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相互促進;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年老之人,腎精枯,脾胃虛,脾胃之病遷延難愈。張景岳雲“安五臟即所以調牌胃”,認為脾胃與其他臟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聯絡,其中,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樞;腎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內寓元陰元陽,是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生命之本源。脾之運化水谷,賴於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始能健旺;腎藏先天之精氣,亦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氣不斷充養、培育,方能旺盛。先天之腎與後天之牌胃,在生理和病理上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近代名醫嶽美中亦云:“人之始生,生成於精,腎精旺而後有脾胃,即所謂“先天生後天。”人之衰老,腎精先枯,累及諸髒,此時全仗脾胃運化,吸收精微,使五臟滋榮,元氣得繼,才能卻病延年,即所謂'後天養先天。”論述了生理功能上的腎之陰陽可助脾胃分泌清濁,脾胃清氣化生精微能充養先天之腎。
脾胃病與腎臟之關係的理論,首推《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女子五七,陽明脈衰於上,面始焦,發始墮。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男女壽臻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脈道澀,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腸胃皮薄,多食不消,晝不精,夜不瞑。”闡明人到中年之後,腎氣衰與陽明胃脈弱的雙關之理,腎衰胃虛是老年易發脾胃病之根源,這是中醫對腎虛致脾胃病最早的理論認識。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為脾胃病從腎論治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特將常見之反腎、噎膈、洩瀉及便秘的病因病機、證治規律總結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反胃從腎論治
反胃,亦稱胃反。最早見於漢代名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雜病部分,即後世的《金匱要略》。自明代張景嶽將本病稱為“反胃”後,一直沿用至今。張氏根據歷代醫家對胃反、翻胃的認識,加以總結整理,提出關於反臂的病證名稱,對反胃的病因病機、脈象、症狀、治則及方藥,均有較詳實的論述。他認為無火是反胃的根本原因,正如《景嶽全書•反胃》中說:“•••••苦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因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故也。”此乃腎陽虛導致反胃的主要病機。至於造成陽虛式微的原因,他認為“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溼;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鬱,竭其中氣••••••致損胃氣而然。”指出飲食不節、七情失調是陽虛式微的根本原因。對於本病的治療,提出“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其責在陰,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如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終無濟也,亦六味回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臨床常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疲乏無力,腰膝痠軟,大便溏薄,面色胱白,四肢不溫,畏寒,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降逆和胃。方選附子理中丸加減。取附子、肉桂大辛大熱,直入腎經,益火之源;乾薑、吳茱萸、高良薑溫中散寒止嘔,人參、黨參、白朮健脾益氣;炙甘草補中扶正,調和諸藥;姜半廈降逆止嘔。對於重證者可選用六味回陽飲加減。
2 噎膈從腎論治
噎膈一名始載於(內經》,然其多言“隔”或“鬲塞不通”,並無噎膈之名。《素問•陰陽別論》曰:“三陽結謂之膈”。張景嶽認為:“蓋陽結者,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精,所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此惟內傷血氣,敗及真陰者乃有之,及噎膈之屬也。”此乃真陽不足致噎膈的主要病機。對於其病因,他指出:“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腎精妄洩,相火愈熾,血液枯乾,遂成燥結,故平素恣情縱欲或已病不禁房事,是造成噎膈的主要原因。其治以脾腎為主,雲:“上焦之噎膈,其責在牌;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捷徑。”臨床上如見飲食不下,神疲乏力,形寒氣短,面色胱白無華,泛吐涎沫,面浮足腫,腹脹,舌淡胖,苔白,脈沉細弱,證屬氣虛陽微者,治以溫補脾腎、和胃降逆,方選補氣運脾湯或右歸丸加減。藥用人參、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溫脾益氣,半夏、砂仁和胃降逆,熟地、山萊萸、山藥、當歸、枸杞子資腎填精,鹿角膠、附子、杜仲、肉桂溫補腎陽。亦可選用張景嶽之右歸飲、四味回陽飲加減。
3 洩瀉從腎論治
水液代謝的正常與否,歸根結底在於腎之陽氣能否正常蒸騰、推動,以分清濁、司開聞、行升降出入之職。年老體衰,陽氣不足,或久病損傷腎陽,命火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均是導致洩瀉的原因。《景嶽全書•洩瀉》指出:“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極盛之時,則令人洞洩不止也。”臨床常見黎明五更之時,腹部冷痛,腸鳴洩瀉,瀉下清稀,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瀉後即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體淡胖,舌苔淡白,脈沉細無力。黎明五更之時,人體陽氣未振,坎火不溫,陰寒較甚,加之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土,脾虛不能腐熟水谷、運化水溼,故致洩瀉。治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湯加減。藥選補骨脂溫補腎陽,肉豆蔻、吳茱英、附子、炮姜溫中散寒,黨參、白朮益氣健脾,五味子澀腸止瀉。
4 便秘從腎論治
