抗組胺藥物(如哌啶類和哌嗪類)聯用。
2. 藥物不良反應:
➤ 中樞抑制效應:如嗜睡、睏倦、幻覺、警覺性下降、煩躁不安、緊張、焦慮、失眠、頭暈、缺乏協調和顫抖等,並可減少快速動眼期睡眠,可能致學習能力下降。第一代藥物常見,第二代及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有輕度中樞抑制作用。
➤ 抗膽鹼能效應:可致口乾、眼乾、便秘、勃起功能障礙及排尿困難等,也會影響神經元或神經-肌肉接頭的傳導而致神經功能一過性紊亂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第一代藥物較常見。
➤ 潛在的心臟毒性風險:可能是因對心臟的K+通道產生阻礙而影響心肌的復極化過程。可致Q-T間期延長、竇性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等。
➤ 頭昏、體位性低血壓:抑制腎上腺素受體引起的。
➤ 體重增加:如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特非那定、西替利嗪等。因抑制幽門部的H1受體而致胃排空時間縮短,使食量增多致體重增加。
➤ 其他:血管性水腫、支氣管痙攣、光敏感、瘙癢、蕁麻疹、驚厥、感覺異常、肌痛、關節痛、水腫、易激惹、面部潮紅、腹瀉、散瞳、吐字不清、癲癇發作、情緒紊亂、轉氨酶升高和肝炎等。
3.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1)抗組胺藥物可能會影響皮試結果如青黴素皮試。皮試前需停用全身用第一代抗組胺藥(苯海拉明)至少72h;第二代抗組胺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至少1周;停用鼻腔噴霧劑至少72h。
(2)藥物相互作用:
➤ 對中樞有抑制作用藥物:鎮靜催眠抗驚厥藥(如地西泮)、抗精神失常藥(如氯丙嗪)等。避免同用,可能會引起頭昏、全身乏力、運動失調、視力模糊、複視等中樞神經過度抑制症狀。
➤ 抗膽鹼作用藥物:抗膽鹼類(如阿托品)、三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等。避免同用,可出現口渴、便秘、排尿困難、心動過緩、青光眼症狀加重、記憶功能障礙等。
➤ 抑制肝藥酶藥物: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抗真菌藥、西咪替丁等。同時使用會升高抗組胺藥的血藥濃度而增加其潛在的副作用。
(3)高空作業者、駕駛員、機械操作人員禁用或慎用;青光眼者禁用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前列腺肥大、幽門梗阻者慎用賽庚啶、苯海拉明等;癲癇者禁用氯苯那敏等;甲亢者、高血壓者慎用氯苯那敏等。
二、糖皮質激素與甘草酸類製劑
1. 糖皮質激素
(1)藥物類別及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包括潑尼松、氫化可的松、甲基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等,或外用藥物如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滷米松乳膏、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等。該類藥物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臨床可用於炎症性面板病等引起的瘙癢,對症狀嚴重者(如泛發性皮疹、紅皮病型等)及對抗組胺藥物治療抵抗者,起效快,可迅速控制症狀。
(2)藥物不良反應:
➤ 消化道反應:可刺激胃酸分泌而致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消化道出血等。必要時加用胃酸分泌抑制劑或胃黏膜保護劑,儘量避免與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SAIDs)同用。
➤ 內分泌系統: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引起骨量減少、骨質疏鬆甚至骨壞死,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鈣製劑來預防骨質疏鬆,必要時加用抗骨質疏鬆藥物。
➤ 營養物質代謝紊亂:糖皮質激素面容,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面、水牛背、面板痤瘡等;抑制蛋白質的合成使傷口癒合減慢;長期使用引起類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肌病等。
➤ 精神神經症狀:可提高中樞興奮性,引起失眠、激動甚至精神錯亂,也可誘發癲癇發作。
➤ 水鹽代謝紊亂:因水、鈉瀦留而致浮腫,保鈉排鉀作用引起低血鉀、高血壓等。
➤ 免疫系統:可抑制免疫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易誘發或加重感染,致病毒清除延遲等。
➤ 撤藥綜合徵: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後,停藥或減量時,可致乏力、睏倦、納差、全身不適等。停藥或減量太快,甚至可能引起原有疾病加劇惡化。
➤ 其他:醫源性庫欣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高脂血症、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內障,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可出現區域性面板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繼發感染等;面部長期外用時,可出現口周皮炎、酒渣鼻樣皮損等。
(3)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 不能驟然停藥、隨意加減劑量或更改服藥次數,突然停藥可致停藥綜合徵,如疲乏無力、發熱、肌痛、關節痛、肌強直、情緒低落、甚至休克等。
