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著名的神秘主義者

“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

艾比劇院的建立者之一

愛爾蘭的靈魂

20世紀偉大的英語詩人

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威廉·巴特勒·葉芝

耐心看完,你一定有更多收穫

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人物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建立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葉芝的藝術代表著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葉芝出生於距離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蒙,是一位肖像畫家的兒子。他的童年分別在父母陪伴下度過,他祖父的房地產業在愛爾蘭的斯萊戈郡。葉芝早期學習繪畫,是倫敦藝術家和作家團體中年輕的一員,關注期刊《黃皮書》。他寫了《摩沙達》(1886),一部詩歌戲劇;《烏辛的流浪》(1899)。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1896年回到愛爾蘭之前他又寫了另外四部作品。他的父親“約翰·巴特勒·葉芝”是亞麻商人傑維斯·葉芝的後裔。這位商人卒於1712年,他的孫子本傑明娶了基爾岱爾郡的望族之女瑪麗·巴特勒。約翰·葉芝結婚的時候正在學習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輟學,轉而學習畫肖像畫。

他的母親(即威廉·巴特勒·葉芝的祖母)蘇珊·瑪麗·波雷克斯芬來自斯萊果郡(County Sligo)上一個盎格魯-愛爾蘭裔家族。出生後不久,便遷至位於斯萊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認為是斯萊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歲月。巴特勒-葉芝家族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家族。詩人的弟弟傑克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伊麗莎白(不是女王)和蘇珊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為了父親的繪畫事業,葉芝的家庭後遷至倫敦。起初,葉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詩人的母親由於非常思念故地斯萊果,經常給孩子們講家鄉的故事和民間傳說。

1877年,威廉·葉芝進入葛多芬小學(Godolphin),並在那裡學習了四年。不過威廉似乎並不喜歡在葛多芬的這段經歷,而且成績也並不突出。由於經濟上的困難,詩人全家於1881年底遷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後來搬到位於郊外的皓斯(Howth)。

事業發展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葉芝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他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

葉芝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inspired poetry,which in a highly artistic form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 of a whole nation)”。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

在皓斯的時光是詩人重要的發展階段。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芝家僱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黃昏》裡。

1881年10月,詩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Erasmus Smith)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詩人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段時間裡,葉芝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

他於1883年12月從這所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地創作。

1885年,葉芝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文。

從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早期作品《茵納斯弗利島》是葉芝在早期的代表作。該詩集中表現了詩人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厭棄和對田園牧歌生活的無限嚮往,具有逃避現實的唯美傾向和鮮明的浪漫色彩。

在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之前,葉芝便已經嘗試將詩歌和宗教觀念、情感結合起來。在它的後續作品中,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時候曾說過“……我認為……如果是一種強大且悲天憫人的精神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宿命,那麼我們便可以透過那些融合了人的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慾望的詞句來更好地理解這種宿命。”

葉芝早年的詩作通常取材於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其語言風格則受到拉斐爾前派散文的影響。

葉芝的家庭於1887年重新搬回倫敦。

1890年,葉芝和歐那斯特·萊斯(Ernest Rhys)共同建立了“詩人會社”(Rhymer’s Club)。這是一個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詩人們組成的文學團體,成員們定期集會並於1892年和1894年分別出版過自己的詩選。葉芝的早期作品還包括詩集《詩集》、《神秘的玫瑰》和《葦間風》。事實上,“詩人會社”的文學成就並不高,葉芝幾乎是唯一取得了顯著成就的詩人。

情感生活

1889年,葉芝結識了茅德·岡小姐。她是一位熱衷於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女性。岡昂小姐非常仰慕葉芝早年詩作《雕塑的島嶼》,並且主動和葉芝結識。葉芝深深的迷戀上了這位小姐,而這個女人也極大的影響了葉芝以後的創作和生活。經過兩年的密切交往後,葉芝向岡昂小姐求婚,卻遭到拒絕。

其後,他又共計向她求婚三次,分別是在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絕。儘管如此,葉芝對岡昂小姐仍然魂牽夢縈,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劇本《凱絲琳女伯爵》。在劇中,凱絲琳將靈魂賣給了魔鬼,好讓她的同胞免於饑荒,最後上了天堂。