便秘,始載於《內經》,稱之為“後不利”;《金匱要略》稱為“脾約”,並將其歸結為脾腎致病。《醫學正傳•秘結》曰:“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導失常,漸成燥結之證。”進一步闡明便秘除與脾胃有關外,還與腎有密切的關係。《景嶽全書•秘結》雲:“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陰結也。下焦陰虛能致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精液不到而臟腑幹槁,此陰虛陽結也。”臨床常見大便並不乾結,但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四肢不溫,面色皖白,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當屬腎陽虛弱,陰寒內生,氣化失常,不能溫潤腸道,大腸傳導無力,故大便並不乾結,但排便困難。治法予溫陽通便,方選濟川煎,藥用肉蓯蓉溫腎益精潤腸,當歸養血潤腸,牛膝補腎而下行,澤瀉甘淡瀉濁,升麻升清陽以降濁,枳殼寬腸下氣。腎陽虛甚加肉桂溫陽以助氣化,加核桃仁溫陽潤腸。
綜上所述,腎與脾胃生理相關、病理相及、經脈相聯,二者關係甚為密切。臨證之時,對於腎病及胃者,其病雖在胃,但其本在腎,固當從腎論治,毋需贅述;對於脾胃病非腎病所致者,在脾胃病治療中兼用補腎法亦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李東垣所說“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其中下流於腎是指脾胃水谷生化的清氣下陷。因此,調中、補中之關鍵在於昇陽氣和降陰火。《慎齋遺書》說:“補者不必正治,但補腎令脾土自溫,謂之補。”故臨床中對於脾胃虛寒,升運乏力,或兼有腎陽虛者,常選用淫羊蠹、補骨脂、肉桂等溫腎之品。從腎論治是治療脾胃病的一種方法,在臨床上當須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應用,根據病情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方法。不可拘泥於教條,方能投藥中病,療效卓著。
嘔吐
嘔吐是由於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從口吐出病症。是多種急慢性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歷代醫家以有聲有物胃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臨床實踐中嘔與吐是很難截然分開的,故一般稱為嘔吐。 嘔吐可見於西醫中的許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賁門痙攣、幽門痙攣及梗阻、胰腺炎、膽囊炎等。
1、病因病機 脾與胃相表裡,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氣機通暢,使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若邪氣犯胃或胃虛失和。氣逆而上,則發生嘔吐。《聖濟總錄·嘔吐》中記載:“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
引起嘔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外邪犯胃:風、寒、溼之邪以及濁穢之氣,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隨氣上逆,發生嘔吐。正如《古今醫統,嘔吐噦門》所說:“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
(2)飲食不節: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之物,皆可損傷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3)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消,胃失和降,均可發生嘔吐。
(4)脾胃虛弱:勞累過度,耗傷中氣,或久病中陽不振,脾虛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氣血,以致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或聚而生痰,積於胃中,當飲邪上逆之時,發生嘔吐。亦可因胃陰不足,失其潤降,而致嘔吐。正如《證治匯補·嘔吐》中說:“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2、辨證論治 嘔吐一證,當詳辨虛實。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虛證多為脾胃運化功能減退,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景嶽全書》將嘔吐分為虛實兩類進行辨證論治。實證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為主;虛證多用溫中健脾、滋陰養胃及扶正之法。
(1)實證:
①外邪犯胃:
證候:突然嘔吐,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濁。
方藥:藿香正氣散。
②飲食停滯:
證候: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後症狀減輕,大便溏薄、穢臭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
③痰飲內阻:
證候: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④肝氣犯胃:
證候: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痛,舌邊紅,苔白膩,脈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
(2)虛證:
①脾胃虛寒:
證候:飲食稍有不慎,即脘腹不舒,噁心嘔吐,時作時休,納差,倦怠乏力,面色白,口乾不欲飲,四肢不溫,喜暖惡寒,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濡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湯。
②胃陰不足:
證候:嘔吐反覆發作,時有乾嘔,口燥咽乾,似飢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多細數。
治法:滋陰養胃,降逆止嘔。
方藥:麥門冬湯。
3、辨證施護
(1)外邪犯胃證:
①此型多屬邪實,因患者發熱惡寒,為寒邪偏重。病室宜溫暖向陽,安靜舒適,空氣新鮮。
②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舌象,脘腹部及嘔吐物的變化,若有體溫持續升高,嘔吐呈噴射狀,劇烈頭痛、兩側瞳孔不等大,煩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現象,是邪毒內陷於腦之徵,應立即報告醫師進行搶救。
③本型多見暴病,嘔吐頻繁,患者心情急躁,焦慮不安,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使其靜臥,儘量減少搬動勿打擾患者休息。
④針刺中脘、內關、足三里及在夾脊兩側刮痧,可緩解症狀。
