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癌症的治療,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化療”、“放療”等手段,這種方法不僅會殺死癌細胞而且還會殺死很多人體內的健康細胞。如果有人告訴您用一定的高溫就能把癌細胞“燙死”您肯定會覺得他在騙您。
然而現實中已經有癌症病人接受這種治療並且恢復正常了。湖南衡陽的老張頭在一次例行體檢中被檢測出膽管細胞癌,在接受消融治療後腫瘤消失。那麼消融技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消融技術的優勢有哪些,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消融技術?閱讀本文帶您一探究竟。
一,什麼是消融技術?
截至目前,別管一個技術怎樣操作,是好是壞,面對惡性腫瘤,在早期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完完全全把他切除下去。但是並非所有腫瘤都能在早期就能被人“順利”發現,甚至因為沒有特殊臨床症狀,有些腫瘤病人去醫院進行檢查時就已經是腫瘤晚期了。因此他們需要尋求其他技術或非技術性的治療方法,比如化療,放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
再比如本文提到的消融技術等其他方法控制癌症的進一步發展,爭取消除癌症。相較於大家熟悉的化療、放療,消融技術指的是利用技術手段,使患癌機體的區域性溫度達到60℃以上,這種溫度下,細胞會發生凝固性壞死,也就是會使癌細胞死亡。所以說得通俗點,就是用高溫“燙死了”癌細胞。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鐳射消融、高強度聚焦超聲等。
射頻消融,它的原理比較簡單,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透過射頻電流,使得腫瘤組織內極性分子發生高速的震盪並且隨之相互摩擦,在這種情況下,由射頻器發出,經人體的組織形成迴路的射頻電流就轉化為了熱能。
說得直白點,最終成果和摩擦生熱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最終熱能使腫瘤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而微波消融就是透過微波電磁場作用於腫瘤組織,是極性分子振動磨擦,由於震動速度較快,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產生60~150℃的高溫,起到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
鐳射消融就更直白了,就是以鐳射作為產生能量的源頭,產生熱量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剩下的高強度聚焦超聲大家可能不能透過名字瞭解到它的作用原理。是利用超聲的效能——可匯聚性,從而可以在組織中建立一個高強度的聲場,在與身體組織的相互作用下生熱發揮殺滅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融技術中,除了這類用熱“燙死”腫瘤細胞的技術外,還有兩種“不熱”的技術值得大家瞭解。那就是冷凍消融和不可逆電穿孔。前者是利用與高溫截然相反的低溫殺滅腫瘤細胞而後者作為一種最新的腫瘤消融治療方法則是利用電流脈衝,改變跨膜電位,對腫瘤細胞的細胞膜產生非逆性損傷,殺滅腫瘤細胞。
二,消融技術的優勢。
那說了那麼多,消融技術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有哪些優勢呢?首先以射頻消融為例,射頻消融的作用範圍相對準確而且可以控制,這就使得它對於周圍組織的損傷相對較小;對於直徑小於3釐米的腫瘤效果較好。其實化療之所以在殺滅癌細胞的過程中會讓患者產生痛苦,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作用範圍大,不僅殺滅腫瘤細胞,而且連人體內的正常細胞也沒有放過。
腫瘤病人對抗疾病已經很疲累了,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已經有所下降甚至失去很多功能了,這種時候又滅了一批健康細胞,這就好比行軍打仗的將士們在激戰之後又被斷了糧草,能好受嗎?
然後是微波消融,它的優勢在於產熱的速度快,消融時間少,那麼治療時間就相對較短。高強度超巨聲的優勢在於它不需要進行穿刺即可使用,因此他也是腫瘤熱消融中唯一一種沒有創傷的技術。冷凍消融則具有疼痛不明顯的優勢,甚至無痛,這對於已經飽受癌症折磨的病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大的安慰。周圍如果有接受放療化療治療的親戚朋友可能您或多或少都會聽到治療過程以及治療之後是非常痛苦的,而這種疼痛不明顯甚至無痛的治療方式顯然是非常人性化的了。
三,消融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
說了那麼多消融技術的優勢。那麼該技術在臨床實際中的應用如何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腫瘤消融技術因為它的一些優勢,可以使患者在治療後獲得相對較長的生存時間和較好的生存質量,它還具有可重複性,也就是即使在治療成功後再次發現腫瘤,依然能採取這種方法進行治療。
但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劣勢及適用範圍。射頻消融對大於5cm的腫瘤殘存率較高,治療時間也相對較長;微波消融容易消融過度,空洞易繼發感染,消融引數目前仍是經驗引數,缺乏大資料指導下的合理引數選擇;冷凍消融則可能會使患者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等風險。
鐳射消融用於肺癌的臨床研究較少,尚未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高強度聚焦超聲產生的超聲波會在人身體內發生反射或散射,可能導致腫瘤組織周圍的健康區域受到損傷。【1】所以大家在臨床選擇治療方法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上這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儘可能地遵照醫生的建議,那樣相對更專業一些。
四,結語。
消融技術有他的優勢也有他不足的地方,相信透過本文的介紹,您對這項技術有了一定的瞭解。來自2021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的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癌症發病和死亡的第一大國。希望您平時保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患癌風險,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向南;張曉菊.腫瘤消融術在肺癌中的研究進展[J].結核與肺部疾病雜誌,2021,(03):25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