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從流星現象出發

“初涼宜夜透衣羅,時見流星度絳河” 。流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天文事件。寧靜的夜晚,於庭院中手捧一杯香茗,賞流星瞥過,不可謂不愜意。

需要說明的是,流星是流星體帶來的一種現象。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燃燒時就是我們見到的流星了。在2017年4月,IAU(國際天文聯合會)對流星體的定義進行了正式的修訂:在行星際空間中移動的固體物體,其尺寸在30微米至1米之間。

實際上闖入地球的流星體絕大部分是沙子或者穀粒大小,一入大氣則蕩然無存,燃燒的亮度不少在-1等左右。較為罕見的是火流星,宿主塊頭要大一些,在大氣中燒的雖所剩無幾,卻往往留有遺骸,有些亮度可達-14等以上,比滿月還要亮一百倍。

按照週期性的不同,流星可以分為偶發流星和流星雨。對於一個特定的流星雨,它們在天空中劃過的軌跡延長線幾乎交於一點,我們稱這虛擬的點為輻射點,輻射點出現在哪個星座就管它叫什麼流星雨。不同的流星雨有著各自的檔期,且峰值時期每小時天頂流量(ZHR)往往不同。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1. 七大流星雨檔期示例圖,目前最值得期待的是英仙座和雙子座流星雨(圖源:自繪)

那麼這些流星雨從何而來呢?這恐怕還與太空“髒雪球”——彗星有關。

彗星一般在一個橢率很高的軌道上執行,且並非鐵板一塊的剛體,當它經受行星或太陽較大的潮汐力時,會瓦解出一些碎片出來;亦或者臨近太陽溫度升高,容易形成十分廣闊彌散的塵埃慧尾,這些彗尾小顆粒會逐漸散落至軌道各處。當彗星的軌道和地球軌道有重疊,且地球行進到此處時,這些小顆粒平行墜入大氣就帶來了流星雨。以英仙座流星雨為例,早在公元36年就被中國史料記載,後被證實其母體來自軌道週期為133年的109 P 彗星(又稱Swift–Tuttle彗星)。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2. 以Swift–Tuttle彗星為例的流星雨形成原理示意圖(圖源 :duluthnewstribune.com)

背後蘊藏的研究價值

流星除了可以寄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樣有著不菲的研究價值。

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還不能對各大流星雨的流量做出準確預測,對煙花般壯觀的流星暴(ZHR > 1,000)的流量預測更是難上加難,這些都有待長期觀測才能給出更好的模型。在偶發流星問題上,隨著觀測的積累,我們也發現很多偶發流星並不偶然,很多也屬於特定流星雨的一部分。截止到2021年6月,已經有112個流星雨得到認證。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3. 兩幅對1833年獅子座流星暴的形象描繪作品(圖源:wikipedia/Leonids)

而天文學研究上,觀測流星體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從彗星角度,我們尚且不知流星體的碎片具體來自彗星何處,面對分裂的動力學細節還存疑惑,需要等待更多觀測資料的積累才能得知。其次,從太陽系角度,觀測流星體可以得到新的研究啟發。與飽經風霜的行星相比,流星體和隕石只是碎片,它們自形成之初沒經歷什麼演化,顯得非常的“原始”,透過觀測它們可以更好地探究行星形成、太陽系起源等有關課題。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4. 觀測流星可以揣測太陽系大小天體質量分佈情況。圖為利用雙站觀測得到的不同流星體的質量(對數)與流量的關係圖,實線和虛線是兩個模型的匯出結果,圓點是觀測結果(圖源:參考文獻[6]fig 13)

最後,從預防風險角度,監測流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近地空間環境。雖然流星對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不會造成直接危害,但因流星體速度極高,對太空中的航天器容易構成威脅。故對流星規律性的研究,可幫助人造物避開碎片密集的區域。

以上種種,皆在鼓勵我們積累更龐大且細緻的流星觀測資料。

探秘需要的觀測手段

流星或流星雨的觀測上,我們可以進行可見光或射電觀測。射電波段上可以用各種天線或專業的射電望遠鏡去觀測,具體按下不表。至於可見光波段則有肉眼、望遠鏡、全天相機三種手段觀測流星。