⑤嘔吐嚴重者可暫禁食,待嘔吐減輕後給予流質、半流質,逐漸過度到普食,忌油膩、甜粘之品。若嘔吐量多時,應注意補充水分,遵醫囑輸液,防止損傷津液。
(2)飲食停滯證:
①及時清除嘔吐物和更換被汙染之衣被,特別注意室內通風,消除穢臭之氣。
②鼓勵患者儘量將胃中積食吐出,必要時可用探吐法。吐後不應立即進食,待胃中感覺恢復正常後,先進少量流食,食後不吐,再逐漸改為半流食和軟食。禁忌硬固不易消化之品和油煎厚味,並應限制食量,不宜暴飲暴食,以免引起食復。
③選擇有消食化滯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麥芽、粳米等。
④注意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氣味,數量及嘔吐的頻率。如患者嘔吐咖啡色液體或伴有鮮紅色血液,是胃腸積熱,損傷脈絡,應引起警惕,及時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⑤注意觀察二便是否通暢。若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嘔吐見糞臭樣物,並伴腹痛拒胺,無大便、無矢氣者,為腑氣不通,應留取嘔吐物送化驗室檢查,並立即採取措施。
(3)痰飲內阻證:
①痰飲為陰邪,得溫則化,除明顯挾熱證者外,皆以溫熱為好。故病室宜溫暖,陽光充足,不潮不燥,安靜舒適。
②保證患者充分休息,少活動,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③嘔吐劇烈時,可針刺內關或用鮮竹瀝水、滅吐靈等藥物止嘔。
④生薑有化痰止嘔之功效,可用生薑汁數滴口服,或用淡鹽水浸泡生薑片口含,均有止嘔作用。
⑤飲食以細軟溫熱之素食米,忌生冷、肥甘、甜膩等生痰之品,不宜多飲水。
⑥無明顯熱證時,湯藥宜偏熱服。
⑦大便秘結者,可給緩瀉劑,如蜂蜜、番瀉葉、果導等,以通腑降濁,調順胃氣。
(4)肝氣犯胃型:
①肝氣亢盛多偏於熱,治宜寒涼。故病室應涼潤,光線需柔和,環境應幽雅。
②患者因肝陽偏盛肝火旺,性多急躁易怒,而情緒鬱怒更使病情加重,故應瞭解患者鬱悶惱怒的原因,做好情志護理,予以疏導,使其安心治療。
③飲食以清淡為主,少油膩,忌辛辣、煙、酒及粘滯助火之品。可指導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蘿蔔、雪梨、蘋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氣作用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暢,可用蜂蜜、麻仁潤腸丸等潤腸通便,使腑氣通順,濁氣下降,嘔吐可止。
(5)脾胃虛寒證:
①患者陰虛內寒,多喜溫喜暖,故室溫宜偏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
②此證型患者嘔吐時作而不劇烈,但久病易傷正氣,故應多休息以頤養正氣,但又不宜終日臥床不起,反致氣血不暢,精神不振,故活動量以不感勞累為度。
③飲食以營養豐富、細軟之半流或軟食為主,提倡少量多餐。可適當選用山藥、桂圓、生薑、扁豆、大棗、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④可用針灸療法和溫熱療法緩解症狀,如隔姜灸,以薑湯送服丸藥等。
(6)胃陰不足證:
①患者陰虛內熱且燥,多喜涼潤。病室宜設在陰面,光線柔和,室溫偏低,溼度可略高於正常。
②飲食以細軟、滋補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漿、豆製品、瘦豬肉、鴨蛋、梨、柿、楊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蘿、蜂密等。口燥咽乾者,用綠豆湯、梨湯、鮮蘆根煎水代茶飲。
③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熱生火,損傷陰津。
④對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腸通便之法,不可用瀉藥,以防再傷陰液。 若婦女妊娠嘔吐,多為食後即吐,甚至不能見飲食,喜酸食、神疲倦怠、胸膈滿悶,症狀輕者可無需治療,嘔吐重者,為妊娠惡阻,可靜脈輸液。
4、養生指導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病癒後仍需注意飲食調攝,避免飢飽無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
(2)掌握常誘發嘔吐的原因和發病規律,儘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的疼痛為主證,並伴有噯氣、嘔吐等症狀。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窩,所以歷代中醫文獻中所謂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於西醫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胃癌等疾患。
1、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宜降,以和為順。本證常見病因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以致胃氣鬱滯,失於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體虛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內客於胃,塞凝氣滯,升降不利,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飢飽無度,冷熱不忌,均可損傷脾胃,令其食滿不化,氣機不暢而疼痛。如過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積熱,耗傷胃陰,胃失濡養而發生疼痛。
(3)肝氣犯胃:肝為剛髒,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憂思鬱怒皆能傷肝,肝失疏洩,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痛乃作。若氣滯日久,必致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若氣鬱化火,耗傷胃陰,使胃絡失養,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素體脾胃不足,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或久病傷及脾胃,致使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氣不和,均可引起胃痛。 引起胃痛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的皆因胃氣失於和降,“不通則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熱、食滯、血瘀等不同的臨床表現。
2、辨證論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並需審證求因,分別不同情況,配合疏肝、消食、溫散、益氣諸法。
(1)氣滯胃痛:
證候:胃脘脹痛,痛連胸脅,遇情志不遂而誘發或加重,噯氣頻繁,伴嘔吐吞酸,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證候:痛有定處,如錐刺刀剜,拒胺,或有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參飲。
