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國駐屯軍”藉口在演習時有一名士兵失蹤,在盧溝橋附近挑起軍事衝突,抗日戰爭自此全面爆發。長久以來,有關“七七事變”的著作大多著墨於兩軍衝突發展的經過,但對當時駐防華北尤其是平津地區的中日兩國軍隊的具體實力卻鮮有交代清楚者。

1937年初夏之際,中日華北駐軍的實力究竟如何?日軍為何敢於挑起事變,進而發起全面侵華戰爭?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需要回溯到華北中日軍隊的演變歷史,及其在上世紀30年代初的擴充過程。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29路軍”還是“29軍”

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部分著作中,對“盧溝橋事變”涉及的當地中國駐軍的番號,經常有介紹為“第29路軍”者,但在另一些著作中則稱其為“第29軍”。那麼,究竟是“第29路軍”還是“第29軍”呢?

主張“第29路軍”者認為:當時該部擁兵10萬餘眾,如果僅是一個軍,最多不過兩三萬人,怎麼可能超出數倍?而當時的“路軍”,是比軍高一級的指揮機構,通常會下轄兩個軍或一個軍外加數個師,這樣的單位擁兵10萬就合乎情理了。因此,該部隊的番號應該是“第29路軍”。

主張“第29軍”者倒也乾脆,直接拿出日後出版的該部隊軍史和國民政府令、軍政部令的檔案記載予以反駁。在這些檔案中清楚明白地記載著:這支駐軍的番號為“第29軍”,於1931年6月17日由軍政部正式頒發,並於同時任命宋哲元為該軍軍長。

既有原始檔案作為依據,那自然應以後者之說為準。可奇怪的是,一個最多應該不過下轄兩三萬人的軍,怎麼可能會擁兵10萬呢?這明顯不符合常理。其實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與該軍的派系以及所處環境、地位等因素有關。這一切,得從1930年的中原大戰結束時說起。

第29軍的前身為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一部。當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時,反蔣一派的馮玉祥、閻錫山等人被迫宣佈下野,他們位於華北地區的部隊大部分由入關助蔣的張學良所部東北軍收編。在這些部隊中,由孫良誠指揮的原西北軍第2路軍和由宋哲元指揮的第4路軍合計5萬餘人先後向張學良輸誠。張學良考慮到孫良誠為馮玉祥嫡系,而宋哲元是中途加入的旁系,因此決定“用宋棄孫”,全權授予宋哲元擔負縮編這兩路部隊的責任。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為個人和部屬的前途著想,宋哲元對張學良當時提出將兩路部隊(共計12個師、35個團的番號)縮編為一軍兩師共8個團的方案表示反對。經過不斷爭取,當兩路部隊奉命於1931年1月16日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時,宋哲元一方面採取拖延縮編時間的戰術,另一方面打壓旁系、保留自己的嫡系,使部隊在得到張學良默許的情況下,改編為一軍兩師共17個團,總計保留人數為3.8771萬人。

1931年6月17日,東北邊防軍第3軍正式改番號為第29軍,由宋哲元繼續擔任軍長,並由國民政府軍政部正式任命馮治安、張自忠為該軍所屬第37師和第38師師長。第29軍成立時,駐防在晉南地區。在當時的情況下,該軍薪餉有限(張學良只提供1.5萬名官兵的薪餉),防區又被邊緣化,因此該軍內部仍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若不是馮治安、張自忠以及部分旅、團長全力擁宋,恐怕不用一年就會分裂乃至瓦解。在宋哲元的勉力維持下,第29軍苦撐到了1933年。在這一年,日軍挑起“榆關事變”,長城抗戰隨即爆發。

為保衛華北,不使日軍突破長城沿線,第29軍奉命參戰。在這次戰役中,第29軍先後在喜峰口、羅文裕苦戰數月,其大刀隊夜襲日軍的報道更為全國所知。長城抗戰結束後,第29軍聞名全國,成為一支抗戰名軍。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擴軍十萬之路

正當長城抗戰進行時,西北軍系的開創者馮玉祥也試圖東山再起。他招募舊部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察東地區沉重打擊偽軍,收復多處城鎮,尤其是光復多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蔣介石無法容忍馮玉祥以抗戰為名重組軍事武裝,因此在中日兩國談判停戰期間,調遣部隊以軍事圍剿的手段試圖消滅同盟軍。