此劇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發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諸多爭議。

終於,在1903年,岡小姐嫁給了愛爾蘭民族運動政治家約翰·麥克布萊德。在這一年,葉芝動身去美國進行了一場漫長的巡迴演講。這段時期他和奧莉薇亞·莎士比亞有過短暫的戀情。他們在1896年結識,卻在一年之後分手。也正是在1896年,葉芝結識了奧古斯塔·格雷戈裡夫人,介紹人是他們共同的朋友愛德華·馬丁。格雷戈裡夫人鼓勵葉芝投身民族主義運動,並進行戲劇的創作。儘管葉芝受到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但顯然他的創作具有清晰而獨特的愛爾蘭風格。這種風格在葉芝與愛爾蘭年輕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強化。

葉芝和格雷戈裡夫人、馬丁以及一些其他愛爾蘭作家共同發起了著名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或稱“凱爾特文藝復興運動”)。除了作家們的文學創作外,學院派的翻譯家們對古代傳奇故事、蓋爾語詩歌以及近代的蓋爾語民歌的翻譯和發掘工作也對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代表人物是後來成為愛爾蘭總統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編纂的《康諾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這場運動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劇院的成立。

1889年,葉芝、格雷戈裡夫人、馬丁和喬治·摩爾創立的“愛爾蘭文學劇場”(Irish Literary Theatre)。這個團體僅僅存在了兩年,而且並不成功。在兩位擁有豐富戲劇創作經驗的愛爾蘭兄弟威廉·費依和弗蘭克·費依以及葉芝不計報酬的秘書安妮·伊麗莎白·弗萊德里卡·霍爾尼曼(一位曾經於1894年參與過蕭伯納《武器與人》在倫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國女人)的鼎力協助下,這個團體成功打造了一個嶄新的愛爾蘭國家戲劇界。在著名劇作家約翰·米林頓·辛參與進來以後,這個團體甚至在都柏林靠戲劇演出賺到了不少錢,並於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劇院。

在劇院的開幕之夜,葉芝的兩部劇作隆重上映。從此以後一直到去世,葉芝的創作生涯始終和艾比劇院相關。他不僅僅是劇院的董事會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一位高產的劇作家。

在1902年,葉芝資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藝復興運動相關的作家作品。這個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為庫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葉芝的兩個姐妹經營,總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葉芝自己寫的。

1917年的夏天葉芝和當年的岡小姐重逢,並且向她的養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絕。9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國女人喬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應了。兩人在當年的10月20日結婚。不久,葉芝買下了位於庫爾公園附近的巴列利塔,並很快將其更名為“圖爾巴列利塔”。葉芝餘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1919年2月24日,葉芝的長女安·葉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繼承了母親的智慧、寧靜與友善,以及父親不凡的藝術天賦,後來成為一位畫家。

政治生涯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葉芝透過龐德結識了很多年輕的現代主義者,這使得他中期的詩作已經遠離了早期的《凱爾特曙光》時的風格。他對政治的關注也已經不再侷限於文藝復興運動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領域。在葉芝早期的作品中,他靈魂深處的貴族立場體現無餘。他將愛爾蘭平民的生活理想化,並且有意忽視這個階層貧窮孱弱的現實。然而一場由城市中的下層天主教徒發起的革命運動迫使葉芝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創作姿態。

葉芝新的政治傾向在《1913年9月》這首詩中得到了體現。這首詩抨擊由詹姆斯·拉爾金領導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罷工。在《1916年復活節》中,詩人反覆吟誦:“一切都已改變/徹底改變/一種恐怖的美卻已誕生。”葉芝終於意識到復活節起義的領袖們的價值就在於他們卑微的出身和貧困的生活。

整個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葉芝無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動盪局勢的影響。

1922年,葉芝進入愛爾蘭參議院。在他的參議員生涯中,葉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擔任貨幣委員會的主席。正是這一機構設計了愛爾蘭獨立之後的第一批貨幣。

在1925年,他熱心的倡導離婚的合法化。

1927年,葉芝在他的詩作《在學童中間》裡如此描述作為一名公眾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