(3)食滯胃痛:
證候:胃痛脹滿,厭食,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虛寒胃痛:
證候:隱隱作痛,喜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脈細數或沉遲。
治法:散寒溫胃,健脾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
(5)陰虛胃痛:
證候:胃脘灼痛,嘈雜似飢,口燥咽乾,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
主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3、辨證施護
(1)氣滯胃痛型:
①氣遇寒則凝,得熱而散。故應注意氣候、時令的變化,隨天氣的冷暖增減衣服,勿使患者復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暢,氣惱鬱怒均可誘發胃痛和加重病情,故應重視調節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達,減少發作機會。
③針灸治療效果明顯,常用穴位有中脘、內關、足三里、太沖、陽陵泉,有舒肝解鬱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熱敷或用大鹽1斤炒熱加蔥白數段,裝入布袋,在區域性做熨貼療法。亦可採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紅外線等療法。
⑤飲食和中藥宜溫熱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 、蘿蔔、柑橘等有行氣開胃作用,可適當食用。
⑥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做保健操、練氣功等,並指導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穩定情緒。
(2)血瘀胃痛型:
①根據氣行則血行的理論,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暢,勸慰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緊張和恐懼心理。尤其是對病情較重或有大出血表現者,更應加強情志護理。
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併發症和危重症,如見患者黑便時,應立即留取標本送驗,鑑別是否胃出血。患者嘔血時,一般胃出血,血量較多,為暗紅色或棕黑色,多隨胃中食物一起嘔出,且在嘔吐前患者有胃脘嘈雜不適,噁心等症狀。患者發生胃出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並嚴密觀察其血壓、脈搏、神志等變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血壓下降,脈微欲絕,乃氣隨血脫之危象,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③若患者出現劇烈胃痛、寒顫、高熱或全腹硬滿,疼痛拒按時,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濫用止痛劑而貽誤病情,並注意發生陽脫之證。
④指導患者飲食,在除外併發症的前提下,可選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釀、山藥、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滯胃痛型:
①若進食不久即發生胃痛,可選擇探吐法;儘量使積食吐出,胃痛得以緩解。
②嚴格控制飲食,必要時暫禁食,待症狀緩解後,先給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指導患者多食蘿蔔、金桔、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作用的食品,有助於消化。控制油膩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復。
③加強衛生宣教工作,使患者養成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的習慣。
④做好口腔護理,用淡鹽水漱口,或口含檳榔、豆蔻、桔餅等芳香健胃之品。
(4)虛寒胃痛型:
①胃痛遇寒加重,故應加強防寒保暖的護理。病室應光線充足,室溫可略偏高(20-22℃),衣被適當。可選用護胃保健品。
②飲食和中藥宜偏溫熱服,胃痛時可用各種溫熱療法止痛。
③空腹胃痛時可進少許糕點,以緩解疼痛。可囑患者多食有補中益氣溫胃作用的食品,如桂圓、蓮子、大棗、南瓜、扁豆、番茄、牛奶、雞蛋 、瘦肉、黃魚、鱔魚、河蝦、胡桃等,並適當用蔥、姜、芥末、胡椒、大蒜、韭菜作調料,有溫胃散寒的作用。
④在胃脘部、胃俞拔火罐和脊柱兩側用梅花針治療,均能減輕症狀。
⑤神闕穴隔姜、隔鹽灸,可治大便溏薄。
(5)陰虛胃痛型:
①因患者有胃脘灼痛,煩躁等陰虛內熱的表現,故病室應在陰面,環境要清靜,避免噪音和強烈陽光的刺激。
②飲食和中藥宜偏涼服,可多食潤燥生津之品,如雪梨、蓮藕、荸薺、甘蔗、菠蘿、百合、銀耳、甲魚、花生、楊梅、柿子、蕃茄、蜂蜜等;禁忌辛辣、煎炸、菸酒、濃茶及咖啡類刺激之品。
③便秘時可用麻仁潤腸丸、番瀉葉通便;亦可按摩腹部(沿臍圍順時針按摩5分鐘,再逆時針按摩5分鐘,反覆1-2次)。
④本證型患者不宜用溫熱療法。
4、養生指導 脾胃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故應善加保護。
(1)急生患者出院後,仍需注意飲食,不可過食生冷和飢飽無度,以免因飲食不節而致再發。同時,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遷延反覆,飲食調護尤為重要,必須養成飲食規律、起居有節的良好習慣,還應注意勞逸適度,情緒平和,勿使七情內傷而加重病情。
(3)胃痛發作時應立即到醫院診治,不可拖延時間和隨意服藥,以免貽誤病情。
(4)適當進行文體活動,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發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與小腹兩個部分。凡在此範圍內出現疼痛的症狀,均稱腹痛。 腹痛一證,牽涉的範圍很廣。肝、膽、脾、腎、大小腸、膀胱、胞宮等臟腑器官均居腹內。手足三陰、足少陽、衝、任、帶等經脈,亦循行腹部,上述臟腑,經絡因外感、內傷所致的氣機鬱滯,氣血執行受阻,或氣血虛少,失其濡養,皆可發生腹痛。臨床常見的有洩瀉、痢疾、腸癰、蟲積、淋症、疝氣、積聚等多種疾病。西醫之急性腸炎、急慢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過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氣等疾病,均可出現腹痛。
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外受寒熱暑溼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邪氣留滯於中,使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其中諸邪又可互相轉化,如寒鬱化熱,溼熱交阻等,形成各種不同型別的臨床表現。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恣食不潔之物,或過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滯不化,釀成溼熱,或熱結腸胃而腑氣不通,均可導致腹痛。《內經》中記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是此意。