我們的肉眼本身就是非常精密的光學儀器,6等星以上的亮度不在話下。當我們野外目視流星時,我們可以手動記錄下它出現的時間、方位等資訊,提交給國際流星組織(IMO)以供有關人士參考。但是肉眼的缺陷也十分明顯,人眼容易疲勞,且得到的資訊是模糊的,專業價值甚微。望遠鏡雖然有很高的集光能力,但用來觀測流星效能是過剩的,且視場太小,流星出現在視野裡只能碰運氣。若想覆蓋整個天空則需要成百上千個鏡子,經費上就划不來。

用攝像裝置取代人眼來記錄流星是非常自然的事。自90年代後,得益於高靈敏度感光元件的出現,用相機監測流星已經沒什麼門檻了,只需要在前置一個廣角鏡頭,整個星空從此一覽無餘。同時由於攝像裝置的小型化、易操作性,也使得不少天文愛好者可以搭建自己的裝置來監測流星。

我們的需求是搭建一個自動監測天空的全天相機,從而得知每顆流星出現的時間、方位、亮度等資訊。其實搭建這樣的單個系統非常簡單,成本也非常低廉。主體是一個樹莓派,(微型電腦)搭配相機、鏡頭,加上保護外殼和防雨罩,軟體控制上是開源的,很容易找到提供的組織,初級的資料處理可以用商業化的UFOCapture等軟體找到流星。選址時注意光害和後期可維護性即可。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5. 我們在站上利用行星相機簡易搭建的全天相機(左)以及捕捉到的一張流星照片(右)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全天相機都一樣。有的團隊考慮到資料處理過程中,使用單相機加180度廣角的方案帶來影象畸變難以修正,故選用多個相機多個視場疊加的方式,好處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畸變,缺點是提高了成本,且前期安裝除錯會麻煩點。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6. 不列顛群島其中一個站點上的流星監測相機(圖源:nemetode.org)

星羅棋佈的流星網路

個體的力量是單薄的,流星的發生地並不侷限於一地,一個站點無法對整個流星或流星雨的輻射點、流量得到完備的瞭解,至於實現前面闡述的科學目標更是不可能。現在我們有無數衛星實時監控地球表面,但是對頭頂的星空卻未能掌握其實時動態。所以我們會有一個自然的想法,能不能把所有的相機聯合起來呢?

如果地球上每個位置都有監控相機,它們的視野就能覆蓋天球的各個角落,在這張大網24 h的監測下一顆流星都無法悄然溜走,我們對流星資料的獲取就是完備的了。這就牽引出流星監測網路的概念。

介紹這一概念之前,我們不妨先關注一下2012年的十月天龍座流星雨。那一次的流星雨流量極大, ZHR預計達到9,000 左右,這一罕見的爆發事件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事後翻閱卻發現沒有任何的觀測報告仔細說明這件事。因為爆發的最佳觀測時間對應的是亞洲的夜晚,而彼時的亞洲卻沒有相機在監測,使得本該記錄在案的寶貴資料與我們失之交臂。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7. 克羅埃西亞一個相機在2018年10月9日一整晚監測到的流星情況,視場為88°×48°(圖源:參考文獻[5] fig1 )

所謂“流星監測網路”是指在不同地點放置全天相機,實現對夜空全天候高靈敏度的觀測。專案初衷是在成百上千個站點上放置全天相機,站點間距短則幾公里,長則百公里,以得到良好的天空覆蓋率,並不遺漏任何重要事件。各子站點統一的資料格式實時上傳到中心伺服器,再經過嚴格的自動化校準流程,讓我們對近地流星體有實時的感知。隨著大量高精度的資料積累,方便我們一窺流星背後的諸多科學奧秘。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8. 流星網路原理圖,上部深色區域是兩個相機重疊的天區(圖源:參考文獻[6] fig1)

除了前面提到的太陽系認知、近地環境等方面,流星監測網路還有個妙用。火流星在大氣中不會燃燒完,可以為我們帶來珍貴的外星禮物。據估計,每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會落下十個火流星,帶來至少300 g樣本。以往找這些小石頭會是個很費勁的活,在流星監測網路的幫助下,多個站點資料可以更好確定它的軌跡,方便我們縮小搜尋範圍。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9. ANSMET團隊的研究人員在南極尋找隕石(圖源:Cindy Evans/pri.org)