1928年,由於健康問題,葉芝從參議院退休。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當巴布羅·聶魯達於1937年邀請他到馬德里時,葉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援西班牙革命,反對法西斯主義。葉芝的政治傾向非常曖昧。他不支援民主派,在晚年卻也有意疏遠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然而縱觀葉芝的一生,他從未真正接受或贊同過民主政治。同時,他深受所謂“優生運動”的影響。

晚年生活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進入晚年後,葉芝逐漸不再如中年時一樣直接觸及和政治相關的題材,而是開始以一種更加個人化的風格寫作。他開始為自己的家人兒女寫詩,有的時候則描繪自己關於時間流逝、逐漸衰老的經歷和心緒。收錄在他最後一部詩集中的作品《馬戲團動物的大逃亡》生動的表現了他晚期作品的靈感來源:“既然我的階梯已經消失“我必須平躺在那些階梯攀升的起點”。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1929年之後,葉芝搬離了圖爾巴列利塔。儘管詩人一生中的很多回憶都在愛爾蘭國土之外,他還是於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間房子。晚年的葉芝非常高產,出版了許多詩集、戲劇和散文,許多著名的詩作都是在晚年寫成的,包括一生的巔峰之作《駛向拜占庭》。這首代表性的詩作體現了葉芝對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文明的嚮往。

1938年,葉芝最後一次來到艾比劇院,觀賞他的劇作《煉獄》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自傳》。晚年的葉芝百病纏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國休養。

然而最終還是於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曼頓(Menton)的“快樂假日旅館”逝世。他的最後一首詩作是以亞瑟王傳說為主題的《黑塔》。

逝世之後,葉芝起初被埋葬在羅克布羅恩(Roquebrune)。

1948年9月,人們依照詩人的遺願,將他的遺體移至他的故鄉斯萊果郡。他的墳墓後來成了斯萊果郡的一處引人注目的景點。他的墓誌銘是詩人晚年作品《本布林賓山下》的最後一句:“冷眼一瞥/生與死/騎者/且前行!”原句是"Cast a cold eye,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葉芝生前曾說斯萊果是一生當中對他影響最深遠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紀念館也將地址選在這裡。

著名的悼念葉芝的詩句:“瘋狂的愛爾蘭將你刺傷成詩”。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個人作品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寫作特點

葉芝是20世紀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他是象徵主義詩歌在英國的早期代表人物,對20世紀英國詩歌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葉芝的歷史就是世紀之交愛爾蘭的歷史,而他的詩歌則將他個人的歷史與那一時期的愛爾蘭歷史融為一體。

年輕時代的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其早期詩歌多取材於愛爾蘭本土的傳奇與民謠。葉芝是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參加者,因此政治是他詩中的一大主題;而與葉芝的民族主義激情緊密相連的是他對獻身於愛爾蘭文化復興的傑出女演員莫德·岡的愛情,因而愛情對於葉芝也是個終生的主題。

他與格雷戈裡夫人的合作亦對愛爾蘭戲劇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葉芝的這一連串人生經歷同其詩歌有著緊密的聯絡。憑著他那能創造神話的想象力,葉芝將生活中許多平凡事件化為美妙的詩句,再在他的詩中創造出具有葉芝風格的象徵主義。

而且,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在葉芝的許多詩中亦得到了表現。在創造他的藝術、他的象徵主義的同時,葉芝似乎也急欲為歷史畫像。也許是受到了神秘主義(包括布萊克的神秘主義)的影響,這一幅神秘的歷史畫像頗具悲劇色彩。

人的命運是由外在力量所控制的,歷史的輪盤不停地旋轉,已現的必將重現。《麗達與天鵝》與《基督重臨》描述的正是這一主題。多樣性的人生,多樣性的主題,多樣性的風格與技巧,時隱時現的歷史影子,構成了葉芝詩歌的偉大所在。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後世的評論家一般將葉芝的詩歌分為三個時期。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葉芝的早期詩歌創作包括他從1883年起在《都柏林大學評論》(Dublin University Review)上發表的詩歌,直到1899年出版的《蘆葦中的風》(The Wind Among the Reeds)為止。初入詩道,葉芝接受的是後期浪漫主義的傳統。對他深具影響的是前拉斐爾派詩人及其後繼者,其中的威廉·莫里斯可以說是葉芝的最主要的影響者。