(3)情志失調:情志不遂,鬱怒傷肝,肝失疏洩,氣血鬱滯;或肝氣橫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氣機不利而成腹痛。氣機阻滯日久,無以推動血行,血絡瘀阻,而為血瘀腹痛。
(4)素體陽虛:陽氣不足,脾陽不振,運化無力,寒溼內停,氣血虛少,臟腑失其溫養而致腹痛。
2、辨證論治 腹痛的臨床辨證,應根據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明確其主要的受病臟腑,在氣在血,以及證情之寒、熱、虛、實等。 治療腹痛,根據“通則不痛”的理論依據,以“通”為原則,“通”有行氣活血之分。應按臨證表現,分別採取不同的“通”法,即實則攻之,虛則補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氣滯者理氣,血瘀者活血。
(1)虛寒證:
證候:腹痛綿綿,或拘引作痛,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飢餓及疲勞後更甚,大便溏瀉,兼有神疲氣短、畏寒肢冷,面色無華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甘溫益氣,助陽散寒。
主方:小建中湯。
(2)氣滯證:
證候:脘腹脹滿,走竄攻衝,痛引兩脅或下連少腹,胸悶噯氣,得暖氣或矢氣後痛減,惱怒則痛甚,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證:
證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經久不愈,疼痛劇烈,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或澀滯。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
(4)食積證:
證候: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嘔吐,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便後痛減,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異滯。
主方;枳殼導滯丸。
3、辨證施護
(1)虛寒證:
①在腹痛遇寒而發,故病室慶溫暖向陽,多加衣被。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帶,護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熱水袋。
②注意體溫情況,因正氣虛弱,機體反應能力低下,即使體溫不高,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體溫突然升高,是為病情惡化,應及時診治。
③針灸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內關、天樞、中脘。本證患者多用溫熱療法,如艾灸神闕、關元、中極等穴,或腹部熱敷、蔥熨法、鹽熨法,及口服生薑紅糖水等,以溫中散寒止痛。
④患者以綿綿作痛為主要表現,多喜擁被俯臥,故被服宜柔軟。
⑤若飢餓時疼痛者,可令其稍進熱食或熱飲,能緩解疼痛。
⑥飲食以溫熱為宜,忌食生冷與烈性酒漿,可適當選用姜、蔥、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調料。應指導患者注意飲食調養、多選用溫中益氣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藥、蓮子、胡桃、龍眼、大棗、栗子、豆製品、乳類、蛋類等。
⑦脊柱兩側用梅花叩打,有促進脾胃功能的作用。
(2)氣滯證:
①氣滯多由情志波動而致氣機鬱滯。應向患者說明,保持心情舒暢可以減輕疼痛,煩躁惱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醫療護理,保持穩定情緒。
②氣遇寒則凝,得熱則行。故應注意保溫,勿使受涼,使氣行而痛減。
③病室溫溼度適宜,患者易急躁惱怒,不願受打擾,故應注意室內安靜,治療和各種操作儘量集中進行。
④中藥和飲食宜偏熱服用,或可緩痛。
⑤氣滯腹痛或腹脹者,應忌食南瓜、土豆及過甜之品等易壅阻氣機的食物,可用白蘿蔔、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氣溫中作用之品作為食療。
(3)血瘀證:
①觀察腹部有無腫塊,以及腫塊的部位、形狀、有無壓痛和腫塊同腹部的關係等,一般氣屬無形,血屬有形,故血瘀者多有腫塊,且固定不移。若腫塊變化無常,時大時小,時有時無,可能由氣滯引起,需當鑑別。
②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臥,護理操作時儘量減少觸動患處。
③如見腹痛呈進行性加劇,疼痛不止,全腹硬滿拒按,並伴寒戰、高熱、或突然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四肢逆冷,脈微欲絕者,是為危險重症。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切不可濫用鎮痛劑。
④此時患者多有恐懼憂傷情緒,需耐心勸慰,消除緊張心理。
⑤血得熱易散,故中藥和飲食宜溫熱為好。
⑥飲食以易消化之溫性食品為主,山楂、酒釀有行氣活血功能,可用於食療。
(4)食滯證:
①應嚴格控制飲食,腹痛嚴重者可暫禁食,等疼痛緩解後,先給予素淡流食或半流飲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②若食後不久,即出現脘腹脹痛,可試用探吐法,使患者將胃內積食吐出,或用緩瀉劑瀉出,可以緩解症狀。
③嘔吐重者,可針刺內關、合谷。噯腐吞酸時口含生薑片或鹹菜,或可減輕症狀。
④做好口腔護理, 以淡鹽湯漱口。
⑤鼓勵患者食用蘿蔔、金橘、橘子、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消食之物。
⑥可用捏脊療法,以促進胃腸功能,緩減腹痛。
4、養生指導
(1)養成生活規律,注意寒溫適宜,避免外邪侵襲,特別要注意腹部保暖。
(2)調節情志,善於處理生活中不愉快問題,勿使七情過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3)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飢飽無度,不食不潔之物。腹痛初愈,不宜生冷,並應節制飲食,做到定時定量,食後不作劇烈活動。
噎膈
噎膈是指食物吞嚥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種疾病。噎與膈有輕重之分,噎是吞嚥不順,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嚥即吐。故噎是膈的前驅症狀,膈常由噎發展而成。正如《千金方衍義》中指出:“噎之與膈,本同一氣,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西醫中的食道炎、食道狹窄、食道潰瘍、食道癌及賁門痙攣等均屬本病範疇。
1、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由憂思惱怒、飲酒嗜辛、勞傷過度,導致肝鬱、脾虛、腎傷,形成氣鬱、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所致。其病變部位,雖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與肝、脾、腎等髒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