在此情形下,馮玉祥被迫於1933年8月5日通電全國,表示“完全收縮軍事,政權歸之政府,復土交之國人”,並請宋哲元前往張家口“善後”。馮玉祥認為,已經成為抗日名將的宋哲元畢竟是西北軍故人,自己雖然在各方壓力下無法繼續維持同盟軍,但如果由宋接收同盟軍餘部,仍能繼續維持西北軍系統的存在,為今後再次崛起做好準備。蔣介石在當時也確實屬意於宋,便決定由宋出面收編。

宋哲元依靠第29軍打出了西北軍的威名,並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但畢竟在全國各路大小軍閥中勢單力孤,要想為自己求得更長遠的發展和政治資本,固定的地盤和龐大的軍事力量缺一不可。因此,對於馮玉祥的“託付”和蔣介石的命令,宋哲元樂得坐享其成。就這樣,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的授權下,宋哲元一口氣吞併了同盟軍的大小828個團。

用原本的17個團吞下828個團,看上去有些像天方夜譚,但宋哲元確實做到了。

對於同盟軍的828個團,宋哲元在收編時並不是全部保留,他是在精挑細選、逐次縮編的情況下收編這些部隊的。宋哲元在取得察哈爾一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地盤後,首先要滿足第29軍的需求,尤其是完成他心目中將該軍擴編為4個師(第37師、第38師、第132師、暫編第2師)的計劃,隨後再以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的名義將同盟軍未消化部分陸續縮編為省防軍。經過為時一年的整編、改編和縮編,宋哲元將自己的嫡系部隊擴編為26個團,將同盟軍餘部縮編為10個團。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1935年,華北局勢日益緊張。“察東事件”和“張北事件”的爆發,加上《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的簽訂,使第29軍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當位於平津地區的中央軍根據條約南撤後,經北平軍分會批准,第29軍於1935年10月接防北平、天津兩市以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宋哲元本人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張自忠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秦德純任北平市市長,蕭振瀛任天津市市長。此時,宋哲元以第37師駐防北平,第38師駐防天津,第132師駐防保定,暫編第2師(後改稱第143師)留守張家口。

在獲得平、津、冀、察四地後,第29軍的財政收入呈翻倍增長,這為兼任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的宋哲元繼續擴軍提供了堅實的財政基礎。從1936年2月開始,宋哲元大量從歐洲進口武器裝備,擴建修械所,自產武器彈藥。部隊的發展雖然受軍政部的番號限制,但他仍在第29軍的建制下陸續增編了8個獨立旅,並以河北省政府的名義組建冀北、冀南保安隊這兩支準軍事武裝。

截至1936年12月,宋哲元麾下的第29軍已經成為一支擁有4個師、23個旅的龐大部隊,其中正規軍達到8萬人,省保安武裝力量逾2萬人,這還不包括為數眾多的武裝警察。如此龐大的隊伍,僅以一個軍的番號對外實屬誇張,卻也是國民政府應對華北複雜局勢的無奈之舉。

由於宋哲元出身西北軍系統的背景、財政上的基本獨立,以及南京中央政權對該部的顧忌和利用,第29軍在冀察平津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局面。加上宋哲元在軍中不斷地“去馮化”,外界對第29軍漸漸產生了“宋家軍”的說法。不過隨著“七七事變”爆發,第29軍的命運最終迎來了重大轉變。

龍虎鬥,小議“七七事變”前華北地區中日駐軍

未動員的“中國駐屯軍”

日本陸軍轄下的“中國駐屯軍”,堪稱“歷史悠久”。這是一支從1901年6月就存在於中國境內的軍事武裝,起初打出的名義是驅逐義和團、“保護日本僑民”。隨著《辛丑條約》簽訂,列強在中國有了合法駐軍權,日軍的這支部隊也獲得了相應的名義,在1901年10月正式改稱為“中國駐屯軍”。

按照日本官方的說法,“中國駐屯軍”的任務是“擔任帝國公使館、領事館及帝國臣民的保護”,並不承擔直接作戰任務,因此其最初的兵力只有1650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駐屯軍”兵力一度減少至734人,即便到1935年初,其基本單位也只是分駐在北平、天津的8個未經動員的“平時”步兵中隊而已,總兵力為1771人。

以如此少的兵力面對數量逐漸膨脹至10萬餘人的第29軍,理論上毫無勝算。為了鞏固華北的既得侵略成果,也為了今後發起軍事行動時不居於劣勢,日軍在扶持起冀東偽政權之後,也開始增強“駐屯軍”的實力。

