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尤何許人與?
參見一下百度百科。
與無尤,本名範彥芳,字無尤,號虛虛先生,祖籍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獨立學者,在哲學、文學、道學、家庭教育學、市場競爭學等領域皆有建樹。
被譽為“千年解老第一人”的與無尤對《道德經》理解怎麼樣?
他的作品我還沒來得及看,先看看網上的一篇文章。我們對這篇文章進行初步分析,就可以初步判斷他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了。
這篇文章標題為:《對比與無尤和傅佩榮對道德經第62章的譯解,高下立判》。
以下內容,對該文章進行原文引用,標題為我所加,文字加粗部分為我的點評。
歡迎各位指正。
1
誰是大師?
與無尤被尊為“千年解老第一人”,而傅佩榮則是當下最為活躍的國學大師,這兩位解老大師到底成色如何,誰是名副其實的大師,誰是浪得虛名的偽大師,我們來對比一下他們的作品就知道了。
傅佩榮的作品,我選的是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與無尤的作品,我選的是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與無尤對位譯解道德經》。
我拿《道德經》中比較難解的第62章來對比,看看兩位大師分別是怎樣解讀這一章的。
點評:
一個人被尊為“千年解老第一人”,我想只有四種可能,尊他的人要麼是鐵粉,要麼是他自己,要麼是和他有利益關係的人,要麼是行業資深專家。
具體是誰,不得而知。
關於這個,也不需要知道背後的人是誰。
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關於老子出函谷關在關令尹喜的要求下寫作5000文《道德經》然後西去、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去印度成為釋迦牟尼的老師,等等,這些,我們只當故事聽聽就好。
故事是承載道理的,如果道理有用就聽聽,如果沒有就只當個故事來聽。
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公關稿。
不論是當下的商業時代,還是2000年前的諸子百度爭鳴,在你沒有確定一篇文章是公關稿之前,你最好要先把它當成公關稿來看,這樣你才不至於迷失。
傅佩榮是偽大師嗎,與無尤是真大師嗎?
我們以文字為準來判斷。
2
望文生義
《道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我們先看傅佩榮的翻譯:“道是萬物的庇廕,它是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詞可以用於社交,高貴的行為可以贏得尊敬。人就算有不善的,又怎麼能捨棄道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舉行先奉上拱璧,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就用道作為獻禮。古代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正是說:有求的就能獲得,有罪的可以免除嗎?所以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傅佩榮的翻譯很怪,一句話一個意思,前後都不搭噶,完全沒有邏輯可言。
其中錯誤特別明顯的有三處:
第一處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傅佩榮翻譯為“美妙的言詞可以用於社交,高貴的行為可以贏得尊敬”。第62章第一句話開宗明義“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說的是道的事,是很高大上的事,怎麼可能在第二句突然說起“美妙的言詞、尊敬的行為”了呢,直接從天上落到了地上,而且是落到了地上的一個很小的點上了,這也有點太隨便了吧,跟鬧著玩兒似的。
點評:傅佩榮的譯法固然有可提升之處,但對這句話的翻譯尚可。
第二處是“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傅佩榮翻譯為“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舉行先奉上拱璧,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就用道作為獻禮”。道又不是個東西,怎麼可能獻來獻去的呢?如果道可以當做禮物送來送去的話,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輕易得道了嗎?還是跟鬧著玩兒似的。
點評:傅佩榮的這個翻譯一般,具體地說是語法錯誤,雖這個字不能譯為雖然,應當譯為即使,這是個假設。但是道是可以獻的,坐進此道不是說可以把道直接獻給天子,而是說可以與天子坐而論道。
第三處錯誤是“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傅佩榮翻譯為“古代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正是說:有求的就能獲得,有罪的可以免除嗎”,好傢伙,道簡直就是個糊塗蛋嘛,是非不分,求什麼給什麼,不管犯了什麼罪都可以赦免,這樣的道對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呢?又是跟鬧著玩兒似的。
點評:這個翻譯還是太直接,太簡單。我們一會兒可以看看與無尤是怎麼翻譯的。
我不知道傅佩榮在向學生們傳授這些跟鬧著玩兒似的知識的時候,心裡會不會不安,如果是我,我一定不好意思別人稱呼我為老師。
點評:以物觀物,則自貴而相賤。——出自《菜根譚》。
我們再來看與無尤對這一章的翻譯:“道,是萬物的庇廕;是善於用道之人的寶貝,是不善於用道之人的依靠。讚美道可以換來不善於用道的人親近道,遵道而行可以感染不善於用道的人學習道。人就算不善於用道,又怎麼會被道遺棄呢?因此,統治者繼位,大臣就職時,雖然會先奉上拱璧再奉上駟馬,不如堅守道、推崇道。古代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正是說:人們沒有的,道可以幫助他獲得;人們做錯的,道可以幫助他改正嗎?所以天下人才如此尊崇道。”
點評:這個翻譯總體上不如傅佩榮的翻譯。能看得出來,他的翻譯還是參照了傅佩榮的翻譯。
將“雖”字理解為雖然,仍然是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是個比方,意思是為了表達對天子的尊敬,即使你有塊拱璧,比駟馬之車的速度還快,不如與天子坐而論道。
拱璧表示珍貴,駟車表示快(一言即出,駟馬難追),把最好的東西用最快的速度送給天子,表示非常恭敬。
坐進此道,進字也表示尊敬,但是坐進此道就是坐而論道,與天子坐而論道,對於天子而言,比拱璧駟馬還有價值。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老子的這句話被與無尤沒理解到位。
與無尤譯為“人們沒有的,道可以幫助他獲得;人們做錯的,道可以幫助他改正嗎?”