(1)憂思鬱怒,痰氣交阻:憂思傷脾,脾傷則氣結,以致運化失調,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惱怒傷肝,肝傷則氣鬱,使疏洩失職,血行不暢,積而成瘀。痰瘀阻寒食道。飲食難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乾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徐靈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指出了構成本病的主要病機。
(2)飲食不節,痰熱瘀結:飲酒過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積熱消陰,津傷血少,痰熱瘀結,致使食管幹澀,食道狹窄而發為噎膈。病變補起,損傷胃津,繼而則腎陰受損,且可由陰損而致陽衰,成為氣虛陽微之證。《素問·陰陽雖論》中說:“三陽結,謂之膈。”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2、辨證論治 本病初起,常無明顯症狀,僅有胸悶、噯氣、呃逆、食道或背部隱痛等現象,很容易被忽視。繼而出現吞嚥困難,尤其是固體食物,雖勉強嚥入,亦必阻塞不下,隨即吐出。嚴重者,湯水都不能下嚥,形體日漸消瘦,大便燥結如羊屎,肌膚甲錯,精神萎靡。本病初起以標實為主,後期以本虛為主。
(1)痰氣交阻:
證候:吞嚥哽阻,胸隔痞滿,疼痛,噯氣,呃逆或嘔吐痰涎,口燥咽乾,形瘦神疲,大便堅澀或便如羊糞,舌質紅,苔薄膩或薄黃,脈弦細而滑。
治法:理氣開鬱、化痰潤燥。
主方:啟膈散。
(2)瘀血內結:
證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復吐出,甚則飲水難下,大便堅如羊糞,或吐出如赤豆汁,形體消瘦,肌膚枯槁,舌質紅或青紫,脈弦細澀。
治法:滋陰養血,破結行瘀。
主方:通幽湯。
(3)津虧熱結:
證候:吞嚥哽澀且痛,可進流質飲食,固體飲食難以嚥下,形體日漸消瘦,口燥咽乾,大便秘結,五心煩熱,舌質紅幹有裂紋,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津液。 主方:五汁安中飲。
(4)氣虛陽微:
證候:長期飲食不下,或食後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氣短,腹脹浮腫,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溫陽。
主方:補氣運脾湯,右歸丸。
3、辨證施護
(1)實證:包括痰氣交阻及瘀血內結證。
①觀察食物下嚥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輕重的主要指標。輕症者雖飲食難下,但湯水可進。重症者水漿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②因疼痛難忍,嚥下困難者,可給服1%普魯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無過敏反應),以緩解症狀,便於進食。
③估計患者可能發展至滴水不下時,宜早日插入軟胃管保證飲食入胃。插胃管時動作要輕柔、謹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後應按鼻飼法護理。
④飲食宜細軟、多汁,可選用乳類、蛋類、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菸酒刺激之品。
⑤患者能自行進食時應定時定量,細嚼慢嚥。
⑥注意情志護理,使其心情舒暢,肝氣條達,氣血和順,有助於減輕症狀。
⑦保證大便通暢,必要時給緩瀉劑。
⑧針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內關、陽陵泉、脾俞、關元俞等。
⑨根據體力及病情適當安排活動量。
⑩晚期患者可採用胃造瘻術,由胃瘻補給營養。對造瘻患者,要遵醫囑定時定量灌注溫度適宜的食、水。灌食前要用溫開水沖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內殘留食物變質。高溫季節,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潔。灌注時避免空氣進入,並注意及時更換敷料,防止感染。
(2)虛證:包括津虧熱結與氣虛陽微證。多由於飲食不下,臟腑失於營養,兼之病邪日久耗陰傷陽,此時噎膈未除,仍屬虛實夾雜;虛多於實,除按實證護理外,尚應根據虛證的性質,辨明陽虛、陰虛,而著重補陽或滋陰。
①病室應整潔、舒適、空氣新鮮,重症患者應住單人房間。適當調節室溫,陰虛宜涼潤,陽虛宜溼暖。
②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做好口腔護理,及時處理嘔吐物及痰涎。
③每週測量體重一次,並記錄出入量。注意保持二便通暢,必要時給予潤腸通便藥物。
④正虛易受外感,應特別注意保暖。
⑤噎膈與梅核氣患者都有吞嚥受阻症狀,但後者食入無阻而噎膈則哽噎難下,應予以鑑別。
⑥飲食以補養為主。陰虛者多用豆漿、甲魚、淡菜、銀耳、鴨蛋之類;陽虛者多選瘦豬肉、羊肉、牛肉、鴿子肉、乳品、豆製品、雞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⑦病情惡化應及早用鼻飼法或胃造瘻,以保持營養供給。
4、養生指導
(1)保持精神愉快和飲食得當,是本病緩解和穩定的關鍵。此外,堅持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和適當的體育鍛煉,均能緩解症狀,延緩壽命。
(2)注意生活規律和飲食調理,不食刺激品和黴爛食物,禁忌菸酒,飲食不宜過熱,鼓勵患者多食新鮮水果蔬菜。
洩瀉
洩瀉是指排便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而言。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洩,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現在統稱為洩瀉。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以夏秋兩季為多見。發病主要同於溼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調而致清濁不分,水谷混雜,並走大腸而致。 西醫中凡因消化器官發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導致腹瀉時,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官能症、結腸過敏等,均可參照本證護理。
1、病因病機 洩瀉的主要病變在於脾胃與大小腸,由於感受外邪,飲食所傷,七情不調以及臟腑虛弱而致。脾虛溫盛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溼邪致病又有寒溼、熱溼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傷人,脾胃失調,皆能致瀉,但其中以溼為主,而常兼挾寒、熱、暑等病邪。脾惡溼喜燥,溼邪最易傷脾,故有“無溼不成洩”之說。若因冒雨涉水、久臥溼地是為寒溼內侵,困遏脾運,清濁不分而致瀉;如兼挾風寒者則可具有外感表證。若夏秋之間,暑溼季節,溼熱傷中,脾胃受病,邪熱下迫大腸,亦可發生洩瀉。