➤ 慎用於重症肌無力、糖尿病、充血性心衰、胃潰瘍、胃炎或食管炎、高血壓、甲減、骨質疏鬆、眼部單純皰疹、青光眼、憩室炎、情緒不穩定和有精神病傾向、癲癇、肝功能損害、高脂蛋白血癥、腎功能損害或結石、結核病者等。
➤ 禁用於嚴重的精神病史、活動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新近胃腸吻合術後、較重的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抗微生物治療未能控制的病毒、細菌、真菌感染者等。
➤ 漏服後的處理:隔日服用1次藥物,若當日忘記服藥或在次日發現漏服藥物時,應立即補服,以後的服藥時間按照補服的時間順延;每日服用1次藥物,若當日錯過了服藥的時間應立即補服,若次日發現漏服時不必補服,繼續按照正常服藥方法順延即可;每日服用2次或3次藥物,發現漏服時應立即按量補服,若在此次服藥時發現了前一次的藥漏服,此次的服藥量應加倍,以後仍應按原規定的時間和劑量服藥。
2. 甘草酸類製劑
甘草酸類製劑如複方甘草酸苷,有類似糖皮質激素的非特異性抗炎、抗過敏作用,臨床可用於各類溼疹皮炎、無禁忌證面板瘙癢者等。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 腎上腺皮質激素樣反應:是甘草酸類製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水、鈉瀦留或低鉀血癥、高血壓、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水、鈉瀦留表現為下肢和全身浮腫,甚至誘發腹水等;低鉀血癥多因長期用藥所致,主要表現為嗜睡、乏力、神情萎靡、四肢麻痺、抬舉困難等,嚴重時可引起低血鉀性橫紋肌溶解,致腎功能衰竭;血壓升高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現為倦怠、肌力下降、心悸、腹脹、水腫、頭痛、眩暈、心源性喘息、血壓升高、血鉀明顯降低,嚴重可致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誘發肝昏迷等。
➤ 消化系統反應:最常見主要有噁心、腹瀉、嘔吐等,其中腹瀉較為多見,多在1-3天內發生。
➤ 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面板過敏反應、發熱,嚴重可致過敏性休克,多發生於注射製劑。發生機制可能與患者的特異體質和甘草酸類製劑的抗原性相關。
➤ 生殖系統反應:可引起男性陽萎,睪丸、陰莖萎縮,可能與甘草酸類製劑有雌激素樣作用有關。
➤ 神經、精神系統反應:甘草酸類製劑的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對中樞有興奮作用,臨床表現為興奮、無故發笑,但無幻聽、幻視、妄想及思維障礙。個別可誘發精神病,有癲癇病史的兒童易誘發癲癇。
➤ 內分泌樣反應:可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失調,主要表現為泌乳、血糖升高等。
➤ 其他:可誘發肝性腹水及肝昏迷,還有視乳頭水腫、雙側腮腺腫大長期大劑量服用還可引起心動過速、持續性呃逆、黑毛舌等。
三、降膽酸類藥物
如熊去氧膽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考來烯胺等,可降低膽汁酸水平,而減輕瘙癢,其中SAMe還有情緒調節作用,可影響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代謝,增加神經遞質的合成,以緩解情感障礙。臨床可用於肝病和膽汁淤積性瘙癢。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UDCA不良反應有體重增加、頭髮稀疏、腹瀉和腸胃脹氣等,停藥後可出現反跳情況;SAMe不良反應有噁心、腹痛、腹瀉、過敏反應、焦慮、喉頭水腫等;考來烯胺有異味,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便秘、腹脹、腹瀉、厭食症等,長期用藥可加重脂肪瀉,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與其他藥物的服用時間需間隔4h。
四、免疫抑制劑
如環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用於炎症性面板病引起的瘙癢。其中環孢素可用於特應性皮炎(AD)和結節性癢疹引起的慢性瘙癢(CP),其能有降低外周神經末梢興奮性的作用,也可用於非炎症性瘙癢如慢性腎病相關的瘙癢等。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能選擇性抑制T淋巴細胞,有較強的抗炎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面板神經纖維生長和搔抓,且有面板屏障修復功能,臨床可用於炎症性面板病如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銀屑病及抵抗性的肛門外生殖器瘙癢等。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主要不良反應是免疫抑制,包括白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短暫的燒灼感和紅斑。
五、抗抑鬱藥物與抗癲癇藥物
抗抑鬱藥物如三環類多塞平、四環類米氮平與SSRI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氟西汀等,透過作用於5-羥色胺和組胺發揮抗瘙癢作用,臨床可用於精神性瘙癢、寄生蟲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癢。帕羅西汀或氟伏沙明用於重度、慢性面板瘙癢如特應性皮炎、系統性淋巴瘤和實體癌所致的瘙癢;舍曲林用於膽汁淤積性肝病相關瘙癢。