莫里斯是葉芝的朋友,他對葉芝的影響在《莪相的漫遊及其他》(The Wanderings of Oisin and Other Poems,1889)中最為明顯。布萊克和雪萊也對葉芝早期的詩歌產生過影響,因為葉芝曾編選過布萊克的詩集(1893)。這些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信念及情感使葉芝深有感觸。

然而,儘管葉芝的早期詩歌屬於自十九世紀發展而來的英國浪漫主義傳統,但由於其愛爾蘭背景,他的早期詩歌以其獨特的愛爾蘭題材而有別於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這兩者的結合產生了葉芝獨特的早期風格:韻律感強烈,充滿柔美、神秘的夢幻色彩;詩中所述人物則多為愛爾蘭神話與傳說中的英雄、智者、詩人以及魔術師等。同時,這些詩表現出一種憂鬱抒情的氛圍,筆觸頗似雪萊。對於年輕敏感的葉芝而言,詩就是夢,夢能保護俗世中的詩人,而他從孩童時就沉浸於其中的愛爾蘭神話與民間故事則是他尋夢的遙遠去處。

這一時期的主題大多為回憶和夢想,其頂峰之作也許就是“茵尼斯弗裡島”(“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此詩可謂葉芝白日夢的傑作,實際上反映的是詩人對故鄉愛爾蘭的一種思戀情緒。其廣為傳誦的部分原因也許就在於其徹底的浪漫主義主題和獨特的語言風格。

葉芝中期創作的詩歌主要包括《在七片樹林裡》(In the Seven Woods,1904)《綠色頭盔及其他》(The Green Helmet and Other Poems,1910)《責任》,(Responsibilities,1914)《庫爾的野天鵝》,(The Wild Swan at Coole,1917,1919)以及《邁克爾·羅巴茨與舞蹈家》(Michael Robartes and the Dancer,1921),其時間跨度約為1899年《蘆葦中的風》出版之後至1926年《幻象》(A Vision,1925)出版之前。

關於葉芝詩歌時期的劃分,並沒有截然的界限,主要以其詩歌主題、風格變換為參照。正當葉芝感到早期風格已到頂點,而新的發展方向尚未明確時,艾茲拉·龐德進入了葉芝的生活圈子,並對其新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直接導致了葉芝中期詩歌中有一種新的精微的具體性,這一特點同龐德的意象派詩歌有共通之處。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內容上,也表現在措詞上,其結果就是一種新的質樸無華的、具體的風格。它更關注精神的意象和細節,所表現的情感也更為明確。

葉芝: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的靈魂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這一時期,葉芝開始用貴族的理想觀點來衡量愛爾蘭民族主義的革命者及愛爾蘭大眾,其結果只能是失望。在葉芝看來,暴力、內戰並非愛國的表現,而是“黃鼠狼洞裡打架”。他覺得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缺乏在約翰·奧利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愛爾蘭傳說中的高貴和古老的英雄主義氣質。

對愛爾蘭政治的失望使得葉芝改變了他的詩風。早期寓言般的夢想被拋棄了,他的詩更加現實、複雜、世俗化,逃往“茵尼斯弗裡島”已是大可不必。他早期的象徵主義柔弱無力,必須注入新的活力;而他的新象徵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對神秘中的秩序的追求。為此,葉芝發展了一種神秘的歷史迴圈論,集中表現在《幻象》(1926)一書中。葉芝認為:歷史的發展週而復始,當一個週期完成後,又進入下一個週期,如此不斷迴圈。他的許多詩歌就是這種歷史理論的直接說明。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葉芝後期詩歌的風格更為樸實、精確,口語色彩較濃厚,多取材於詩人個人生活及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細節,且多以死亡和愛情為題,以表達某種明確的情感和思索。後期詩歌包括詩集《鐘樓》(The Tower,1928),《盤旋的樓梯》(The Winding Stair,1929),《三月的圓月》(A Full Moon in March,1935)和《最後的詩歌及兩個劇本》(Last Poems and Two Plays,1939)。《鐘樓》收集了葉芝的一些內涵最豐富的詩,如:“駛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鐘樓”、“內戰冥想”(Meditations in Time of Civil War)、“1919”、“麗達與天鵝”以及“在學童們中間”(Among School Children)。