1935年12月,日軍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喜多誠一在前往天津視察時組織召開幕僚會議,在會上制訂了一份“駐屯軍”增兵方案。1936年4月17日,廣田弘毅內閣正式下令加強“駐屯軍”的兵力。一天後,“中國駐屯軍”新編制方案正式出籠,下轄1個步兵旅團(該旅團轄2個步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以及戰車隊、騎兵隊、工兵隊、通訊隊、憲兵隊各1個。根據頒佈的新編制,“駐屯軍”總兵力激增至5774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駐屯軍”仍然是“平時”狀態下的非動員編制。

“中國駐屯軍”經此擴編,總兵力增加了3倍以上。但這還沒有結束:由於第29軍也在1936年啟動大規模擴軍,尤其是增強了平津地區的兵力,日軍參謀本部決定將“駐屯軍”改為“戰時”動員編制,使該部在1936年底的總兵力就突增至1.4萬餘人。截至“七七事變”爆發前的1937年6月,“中國駐屯軍”總兵力已增加至近2萬人,與中國軍隊的數量之比為1比5。考慮到日軍在火力和指揮系統方面的優勢,這樣的數量對比已經基本可以抵禦第29軍的大部分軍事進攻。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駐屯軍”在平津地區駐防已達36年之久,對該地區的熟悉度遠遠超過以客軍身份進駐的第29軍,尤其是小巷、近道的細節幾乎全數掌握,更增強了攻擊力。

不僅如此,“中國駐屯軍”雖然身處國外,但並非孤立無援。首先,“駐屯軍”隨時可以得到關東軍從偽滿洲國境內的南下增援,偽滿軍隊亦可隨時出動助戰。其次,“駐屯軍”可以用已經佔據的沿海軍港,從日本本土調兵增援。這樣一來,表面上看起來勢單力孤,實際上已經有恃無恐,隨時可以發起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

就這樣,1937年7月7日,戰爭終於爆發了。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2-01-13

相關文章

紅軍長征的故事:婦女獨立團

紅軍長征的故事:婦女獨立團
在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紅四方面軍的婦女獨立團,就更加令人關注,受到重視. 這些從小就飽受磨難的紅軍女戰士,像每一個男戰士一樣,把革命當成了活著的唯一目的.她們的吃苦 ...

延安的變與不變

延安的變與不變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延安革命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劉 瀟攝 在金延安南街教堂廣場前,演員們正在進行花鼓表演. 資料圖片 我們從陝西延安聖地河谷驅車,經南泥灣,去梁家河,沿途兩旁高坡上樹木蔥綠, ...

左權犧牲,遺體遭日軍侮辱,彭德懷震怒,組織暗殺小隊為他報仇

左權犧牲,遺體遭日軍侮辱,彭德懷震怒,組織暗殺小隊為他報仇
1942年5月,日軍毫無徵兆的突然摸清了我軍大本營的具體位置,趁機突然發動襲擊,左權負責帶領機關非戰鬥人員突圍,不幸犧牲.左權作為八路軍的高階將領,在軍事,革命上的才華非常突出.他參加過長征,指揮過大 ...

傳唱半個多世紀,《我們走在大路上》竟與周總理有著這樣的淵源

傳唱半個多世紀,《我們走在大路上》竟與周總理有著這樣的淵源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我們走在大路上>旋律鏗鏘,充滿力量.這首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歌曲,曾經同樣被周恩來總理稱 ...

王樹聲愛上楊炬,找了三個媒人被兩位老總催婚,送她唯一一首詩

王樹聲愛上楊炬,找了三個媒人被兩位老總催婚,送她唯一一首詩
1943年,還在中央黨校的王樹聲,有一次參加晚會,遇見了一個令他心動不已的人. 當時對方正在表演節目詩朗誦<一句話>,對方激昂的朗誦,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讓她走進了王樹聲的心中, ...

面對美國記者的採訪,毛主席擲地有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面對美國記者的採訪,毛主席擲地有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於國民黨的新聞封鎖,民間流傳著各種關於紅軍和共產黨的各種說法.有人說共產黨一心抗日.為老百姓做主:也有人說紅軍是殺人放火的土匪. 對斯諾這個充滿好奇心的外國記者來說,中國共產黨人實在 ...

1935年,紅軍一下變成了“土財主”,喜得4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

1935年,紅軍一下變成了“土財主”,喜得40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
我們從小聽著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大,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這些故事,早早地就在我們心中有了概念,不過那時概念很模糊,只知道當時的紅軍路走的很辛苦,卻不知道是怎樣的辛苦. 直到長大以後,仔細 ...