(2)飲食所傷:凡食之過飽,宿食內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過食肥厚,溼熱內蘊,或誤食不潔之物,傷及腸胃,運化失常,水谷停為溼滯,形成洩瀉。
(3)情志失調:脾胃素虛,復因鬱怒憂思,肝鬱不達,肝氣橫逆乘脾,脾胃受制,運化失司,而致洩瀉。
(4)脾胃虛弱:脾主運化,胃主受鈉,可因飲食不節,勞倦內傷,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衰,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洩瀉。
(5)腎陽虛衰:久病及腎,或年老體弱,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不能腐熟水谷,則水谷不化而成洩瀉。
2、辨證論治
(1)實證:
①寒溼證:
證候:洩瀉稀薄多水,有時如鶩溏,脘腹脹滿,惡寒發熱,肢體痠痛,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頭痛,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濁。
主方:藿香正氣散。
②溼熱證:
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多見於夏秋季節。
治法:情熱利溼。
主方:葛根芩連湯。
③傷食證:
證候:腹部疼痛拒按,瀉下臭如敗卵,瀉後痛減,或瀉後不暢,胸脘痞悶,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脈滑而數,或見沉弦。
治法:消食導滯。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氣乘脾:
證候:時有胸脅脹悶,噯氣少食,每因惱怒、緊張等情緒波動而致腹痛洩瀉,舌淡紅,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瀉要方。
(2)虛證:
①脾胃虛寒:
證候:大便溏薄,洩瀉時作時止,完谷不化,食少納呆,腹脹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而弱。
治法:補脾健胃。
主方:參苓白朮散。
②腎陽虛衰:
證候:黎明洩瀉,腹中隱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3、辨證施護
(1)寒溼證:
①病室宜汪潔整齊,溫暖乾燥,衣被適度。
②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因患者惡寒發熱,可能兼有外感,應按時測量體溫。
③患者喜熱惡寒,可選用溫熱療法,如腹部熱敷,艾灸神闕、關元、足三里及蔥熨、鹽熨等療法,有止痛消脹緩瀉的作用。
④飲食宜細軟、少渣、少油膩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洩瀉緩解後再給予軟食,並可給炒米粉、炒麵粉等製品食用,有助於燥溼止瀉。
⑤本證不用固澀止瀉藥物。
⑥根據病情安排患者活動量,如洩瀉頻繁並伴發熱者,應臥床休息。
⑦飲食和中藥宜偏熱服。
(2)溼熱證:
①病室宜涼爽乾燥,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更換被汙染的衣被,妥善處理排洩物。
②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身熱不退或體溫逐漸增高,應考慮變生它證。如便中帶膿血,排便不爽,或裡急後重,需及時留取標本送化驗檢查,鑑別是否痢疾,並應做好消化道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③注意做好肛門區域性清潔,便紙應柔軟,便後用溫水清洗,如肛門周圍有糜爛潰破,應塗以潤滑劑,防止感染。
④飲食以清淡、細軟為主。重症患者可鼓勵多飲淡水鹽水或糖鹽水,以補充津液。液脫陰傷者可多給梨汁、荸薺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補津液,清熱利溼。
⑤津脫陰傷嚴重時,應及時補液,一般先鹽後糖,見尿補鉀。實液後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復的表現,可適當減慢滴速。
⑥本證不宜用灸法止瀉。亦不用固澀止瀉。一般用藥後溼熱清除,腹瀉自止,若洩瀉量次增多,需預防津脫陰傷的發生。此外,清熱解毒藥不宜與乳酶生同服。
(3)傷食證:
①病室宜整潔安靜,光線柔和,溫溼度適宜,避免異味刺激。
②洩瀉嚴重者,應嚴格控制飲食,甚至可禁食數小時至一日,待腹中宿食瀉淨,逐漸自流食開始,恢復進食,並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轉後再增加食量。
③可給山楂、蘿蔔、炒米粥、麥芽等飲食,禁忌油膩厚味。
④本證不宜止瀉,清除宿食,腹瀉自止。
(4)脾胃虛寒證:
①虛證常為慢性,經久不愈,遇寒而發。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溫暖、乾燥、陽光充足。
②一般虛證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續性腹中隱隱不舒,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適當鍛鍊,以通調臟腑增強體質。
③注意患者情緒,多加勸慰,使其安心養病,樹立治癒信心,與醫務人員配合。
④飲食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為原則。多選用豆製品、鯽魚、鰻魚、黃魚、牛羊肉、瘦豬肉、雞肉、牛奶、雞蛋等有補中健脾作用的食品。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圓、龍眼、蘋果脯、大棗等水果蔬菜有補中益氣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胡椒、姜等調味品,即可增加食慾,又能溼寒,可以常用。
⑤可採用各種溼熱療法,如艾灸、熨貼、熱敷、拔罐等,均有助於健脾止瀉。也可用護理保健品。
⑥大便滑洩,可以酌情用固澀止瀉藥。中西藥同用時,需注意配伍禁忌。
(5)脾腎虛寒證:
①患者喜暖惡寒,病室應溫暖向陽,通風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時以熱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廁,必須注意防寒,以免受涼。
②注意觀察病情變化,以識別順證逆證。若腹瀉突止,而其它症狀不見好轉,或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深長,神志恍惚,眼窩下陷,面板乾燥,少尿或無尿等,是病情惡化的表現,應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③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體力,適當鼓勵起床活動,進行鍛鍊。冬天多曬太陽,以使陽氣振奮,驅除寒邪。
④多選用有補中益氣之食品,如胡桃、山藥、狗肉、動物腎臟等,並可加胡椒、肉桂等調味。
4、養生指導
(1)注意飲食規律,調理得當,並預防外感。
(2)適當進行鍛鍊,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難的一種病證。 西醫為習慣性便秘,或暫時性腸蠕動功能失調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併發的便秘,均屬本證範疇。