對於葉芝來說,生活與藝術是一種衝突。隨著年紀不斷增大,年齡與慾望又成為一對矛盾。在“駛向拜占庭”一詩中,詩人構造了日漸衰老的肉體的渴望與靈魂對自由的嚮往。詩中,一位老人拒絕了年輕人的感官世界,表明渴望擺脫肉體束縛而追求永恆的藝術世界的願望。在“在學童們中間”一詩中,他也談到了時間與人生的問題。而“麗達與天鵝”則又使他回到《幻象》中的歷史迴圈這一主題上。

《彎彎的樓梯》(1933)包括了一些很優秀的哲理詩,如“自我與靈魂的對話”(A Dialogue of Self and Soul),但也有一些是回憶過去的詩歌,包括對朋友的懷念。其中“庫爾莊園與巴利裡”(Coole Park and Ballylee,1931)一詩談到詩人與格雷戈裡夫人的友誼與他們的文學功績。詩云:

我們是最後的浪漫主義者,選擇了傳統的神聖與美好為主題。這“最後”意味著一個歷史時期的結束,葉芝在文學史中為自己提前找到了位置。《三月的圓月》(A Full Moon in March,1935)包括一組稱為“超自然的歌”的文學詩。這些詩濃縮了葉芝的思想,語言簡樸。其中“人的四個年齡階段”一詩體現了幻想中的思想,也反映了對人類文明的思考。

葉芝的理論成就主要表現在《詩的象徵》一文中,但他並不是一個理論家。《幻象》中的思想也並非什麼完整的理論,而是個人色彩很濃厚的一種價值觀念。葉芝是個詩人,他的成就在於那多樣性的詩歌,豐富的題材與想象。此外,嫻熟的技巧也是他吸引讀者的重要原因。可以說葉芝統治了19、20世紀交替時期的愛爾蘭詩歌。

人物成就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他被艾略特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因對愛爾蘭文藝復興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甚至艾略特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即使在當代,他的作品集如《葦間風》(The Wind Among the Reeds)仍為無數外國讀者爭相傳誦。

葉芝作為後期象徵主義的代表,其作品的現代性卻頗具爭議。分析葉芝作品的浪漫主義抒情傳統,並結合其象徵主義的發展和麵具理論的應用,可以看到葉芝不斷追求自我創新的現代性。葉芝象徵主義的發展,本身體現了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葉芝的浪漫主義傳統和現代性的對立統一。浪漫主義抒情是他的本質,而象徵主義的發展和麵具理論的應用則體現了詩人不斷自我否定和創新的精神。某些批評家因為葉芝作品中缺乏城市印象所以否認其現代性。此觀點實際上是對現代主義本質的誤解。從象徵主義的觀點看,無論城市還是葉芝筆下的愛爾蘭斯萊哥鄉村,都僅僅是內在情感的客觀對應物而已——一

種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人的異化危機的逃避和反抗。葉芝的這種獨特性不僅使他的那路詩在以艾略特為代表的“反抒情”現代詩歌中顯得如此出類拔萃,卓爾不群,而且在後現代主義接過現代主義的旗幟之後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 來源:網路

免責宣告:本文圖文資訊收集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我將及時處理以保障雙方權益。



關注公眾號:聽潮觀書

觀看往期精彩請點選下方藍字:

第二十屆諾貝爾文學獎:愚昧世紀的家庭與社會悲劇

哈辛特·貝納文特:第二十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延續了戲劇之燦爛

第十九屆諾貝爾文學獎:它象徵著法國大革命中的流血與犧牲

阿納托爾·法郎士:第十九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為他舉行國葬

目前自己在做公眾號,整理國內外的精品書籍和作家資料與各種書店

關注微信公眾號:聽潮觀書

每天更新推薦書籍書店和相關作家的資料

希望大家給個關注和點贊以及評論分享

歡迎留言討論。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11-08

相關文章

和孩子一起過一個難忘的中秋節!不是看人山人海,也不是吃月餅

和孩子一起過一個難忘的中秋節!不是看人山人海,也不是吃月餅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你準備怎麼和孩子過節呢?是去吃月餅賞月,還是準備帶著孩子出遊呢? 全家人一起賞月,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也得天公作美才行,不然只能家裡蹲,然後看電視了. 帶著孩子出遊,可能是很多人都會 ...