最早的流星監測網路可追溯到70年代,由於技術水平的侷限性,只能用於探測特別亮的火流星。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流星監測網路搭建的技術難度和資金成本都大大降低:在一個站點配置一套科研級別的裝置可以控制在人名幣6,000元以內,地點的選擇也比較隨意,只要有電有網,光學環境不差即可。相比其他時域天文學遙遠的“宏圖大業”,流星監測網路技術難度較小、成本低廉,是最容易試手的。除了科研人員自行鋪設每個站點,愛好者們可以向當地組織購買裝置,置於家中,產生的資料一方面上傳至服務端用於科研分析,一方面可以自行娛樂。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10. 歐洲和北美的流星監測網路,紅點為站點情況,青色區域是它們覆蓋的天空情況( 圖源:參考文獻[5] fig6)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450 臺流星監測網路的相機在工作,這些裝置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國家或區域性的小網路。

我國在流星監測網路上也有所行動。在2017年,由私營的青島艾山天文臺牽頭,與國家天文臺合作,建立了首個計劃覆蓋全國的專業監測網路。截止2021年8月份,已經在全國鋪設了42個站點,並且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單站觀測、多站聯測以及層級上報的觀測體系。同時,我們臺的李廣偉老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羅扇專案”,於去年11月的學術年會上正式公佈,該專案旨在開展大面積流星光譜監測,目前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

從流星到流星監測網路


圖11. 截止到2021年8月,全國流星監測站點所在位置(圖源:qd-sky.cn)

期待不久的以後,我們監測流星的“天網”編制地愈加密實,給我們帶來流星雨背後的新認知。

參考文獻

[1]彭煥文, et al. "麗江天文觀測站全天相機介紹." 天文研究與技術 (2015).

[2]梅林, 吳翔, and 周作超. "深圳市天文臺全天雲圖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018).

[3]田健峰, et al. "中國 SONG 專案節點全天雲量監測方案." 天文學報 57.3 (2016): 366-375.

[4]葉泉志. (2018). 業餘天文學在中國: 現狀與未來.

[5]Vida, Denis, et al. "The Global Meteor Network–Methodology and first result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506.4 (2021): 5046-5074.

[6]Ott, Theresa, et al. "Meteoroid flux determination using image intensified video camera data from the CILBO double s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eor Conference, edited by: Rault, J.-L. and Roggemans, P., IMO. Vol. 2329. 2014.

[7]Fernini, I., et al. "The UAE Meteor Monitoring Network." 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 15.06 (2020): T06007.

作者簡介:徐成亮,國家天文臺研究生。

文稿編輯:趙宇豪

來源: 光明網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9-06

相關文章

鋼鐵冶金與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

鋼鐵冶金與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
李延祥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文物局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重點科研基地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中國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發表論文數百篇, ...

子彈撞流星

子彈撞流星
某收藏家手中的一塊隕石,經過考究,此隕石在墜落過程中遭到子彈的撞擊,從而留下了彈坑(圖一.圖二可見).此隕石為定向墜落,子彈撞擊方向與隕石墜落方向大約30度角,也就是說隕石墜落過程離地面數十米時被槍手 ...

劃過的流星
星為什麼所有的星星排成凝然的一列,它們相互傾慕吸引,決不彼此去凌越.有時火星朝著火星成溝痕似的飛行,但你知道它活不長,這不,就成了流星

古剎老者流星
紀元某年,東土大陸東勝帝國境內,在一個叫迎日州的城市的西郊,背依連綿起伏的大山腳下,座落著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剎. 佈滿苔蘚的石牆,粗大木柱上隱約可見的硃紅,飛簷吊角的屋面上還長著些許雜亂的草木. 古剎四 ...

3600年前,一顆50米寬的流星摧毀了死海附近的一座城市

3600年前,一顆50米寬的流星摧毀了死海附近的一座城市
考古挖掘發現了大約 3600 年前發生的大規模宇宙空爆事件的證據,該事件摧毀了中東死海附近的整個城市.該事件比 1908 年俄羅斯著名的通古斯爆炸事件還要大,其爆炸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 1000 倍.該 ...

31歲譚松韻,熒幕前單純美好,背後的故事卻讓人心疼

31歲譚松韻,熒幕前單純美好,背後的故事卻讓人心疼
<人生海海>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心有雷霆面若靜湖,這是生命的厚度,是滄桑堆積起來的." 愛笑的人,並非快樂,只是在看透世俗後,依然願意用笑容面對生活: 表面幸福的 ...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不妨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不妨讀讀元好問
如果你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一定對赤練仙子李莫愁記憶猶新.她一直念著一句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很難想象,這句寫情的千古之詞,出自一位十六歲少年 ...

