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對我國的生產建設兵團都不太瞭解,諸如:生產建設兵團是什麼性質?什麼時候成立?有多少生產建設兵團?兵團戰士穿軍裝嗎?兵團戰士有軍銜嗎?等等。
1954年10月成立的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我國第一個生產建設兵團。1968-1970年,根據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勢,在我國邊疆和沿海地區,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各軍區先後成立了12個生產建設兵團。這樣,至70年代初,全國共有13個生產建設兵團。各生產建設兵團在開發邊疆、沿海和荒地,建設、保衛邊海防,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農林牧業生產,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前後,由於生產建設兵團已不適應當時的形勢,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除保留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外,其它建設兵團陸續全部撤銷,轉為農墾或其它系統。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53年5月,新疆軍區奉命將所屬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第二十二兵團和第二、第五、第六軍各一部,集體就地轉業,改編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擔負起經濟建設任務。1954年10月,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與第二十二兵團部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隸屬新疆軍區。新疆軍區副司令員陶峙嶽任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代政委王恩茂兼任生產建設兵團政委。下轄11個農業師、1個建築師。當時新疆軍區是西北軍區所屬二級軍區。1955年5月,新疆軍區升格為大軍區,直屬中央軍委領導。6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改稱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領導機關駐烏魯木齊市,曾經遷至石河子市,後又遷回烏魯木齊市。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丁盛、張竭誠先後任兵團第二司令員、司令員,新疆軍區副政委張仲瀚、裴周玉先後任第二、第三政委和政委。
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1981年12月3日,鑑於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特殊作用,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名稱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列入軍隊序列,受國務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兼任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和黨委副書記,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職級為正省級。兵團軍事部為副軍級建制,執行省軍區的職責許可權,兵團領導機關仍駐烏魯木齊市。兵團下轄14個師(市),職工近百萬,總人口250餘萬人。
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1968年6月30日,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員汪家道兼兵團司令員,瀋陽軍區政委、黑龍江省軍區第一政委潘復生兼兵團第一政委,黑龍江省軍區第三政委郭強兼兵團第二政委,瀋陽軍區副政委李少元兼兵團政委,陸軍第四十軍副軍長顏文斌為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兵團工作)。兵團領導機關所在地佳木斯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共6個師、64個團,至1970年底,兵團共有人員118萬,其中知青35萬,規模僅次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76年2月25日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撤銷,改編為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
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1966年初北京軍區在山西組建華北農墾兵團,兵團領導機關駐大同市花園屯,下轄11個團。1967年5月,為統一華北戰場作戰指揮,中央軍委決定將內蒙古軍區降格為省軍區,劃歸北京軍區建制領導。1969年5月7日,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司令部設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何鳳山兼兵團司令員,原華北農墾兵團政委倪子文任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政委。同年,接收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山東、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等地知識青年。
1972年內蒙古兵團下轄6個師、40餘個團,總人數為17萬人,職工(包括知識青年)13萬人。人員最多時達到18.2萬。
1975年10月,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撤銷,7萬兵團戰士轉交地方。
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4月25日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兵團機關駐泰安。濟南軍區守備第二十師師長安廷玉任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後任司令員);山東省軍區第三政委唐健如兼任兵團政委,1972年後山東省軍區副政委曾廣初任兵團政委。兵團轄3個師、14個直屬團、3個獨立團。