從小性格養成有多重要?三個孩子看一生

從小性格養成有多重要?三個孩子看一生
聽說關注心靈詩人的,都與他擦出了心靈的火花! 今天起床後,喝了幾口水,突然想到了一個故事,這裡面有一些東西,我感覺寫出來很有意思,所以這篇文章它來了-- 在一個週五的日子裡,在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在一 ...

不生了?凱特時隔兩個多月露面 沒有明顯孕肚 可能就生三個孩子

不生了?凱特時隔兩個多月露面 沒有明顯孕肚 可能就生三個孩子
一位王室評論員表示,劍橋公爵夫人凱特可能會步其父母的後塵,只生三個孩子. 在兩個多月沒有公開露面後,凱特一直被關於她懷孕的謠言所困擾. 9月18日,凱特在牛津郡參觀了英國皇家空軍布瑞茲諾頓基地,並沒有 ...

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

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
01 在沒有二寶和三寶的時候,對待孩子,我還是一個比較粗枝大葉的人.因為有大女兒的時候,我還很年輕,雖然心裡面也很愛她,但是著實沒有像現在這麼殷切耐心的對待過自己的孩子.類似現在夜裡給孩子蓋幾次被子: ...

我的父母生了三個女兒,每一個長大後都離開了他們,真替他們不值
看著自己的父母笑的像個小孩子比什麼都開心. 十一那天二姐在家族群裡發了一張他們出遊的照片,好久沒有看到父母燦爛的笑容了,那是一種高興的無拘無束的笑容. 想想也是,家裡的孩子終於都長大了,都成家了,作為 ...

結婚七年三個孩子,丈夫身價千萬,多臺豪車,一分錢都不分給妻子

結婚七年三個孩子,丈夫身價千萬,多臺豪車,一分錢都不分給妻子
張女士與丈夫結婚七年,育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孩兒,一個男孩,但現在丈夫卻想跟她離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張女士一次從外地回來,發現丈夫隨身攜帶著避孕套,而自己已經去外地很久了,一直沒在丈夫身邊,她 ...

對三個孩子不同程度的內疚
三個孩子要說心裡對哪個虧欠最多,單在某一方面來說的話是不行的.每個孩子不同方面來說或多或少都存在著. 我女兒從出生到現在就跟兩個哥哥所受的待遇不同,尤其是從爸爸那裡得到的愛來說,基本上等於零.半歲之前 ...

寫給三歲孩子生日祝福
孩子,生日快樂! 吹完蠟燭,吃完蛋糕,你就三歲了. 你的人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意思是從三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 ...

想辭職照顧三個孩子的她,遇到了那場逃不過的雨…

想辭職照顧三個孩子的她,遇到了那場逃不過的雨…
李添貴35歲了,是個貨車司機.他一直習慣於在出車前撫摸幾下掛在車內後視鏡上的一家五口的照片,說這能夠保平安. 十年前他因交通肇事被判了緩刑,重新考了駕照,從事貨物運輸工作.那次事故後,他變得細緻穩重起 ...

《我還記得》:爸爸走了,媽媽變了,三姐妹如何撐起一個家?

《我還記得》:爸爸走了,媽媽變了,三姐妹如何撐起一個家?
有句話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和得到的過程.插畫師亦鄰一家的故事,深刻地詮釋了這一點. 2018年,亦鄰的父親因心衰不幸去世,,她的母親從那個"無所不能的超人媽媽",逐漸變成了整天 ...

