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8日與2月19日這兩天,新賽季的日本足球職業聯賽(以下簡稱J聯賽)拉開了序幕,18支來自頂級聯賽的球隊捉對廝殺,為球迷們奉獻了9場精彩的比賽。
除了比賽本身值得關注之外,J聯賽還傳出了一則足以“引爆”中國足壇的訊息:日本足協將討論俱樂部中性名規則,未來允許企業冠名(按照慣例一般都會透過),以減少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
沒想到吧,和中國足協這兩年大力推行的“去企業化”,推行中性名不一樣,日本足協竟然開起了歷史的倒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在我看來,用4個字總結最合適,那就是——靈活變通。眾所周知,疫情已經肆虐全世界超過了3年的時間,給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各個國家的俱樂部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俱樂部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企業冠名”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德甲勁旅萊比錫紅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巧妙的運用紅牛的英文縮寫“RB”,給俱樂部安上了企業冠名,現在活得異常滋潤,並且在幾個國家已經推行開來。另外荷甲豪門PSV埃因霍溫(PSV意為飛利浦體育協會)、德甲球隊拜耳-勒沃庫森(所以勒沃庫森也被稱為“藥廠”)等球隊,同樣有企業冠名的因素在裡面,雖然比較含蓄,但收到的效果卻是奇佳。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萊比錫紅牛、PSV埃因霍溫、拜耳-勒沃庫森這些球隊都被當地足協一票否決掉,他們還會有現在的輝煌嗎?
所以適當的“變通”是需要的,不能像中國足協那樣“一棍子打死”。歐洲足球發達國家尚且如此,為什麼中國足球就不行呢,尤其是“企業冠名”已經深入人心的情況下,突然讓他們全部改成中性名。現在好了,企業排隊退出,中超、中甲、中乙各俱樂部舉步維艱。
二十多年前,日本足協為了加強職業化,宣佈俱樂部全部改為中性名,像本田FC等俱樂部接受不了於是選擇退出,但是大部分俱樂部還是欣然接受了。不過當時的足球氛圍和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日本足球處於蓬勃發展階段,適當地引導一點問題都沒有。
然而現在中國足球環境如此惡劣之下,足協不顧實情,一意孤行地去企業化實施中性化,又不給予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對於俱樂部的整體發展是扼殺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足協不僅允許俱樂部未來可以企業冠名,還取消外援人數限制,向歐洲聯賽積極靠攏,可以說中國足協不搞的他們都支援,簡直就是打臉某些人。
日本足球為什麼能夠崛起,很大原因是他們尊重聯賽發展,日本足協只在大方向上做一些引導,其他的不做特別干預。而我們的中國足協呢,這個要管,那個也要管,管又管不好,該管的時候又不管,久而久之,聯賽都被“玩”壞了,還談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