1974年11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兵團原屬的8處國營農場均由所在地、市、縣農業部門接管。
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3月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組建,舟嵊要塞區司令員黃朝天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兼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江蘇省委副書記彭衝兼任兵團第一政委;1970年6月江蘇省軍區第一政委吳大勝兼兵團第一政委;江蘇省軍區第二政委鍾國楚兼兵團第二政委;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汪祖運兼兵團第三政委。兵團轄4個師41個團,先後共有20萬左右知青下放在兵團,主要來自南京、無錫兩市和江蘇省其他城市,還有上海、杭州、北京等市知青不斷調入。
1975年6月,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撤銷,所轄農場劃歸省農墾局(廳)歸口管理。
1975年9月11日連雲港市知青下放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新浦農場歡送儀式。
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9月17日,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在合肥成立。安徽省革委會副主任李任之兼兵團政委,安徽省軍區第四政委張春森兼兵團第二政委,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程業棠任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工作)。
兵團下轄4個師、18個團、9個獨立營(後又增加到11個獨立營)。兵團總人口為20萬人,其中幹部10275人(現役軍人2874人,地方幹部4424人,以工代幹2977人);兵團戰士和職工83700人(凡符合民兵條件的青年均稱為兵團戰士,其餘稱兵團職工)。
1975年6月5日,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撤銷。9月1日,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移交新成立的安徽省農墾局。
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5月7日,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在杭州正式成立,浙江省軍區代司令員熊應堂兼兵團司令員,浙江省軍區代政委南萍兼兵團政委。兵團部先駐杭州華家池,後駐蕭山。兵團下轄3個師、15個團。
1975年6月5日,浙江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兵團所屬39個建制單位改為農(林)場、工廠、醫院,分別由有關部門歸口管理。
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十七團某連知青合影。前面那兩個黑皮包在70年代初可是酷斃了!一般是託人到上海買的。
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2月7日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兵團以福建省的91個企業事業單位(包括勞改農場、工廠)為基礎。陸軍第三十一軍副軍長彭飛任兵團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熊兆仁任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沙縣城關,後遷至南平市。兵團下轄4個師、24個團。全兵團1970年底總人數89521人,其中現役軍人2239人,地方幹部、職工65785人,兵團戰士21497人。
1974年12月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兵團所屬單位自1975年1月1日起正式歸福建省人民政府有關局建制領導。
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2月,組建江西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隸屬於福州軍區。江西省軍區司令員楊棟樑兼任兵團司令員;陸軍第三十一軍政委鄭國任江西省軍區第二政委兼兵團政委。1970年4月,兵團副司令員胡定千任司令員。兵團組建之初領導機關設在南昌市新建縣長凌鎮,同年年底遷往新建縣望城崗原福州軍區南昌步兵學校。
江西生產建設兵團沒有師的編制,下設11個農業團、12個工業團。因此,又稱福州軍區江西農建師。
1971年6月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撤銷。
1970年3月31日,上海知青乘坐“知青專列”,赴江西生產建設兵團。
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4月1日,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兵團領導機關駐海南島海口市。廣州軍區後勤部長周慶鳴任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炮兵政委周益寬任兵團第一副政委。1970年5月,周慶鳴任兵團司令員,周益寬任兵團政委。
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0個師,148個團,現役軍人2900多人。至1973年底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共有知青11萬餘人,主要來自廣州、汕頭、海口、湛江、潮州等地。總人口92萬,其中職工43萬。
1974年9月廣州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各團恢復原國營農場名稱,歸屬廣東省農墾總局。
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5月,以湖北省部分企業廠礦和勞改農場等單位為基礎,組建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湖北省軍區雙重領導。任命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信俊傑兼任兵團司令員;湖北省委副書記、湖北省軍區政委張體學兼任兵團政委(後湖北省軍區政委張洪兼任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漢口。湖北生產建設兵團原計劃以16個農場為基礎,組建4個師和1個獨立團,實際上只組建了1個師——第2師(轄6個團)。