1、病因病機 便秘的發生,除大腸本身功能失職外,凡脾、胃腎、肺諸髒的功能紊亂,均能引起腸道氣機失調,傳導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熱內結;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以致腸胃積熱,化燥傷津;或由於熱病後期,餘熱留戀,津液不足,致使腸道燥結乾枯,不能濡潤,傳導失常,以致大便乾結,難以排出而成熱秘。
(2)氣機鬱滯:憂愁思慮過度 ,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動,引起氣機鬱滯不暢,於是通降失常,傳導失司,糟粕內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氣血兩虧:飲食勞倦內傷或大病、久病、產後以及年老體弱,致氣血兩虧。氣虛則大便傳導無力;血虛則腸道失潤。亦可因發汗、利尿太過,或腎之真陰虧損,均可致腸道乾枯,排便困難而成便秘。
(4)陰寒凝結:素體陽虛,或年高體弱,命門火衰,溫煦無權,陰寒內生,陽氣不通,津液不行,大便為寒所滯,發為冷秘。
2、辨證論治 便秘臨證,首先要分辨虛實。燥熱、氣滯不行為實,氣血不足、陰虧、冷秘為虛。治療時應針對其傳導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採用調理氣機,滋潤腸道之法。在辨證論治時不可專用通下,否則津液愈傷,復下復結。正如李東垣所說:“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牽牛、巴豆之類下之。”
(1)實秘:
①燥熱內結:
證候:大便乾燥不通,數日不行,面赤身熱,腹部脹滿或疼痛,口唇脹滿或疼痛,口唇乾燥生瘡,口臭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潤腸。
主方:麻仁丸。
②氣機鬱滯:
證候:噯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脹腹痛,食少納呆,大便秘結,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膩,脈弦。
治法:順氣行滯。
主方:六磨湯。
(2)虛秘:
①血虛腸燥:
證候:大便燥結難下,頭暈目眩,面色白,唇甲無華,心悸,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養血潤燥。
主方:潤腸丸。
②氣虛不運;
證候:便秘或排便不暢,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氣短汗出,大便先結後軟或並不一定乾硬,面色白,神疲氣怯,舌淡苔白,脈虛弱 。
治法:益氣潤腸。
主方:黃芪湯。
③陰寒凝滯:
證候:大便艱澀難下或大便,腹中冷痛,面色青暗,畏寒喜暖,口中和,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治法:溫通開秘。
主方:半流丸。
3、辨證施護
(1)燥熱內結型:
①實證便秘者居住的病室應涼爽通風,溼度偏高。因患者熱結於內,大便數日不通,是必心情急躁,煩惱易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靜,光線柔和,避免強光和噪音的刺激。
②飲食宜清淡,偏涼潤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③禁忌辛辣厚味,菸酒油膩。
④鼓勵患者多飲白開水或果汁,以瀉熱而通利小便。
⑤熱邪燻蒸於上,口臭、口舌生瘡者,應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可用銀花甘草水、2%黃芩水、2%雙氧水、或五倍子、地骨皮煎水漱口,患處塗錫類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⑥針刺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龜尾等穴(強刺激),可以調節胃腸功能而通便。
⑦服瀉藥後應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數及大便量,觀察有無腹痛和瀉下不止的情況,如有腹痛難奈,腹瀉嚴重時應立即停藥,並請醫生處理。
⑧用肥皂水灌腸通便時,應注意患者有無胸悶、腹痛、腹脹等反應,必要時中止灌腸。
(2)氣機鬱滯證:
①情志不暢,肝氣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調理氣機,使七情和合是本證護理的關鍵,要對患者關心體貼,瞭解其心理活動,予以勸導;並應做好家屬工作,避免不良環境的惡性刺激,儘量使之心情舒暢。
②指導患者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論有無便意,均按時去廁所作排便動作。
③鼓勵患者在病情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多運動,如散步、作操、打太極拳等,促進氣機通暢。
④宜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香菇、大蒜、洋蔥、蘆根、竹筍、蘿蔔等,禁忌甜粘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之品。
⑤可在便前熱敷腹部或艾灸天樞、關元、氣海等穴。
⑥腹脹時可用肛管排氣,腹中脹痛時不可盲目用大量肥皂水灌腸。
(3)血虛腸燥型:
①虛計患者應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養心血。需注意病室溫暖、安靜,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響、驚嚇、震動等,以免加重患者心悸、眩暈。
②飲食以易消化,補益為主,如飴糖、大棗、花生、蓮子、羊肉、甲魚、海參、芝麻、桑椹、荔枝等,並儘可能的補充一些油脂。
③大便時應選用坐坑,不宜用力過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虛脫;病情嚴重者,應有人陪同,預防跌傷。
④指導患者飲用有通便作用的飲料,如蜂蜜水,或用番瀉葉3-6g泡水飲。
⑤虛證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作腹部肌肉鍛鍊,以加強腹肌,有助於排便。
(4)氣虛不運證:
①排便無力時可按摩腹部,在腹壁由右下腹順結腸方向,向上、向下推,反覆按摩10-15分鐘。
②可用溫熱療法,如腹部熱敷、艾灸、熨貼等。
③鼓勵適當鍛鍊,如做擴胸運動等,促使氣血執行。
④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因氣滯而加重病情。
⑤大便難下時,勿蹲之過久,以預防中氣下陷,必要時用開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門,或用液體石蠟30-50ml保留灌腸,以潤腸通便。
(5)陰寒凝滯證:
①病室應溫暖向陽,注意防寒保暖。
②本證多年老體虛患者,應限制活動量,勿使過勞。
③注意保持肛門部清潔,便後用溫水清洗。
④飲食應營養豐富、高熱量之補益之物,如牛羊肉、雞蛋、牛奶、胡蘿蔔、鯽魚、鮮蝦等。
⑤鼓勵患者多曬太陽,適當運動。
4、養生指導
(1)生活規律,養成每日一次的排便習慣。
(2)做好飲食調理,儘量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和粗糧,有寬腸通便作用。
(3)酌情進行體育鍛煉,使氣血通暢,排便自然順利。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版權宣告: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