醫生33歲朋友,中秋節離世!丟下4歲孩子!又一個不聽勸的悲劇

醫生33歲朋友,中秋節離世!丟下4歲孩子!又一個不聽勸的悲劇
中秋節了,本應是闔家歡樂的日子,可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我的一位朋友小胡,今年才33歲,中秋節早晨永遠離開了! 小胡是家裡的獨生子,小胡的孩子剛剛4歲,小胡的父母都已年邁. 痛心的是,原本我能做點什麼 ...

盆栽蘋果就是甜,孩子倆手一個都不夠,養護蘋果樹你做對了嗎

盆栽蘋果就是甜,孩子倆手一個都不夠,養護蘋果樹你做對了嗎
大家好,花花來啦!花花昨天去親戚家過節,發現親戚家種的蘋果居然能這麼甜,他家孩子吃了一天,一個吃不完,手裡還要抓一個,簡直重新整理了我對自己種蘋果的認知,花花也想讓大家吃到自己種的蘋果,特意來向大家分 ...

懷三個孩子時反應都不一樣
三胎都是女兒,但是每次反應,感覺都不一樣. 我懷第一胎的時候是26歲,年輕嘛,剛開始反應不大,我就到我媽家過了半個月,幹月頭暈很快就過去了,喜歡吃辣的,做夢夢見花特別漂亮,後期腿腫腳腫,感覺羊水流了才 ...

貝思樂門窗告訴你,除了兒童房,這些呵護孩子的細節一個不能少

貝思樂門窗告訴你,除了兒童房,這些呵護孩子的細節一個不能少
你對家人的感情都藏在這一方空間裡 正所謂戶型選的好,生活沒煩惱 如果你對家人有感情 那麼對於承載安全的一方空間 一定也愛得深沉 因為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空間 裡面住著你愛的人 所以不得不用心 有寶寶的家庭 ...

人性漫畫——“失蹤的三個孩子”

人性漫畫——“失蹤的三個孩子”
孩子青春期出現叛逆的現象,那麼家長需要理解孩子,並且尊重孩子,不要過於嘮叨,或者經常打罵孩子,避免使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其次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且鼓勵孩子,積極的參加體育運動,可以透過體育運 ...

每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有一個心碎的家長

每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有一個心碎的家長
看著娃關閉的房門,除了在沙發上靜坐陪伴,別無他法.娃沒有放棄學習,我就要做到閉嘴,不指責.想想可憐的孩子只能睡六小時,心都在滴血.娃病了,當媽的願意替孩子受罪,娃睡不夠,當媽的願意折壽換孩子多睡,可惜 ...

洛杉磯一個大家庭的住宅

洛杉磯一個大家庭的住宅
時尚設計師Jenni Kayne也是該房屋的業主,她與比利時建築師 Vincent Van Duysen 共同打造的這座寧靜的洛杉磯住宅.其內飾溫暖的中性色調,簡潔的傢俱,牆上的圖形和簡單的裝飾,打造 ...

父母愛情:司令江德福的幼子江衛民留在部隊,可能是什麼級別軍官

父母愛情:司令江德福的幼子江衛民留在部隊,可能是什麼級別軍官
江衛民是江德福的幼子,家裡幾個孩子中排行老四,跟江亞菲是孿生姐弟.他是茶館老闆,沒有在部隊.如果當初他留下部隊,那麼是否能當上軍官了? 江德福是守備區司令員,正師級幹部,不少親戚朋友的孩子都被他弄到部 ...

怎樣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這3個方法很有效

怎樣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這3個方法很有效
教是為了不教. 怎麼才能做到?那就是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 越自律,越優秀!孩子越自律,家長越省心!!!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 一 培養自律孩子的三個原則 1 先嚴後寬,寬嚴適度: 2 先 ...

在德國生一個孩子能領60萬補助,為什麼那麼多的德國人不願意生?

在德國生一個孩子能領60萬補助,為什麼那麼多的德國人不願意生?
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許多國家的生育率都出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生育率的持續暴跌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高升,葬禮比嬰兒週歲宴更常見,老年用品銷量遠高於嬰兒用品,幾乎各國都將面臨著人口萎縮.為挽救&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