這個翻譯還是簡單直接地翻譯,把道當神仙了。
老子說的"求以得",不是有求向道求得,是有所求則依道而行方有所得;老子說的“有罪以免”,不是有罪向道求免,是有罪則依道而行方能得免。
3
人外有人
傅佩榮之所以對《道德經》的解讀錯誤百出,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搞清楚《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與無尤之所以對《道德經》的解讀更加令人信服,是因為他在解讀《道德經》之前,首先搞清楚了《道德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這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
透過對第62章之翻譯的對比,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傅佩榮是個偽大師,而與無尤“千年解老第一人”的稱號則名符其實。
事實上,比傅佩榮更差的《道德經》解讀“專家”多的是,這幫人極大地破壞了傳統經典的傳承,凡有志於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經典的人都應該對這幫人加以警惕,以免被他們帶歪了。
點評:
我看過100多部解讀《道德經》的作品(有精讀有泛讀),自己也有一本《老子略釋》在市場上銷售。
對於與無尤這種“千年解老第一人”我還真見過不少。
對這些人,我是既理解,又同情。理解他們對《道德經》的熱愛,同情他們對《道德經》的淺見。
我讀過的書中有三個人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這三個人對自己解讀《道德經》的自信就差說自己是“千年第一人”了。
一位是年輕人,我能在書中看到他的意氣風發。我曾在網上和他辯論過。很快他又出了第二本書,不再如第一本書一樣鋒芒畢露。
一個位是長者,他積累了多年的人生經驗,退休後專研老子,我在他的書中學到了很多。 很快他也出了第二本書,不再如第一本書那樣自信滿滿。
一位是一名女教授。她的書也很有特色,並且做了一本我一直想做但沒做事的事,他在書的附錄中加了一個“老子字典”。她旁徵博引,但是對道的理解也還是不究竟,希望有機會見到她的第二本書。
4
話分兩頭
簡單地評價一下傅佩榮的《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傅佩榮是至今仍活躍在講壇上的臺灣國學教授。
已經故去的南懷瑾、曾仕強,也是臺灣的國學傳播者,本文暫不評價此二位。
傅佩榮老師在美國耶魯大學獲得的哲學博士學位,宗教哲學方向。
我在2012年之前讀過他的《國學的天空》,收穫不少。
2012年之後,我買過他的兩本解讀《道德經》的作品,泛讀了部分內容。
對《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這本書,我還是願意推薦給一般的讀者看,原因就是這本書對於《道德經》的理解不算太跑偏。
並且文筆較為流暢,作者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研究也較為深入。
從為道的角度講,這本書不究竟。
從為學的角度講,在當下“解老”“人才輩出”、“解老”作品魚龍混雜的情況下,對於缺少分辨能力的初學者而言,可以讀一讀傅佩榮老師的書。
與無尤先生的書,我沒有讀,僅從這篇文章所展示的他對第62章內容來看,基本的文言語法不過關,對道的理解有神化嫌疑。
以後如果有機緣我能看到與無尤解讀《道德經》作品的更多內容,再做進一步評價。
世界並不是豐富多彩的,但我們用豐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鴻飛,筆名王道,字得一,自號早服居士。
大蓄書院國學講師,代表作《老子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