1972年9月,撤銷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番號。
昆明軍區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3月1日,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許可權,雲南省軍區司令員黎錫福兼任兵團司令員;雲南省軍區政委雷遠高兼任兵團政委(1973年11月兵團副政委張西如任兵團政委);昆明軍區副參謀長蒲大義為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工作)。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機關設在思茅,下轄4個師,23個團。1972年年底,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幹部、戰士、職工共計18.7萬餘人,總人口達29.6萬人。
1974年6月2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撤消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和師、獨立團的建制,團改為農場,分別成立農墾總局和分局。9月6日,昆明軍區正式發出撤消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建制的命令。
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組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統一領導陝、甘、寧、青4省區的軍墾部隊。1969年4月9日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任命陸軍第二十一軍副軍長彭思忠為兵團司令員,青海省軍區副政委林山為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甘肅省武威縣黃羊鎮。團以上負責幹部和兵團機關工作人員配備現役軍人。下轄6個農建師、57個團,
1974年2月,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其中寧夏農建師1974年撤銷,甘肅農建師、青海農建師、陝西農建師1975年撤銷。
1965年10月青島某學校歡送去青海的學生。當時青海的農建十二師也被稱為“青海建設兵團”。
1973年,蘭州軍區建設兵團農建十二師宣傳隊部分演員參加蘭州軍區匯演。
截止到1971年,全國性的生產建設兵團基本組建完畢,當時共有兵團幹部、戰士242萬人,連同家屬共480餘萬人。其中新疆建設兵團人口頂峰時達到200萬人,成為建設兵團中的“老大哥”。
生產建設兵團的級別
關於生產建設兵團的級別,有人認為既然叫兵團嘛那當然就是兵團級了。其實不然,除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曾經是兵團級,其他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都不是兵團級。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以第二十二兵團和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併組成,成立之初為兵團級,新疆軍區副司令員陶峙嶽任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代政委王恩茂兼任生產建設兵團政委,他倆1955年分別授上將、中將銜。以後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隸屬關係多次變更,但其規格始終較高,相當於兵團級,先後幾任司令員陶峙嶽、丁盛、張竭誠都是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幾任政委中王恩茂是新疆軍區政委兼任,裴周玉、張仲瀚是新疆軍區副政委。特別要強調的是,新疆軍區當時是大軍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政主官都是大軍區副職。
其他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為軍級,生產建設兵團軍政主官由所在省軍區主要負責人兼任,兵團司令員多為省軍區司令員或副司令員兼任,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由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汪家道兼任,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由江蘇省軍區司令員黃朝天兼任,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由浙江省軍區代司令員熊應堂兼任,等等;有的兵團第一政委或政委由所在省的省委書記兼任,如江蘇省委副書記彭衝兼任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湖北省委副書記張體學兼任湖北生產建設兵團政委等。
兵團戰士穿軍裝
生產建設兵團是納入軍隊序列的準軍事部隊,按照軍隊的編制師、團、營、連、排、班,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兵團戰士是“沒有軍籍的軍人”,去生產建設兵團被稱為“屯墾戍邊”。
兵團戰士發軍裝,但沒有帽徽、領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較早,發放的品種也比較齊全,1965年以前發的是55式軍服,兵團女戰士的夏帽是55式無簷帽。在實行軍銜制時期,兵團戰士沒有軍銜。8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後,不列入軍隊系列,不再發軍裝。兵團一些民兵執勤分隊穿軍服(87式和07式作訓服),屬於自置。
其他生產建設兵團均存在於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都發65式軍服,但發放品種多少不一,一般都有單衣、棉衣、大衣,棉帽、棉被、棉鞋、棉手套等,有的兵團發,有的兵團價撥。
據一位內蒙古建設兵團女戰士回憶:
“剛到兵團時每人發兩套兵團特製的軍裝和軍帽(沒有帽徽和領章)還有大衣和書包。戰士們高興極了,到了週日,人們穿上軍裝,成群結隊的去20多公里以外的烏拉特前旗照相館,每人照幾張相給家裡寄去。一路上娃娃們蹦蹦跳跳的那個美,那個高興啊!把所有的苦和累統統都忘了!記得那時我們寫信寄出的地址是: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XXX號信箱,人們自豪、神秘、牛的不能不能的啦!家人朋友同學們收到照片也都特別開心和羨慕!覺得我們都到部隊大熔爐去享福了!”
當然啦,“去享福”只是想當然,兵團戰士們都經歷了人生最嚴峻的考驗和歷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