建在敵人眼皮底下的“地道醫院”(二)

建在敵人眼皮底下的“地道醫院”(二)
嚴酷的考驗 傷員不斷送到醫院來,軍王莊進進出出的人,黑天白日不斷.天長日久,軍王莊有醫院這件事,也風言風語地傳到鬼子的耳朵裡.更嚴酷的鬥爭也隨之開始了. 一天, 敵人打破慣例,突然在早飯後包圍了村子. ...

開國少將被活埋38個小時,兩隻蒼蠅成了救命恩人,現99歲仍健在

開國少將被活埋38個小時,兩隻蒼蠅成了救命恩人,現99歲仍健在
蒼蠅從古至今都是大家熟悉又討厭的一種昆蟲,甚至有人會對它談之色變,但是在歷史上有兩隻蒼蠅,居然是我國一位開國少將的救命恩人,這位少將一輩子也從來不打蒼蠅,這位開國少將是誰?他又跟這兩隻蒼蠅有什麼樣的故 ...

英雄故事:七歲參軍,九歲長征,國家承認的最小紅軍

英雄故事:七歲參軍,九歲長征,國家承認的最小紅軍
一.英雄故土,菜刀革命 張家界洪家關是 "兩把菜刀鬧革命" 開國元帥賀龍的故鄉,賀龍與大姐賀英.二姐戊姑.妹妹賀滿姑用菜刀.扁擔在這裡開闢了中國新篇章.今天英雄故事的主人公向軒也出 ...

【黨史故事】解讀長征:紅軍西征戰役取得了啥戰果

【黨史故事】解讀長征:紅軍西征戰役取得了啥戰果
1936年5月5日,紅一方面軍東征回師陝北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人民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但是,蔣介石繼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

前進路上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丨長征精神述評
一件滿是破洞的棉衣.一雙無法覆蓋雙腳的布草鞋,靜靜陳放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80多年前,一支衣著襤褸.裝備簡陋的隊伍,像地球的紅飄帶一樣穿越了中國大地的險山惡水,衝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了一次開 ...

第十八軍進藏,每一公里都有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第十八軍進藏,每一公里都有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編者按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從四川樂山出發,向著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進軍西藏的征途.劉伯承把進軍西藏比作"我軍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靠著一雙鐵腳板,官兵走 ...

假如重回長征路,你能過幾關、走多遠?

假如重回長征路,你能過幾關、走多遠?
閱 讀 需 要 14 min 1934年秋,地處蘇區中心地區的江西瑞金,飛機的轟鳴聲出現得日益頻繁,鹽這樣的生活物資更加稀缺,人們愈發直觀地感受到--戰火越來越近了. 當秋風吹到五嶺,在蒼茫的暮色中, ...

英烈故事|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一個國家的勇士!——緬懷英烈 傳承“大無畏”精神
誰是最可愛的人? 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人民子弟兵衝鋒在前,奮勇殺敵,開闢一個新世界!風調雨順的和平年代,一場疫情來襲,人民子弟兵服從命令,雷霆出擊,奔赴沒有硝煙的戰場!基層防控一線,還有很多退役軍人奉 ...

長征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邱然(四川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四川長征精神研究會會長)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確保長征勝利的重要法寶.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 ...

“我的入黨故事”丨入黨奉己任,恰同學少年

“我的入黨故事”丨入黨奉己任,恰同學少年
在我年少時,父親常常給我講爺爺的故事.爺爺是一名紅軍軍醫,共產黨員,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參加過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平型關大捷等著名戰役,他把畢生都獻給了偉大革命事業.在今天的寧化長征出發 ...

不可能的任務:毛澤東為何能帶領幾萬殘兵突破重圍,走完長征路?

不可能的任務:毛澤東為何能帶領幾萬殘兵突破重圍,走完長征路?
進入正題前,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故事來自<莊子>,說是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動作非常嫻熟. 文惠君十分讚賞,就問為什麼他有如此好的技藝. 圖:庖丁解牛 廚師丁答道:"我是 ...

民間故事:祖先少給風水錢,50年後有人討債,搬家躲過一劫

民間故事:祖先少給風水錢,50年後有人討債,搬家躲過一劫
中國人歷來相信"風水"一說,認為不管是給活人居住的陽宅,還是給死者安息的陰宅,都必須以地脈為根源,以水土為導向,選擇合適的環境.動土之後再配合五行八卦佈局,世代子孫就可以永享平安富 ...

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什麼山?在哪兒?

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什麼山?在哪兒?
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夾金山. 在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與阿壩州小金縣的交界處,有一座夾金山,夾金山又叫大雪山,自古以來都是以雪景著稱. 夾金山是從雅安前往小金縣四姑娘山的必經之道.夾金山上有著茂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