渾身刀疤一生風流,寧死要喝酒,古龍一生沒離開過江湖、女人、酒

渾身刀疤一生風流,寧死要喝酒,古龍一生沒離開過江湖、女人、酒
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短短一句話,成為了多少人熱血少年時最波瀾壯闊的江湖夢. 對於古龍,更多的人對他是褒貶不一的,有人稱他驚才絕豔,有人說他世俗功利,當然,誰也無法否認 ...

李白醉酒寫下一首詩,被金庸,張藝謀化用,喚醒無數人的武俠夢

李白醉酒寫下一首詩,被金庸,張藝謀化用,喚醒無數人的武俠夢
什麼是江湖? 辛棄疾說,江湖是一笑出門去,千里落花風. 賀鑄說,江湖是立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 楊慎說,江湖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王維說,江湖是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龔自珍 ...

僅差4小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險些功虧一簣

僅差4小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險些功虧一簣
科技無國界,是個傳說 今天咱們不說晶片 聊一聊GNSS--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不是GPS 而是國之重器,北斗導航! 案例一 1993年,"銀河號"事件 "銀河號&quo ...

中東小國擁核50年不承認,拒絕國際調查,核武器或比中國還多?

中東小國擁核50年不承認,拒絕國際調查,核武器或比中國還多?
1951年,一位名叫約里奧·居里的法國核物理科學家,託人給中國帶話,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要擁有原子彈. 不久之後中國啟動了自己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在歷經艱難之後終獲成功,中國的大國地位從此也愈發穩當. ...

如果一根針以光速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地球消失還是毫無反應?

如果一根針以光速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地球消失還是毫無反應?
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在9.7公里的小行星,以40倍音速的速度撞向地球,直接終結了恐龍稱霸的時代.在我們的一般印象裡,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只有足夠大,才會對地球和生命產生威脅,如果太小的話,就會在大氣 ...

我國空間站航天員出艙,身穿的3000萬元衣服,為何無法帶回地球?

我國空間站航天員出艙,身穿的3000萬元衣服,為何無法帶回地球?
太空行走無疑是航天任務裡最危險的活動之一,宇航員需要脫離太空艙的保護,只靠一件宇航服維持自己的生命.正因為難度非常高,所以到現在為止,也只有中美俄三國掌握核心技術.為了能支援艙外活動,艙外宇航服的材料 ...

恐龍滅亡時發生了什麼?墨西哥深海岩石樣本揭示地球可怕毀滅

恐龍滅亡時發生了什麼?墨西哥深海岩石樣本揭示地球可怕毀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地質學家格倫·彭菲爾德在尤卡坦半島進行石油勘測時,發現了一個直徑達到180公里的巨型隕石坑.在隕石坑的地下沉積物中,他還找到了大量的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等證據,足以見得當時 ...

如果從空間站跳向地球,宇航員將會經歷什麼?

如果從空間站跳向地球,宇航員將會經歷什麼?
人類可以體驗飛行的專案,恐怕就是高空跳傘這種極限運動,從數公里高的高空逐漸降落,又刺激又驚險. 那麼如果將這一高度提升至近地球軌道,假設宇航員從空間站的高度跳向地球,將會發生什麼呢? 由於外太空沒有空 ...

宇航員不小心掉進太空,如何返回飛船?兩個方法或許可以一試

宇航員不小心掉進太空,如何返回飛船?兩個方法或許可以一試
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終於實現了飛天的夢想,可以走出地球探索宇宙.太空探索事業的開始,也誕生了一個新的職業,那就是宇航員. 我們要探索未知的星球,神秘的宇宙空間,自然離不開宇航員的付出.可能在很多人看來 ...

月球和火星,哪個更適合人類移民?

月球和火星,哪個更適合人類移民?
先說答案:火星!火星不但是相比月球更適合人類居住,就是放眼整個太陽系,也找不到第二個比火星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 火星,北極地區存在厚厚的冰層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對探測火星興趣盎然.頻頻光顧它的原因. ...

南大90後理工男,要去IPO敲鐘了

南大90後理工男,要去IPO敲鐘了
這可能是科創板迎來的首位90後創始人. 投資界從上交所官網獲悉,9月16日科創板上會的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影石創新")獲得透過.當天影石創新IPO上會現場上市委問詢 ...

80年,金日成來中國訪問,向鄧小平打聽一人下落:我們都很牽掛他

80年,金日成來中國訪問,向鄧小平打聽一人下落:我們都很牽掛他
引言 2021年7月1日,"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獲得這項榮譽的人便有柴雲振,領受獎章的人是他的子女.至於他本人,已經去世2年了. 在戰場上,他不懼生死,一心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