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常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伴有疼痛和瘙癢的神經病、肱橈肌瘙癢症、慢性腎病相關性瘙癢症和不明原因的瘙癢症。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三環類抗抑鬱藥物不良反應有過度鎮靜和心臟毒性(竇性心動過速、直立性低血壓、心室異位搏動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可能導致或加重認知功能障礙和步態異常,避免用於缺血性心臟病或心源性猝死風險者,青光眼、尿瀦留、自殺等高風險者慎用。四環類抗抑鬱藥物米氮平可加重酒精對中樞的抑制作用,用藥期間禁止飲酒。
抗癲癇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劑量依賴的頭暈和嗜睡,普瑞巴林還見外周水腫、體重增加、虛弱、頭痛、口乾、注意集中困難等。
六、阿片μ受體拮抗劑與阿片κ受體激動劑
脊髓背角突觸後細胞膜上的阿片μ受體和阿片κ受體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瘙癢的發生,阿片μ受體啟用後促進瘙癢形成,阿片κ受體啟用可抑制瘙癢,因而阿片μ受體拮抗劑或阿片κ受體激動劑可有效抑制瘙癢。
阿片μ受體拮抗劑如納美芬、納洛酮、納曲酮,阿片κ受體激動劑如納呋拉啡,臨床可用於慢性蕁麻疹、特應性皮炎、膽汁淤積性瘙癢和慢性腎病相關的頑固性瘙癢,納呋拉啡在日本用於尿毒症者的瘙癢。
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睏倦、血壓升高或降低、心動過速、輕度疼痛、肝損害及皮疹等,使用時需慎重,建議從小劑量開始用藥,再逐漸增加劑量。納曲酮有肝毒性,需監測肝功能,其代謝產物可在失代償性肝病者體內積聚,使用需謹慎。
七、其他
如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類肝素製劑、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
1. 面板瘙癢症中醫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面板性病學雜誌,2017,16(2):189-190
2. 慢性瘙癢管理指南(2018版)[J].中華面板科雜誌,2018,51(7):481-485
3. 李蕾,鄒先彪.2014年歐洲慢性瘙癢指南解讀[J].實用面板病學雜誌,2016,9(1):34-37
4. 老年面板瘙癢症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面板性病學雜誌,2018,32(11):1233-1236
5. 王建業等.臨床藥物治療學-老年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539-543
6. 抗組胺藥在面板科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面板科雜誌,2017,50(6):393-395
7. 口服H1抗組胺藥治療變應性鼻炎2018廣州共識[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2018,18(3):149-156
8. 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規範用藥的專家共識[J].國際呼吸雜誌,2015,35(1):2
9. 抗組胺H1受體藥在兒童常見過敏性疾病中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8,33(3):161-168
10. 普通感冒規範診治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誌,2012,51(4):331,333
11. 青黴素面板試驗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誌,2017,97(40):3144
12.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12,28:增錄2a-1-32
1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常見合併症藥物治療與藥學監護指引[J].2020
14. 甘草酸製劑肝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誌,2016,10(1):1-7
15. 肝臟炎症及其防治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4,34(2):157-160
16. 袁翠英等.甘草酸類製劑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農墾醫學,2007,29(5):366-367
17. 肝內膽汁淤積症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2015,8(5):402-405
18. 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3[J].中國肝臟病雜誌,2013,5(1):53-59
19.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診療指南(2015)[J].臨床肝膽病雜誌,2015,31(10):1576-1577
20.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誌,2016,22(3):161-164
21. 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和治療共識(2015)[J].中華肝臟病雜誌,2015,23(12):924-932
22.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面板科雜誌,2019,52(1):1-5
23. 藥物警戒快訊2018年第8期(總第184期)
24. 陳新謙等.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80,103
25. 艾滋病面板瘙癢協同治療專家共識[J].中醫學報,2020,35(4):68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