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涵、 顏新建
張景勇,山東聊城人,1986年5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2005年10月入黨,三級軍士長,現任第74集團軍某旅分隊裝甲技師。17年的軍旅生涯,張景勇培養出300多名駕駛員和教練員,處置特大險情5次,是官兵交口稱讚的“總教頭”、“排頭兵”;先後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榮獲集團軍2020年度“十大強軍標兵”、戰區陸軍2021年度“強軍標兵”。
今年是張景勇擔任“總教頭”的第12個年頭,他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為戰友們授業解惑,給駕駛員隊伍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鮮血液”,為單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骨幹”。因為他知道駕駛員是戰車的“定盤星”,戰車駕駛好,炮彈才有出膛顯威的機會。
用奮鬥的青春啟動戰鬥力的創新引擎
他總是衝鋒在前,帶頭去啃“硬骨頭”。一次旅裡組織搶灘登陸演訓,連隊擔任尖刀分隊。登陸時,戰車從水上工況切換到陸上工況用了1分多鐘,此刻戰車行駛速度變緩。“敵人”巧妙地抓住這個空檔,多臺戰車如活靶子一般,被鐳射束標記,一炮未發就被導調組判定為“摧毀”,搶灘登陸失敗。這場敗仗讓張景勇一度感覺窩囊。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狠勁,結合這些年與風浪搏鬥的經驗,他就動力系統轉換原理再深入研究,總結出“開、掛、轉、放”四字口訣,從原來的1分鐘工況轉換壓縮到現在的10秒,降低了搶灘登陸期間被鎖定的機率。裝備生產廠家來單位巡檢時,他提供了10餘條裝備改良意見,特別是發動機電控引數的修改,使得各單位後續列裝裝備效能得到進一步改善。
用40萬字讀書筆記書寫堅守與奉獻
會駕駛戰車的不少,但像張景勇這樣懂原理的卻不多,這源於他一絲不苟的學習。第一次接觸新裝備,沒有師傅現場指導,他深知理論引導實際,面對五、六百頁的裝備教材,他一字一句地“啃”,做了4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將個人摸索出來的經驗匯聚一堂,編寫了 《某型兩棲步戰車駕駛訓練指導手冊》《海上訓練組織與實施規範》等訓練教材,在本級單位得到推廣應用。
用赤膽忠誠處置困難與險情
去年組織兩棲步戰車上下登陸艦訓練,戰車離艦返灘途中距岸邊還有400米時,海上突然狂風捲浪,戰車被憋熄火,即便換作全手動操作依舊無濟於事。內部警報此起彼伏,海水開始順著炮塔齒圈猛往裡灌,滿車載員命懸一線,指揮員緊急下達關鍵時刻棄車逃生的命令。張景勇冷靜判斷髮動機故障點,先增大功率,後採用水陸單動力接通的方法,成功啟動發動機。“堵住炮塔齒圈,開啟排水泵,全速登陸!”200米、100米……“登陸!”戰車順利衝出風浪奔向岸灘。回營後,張景勇立即反思梳理事件及處理經驗,納入正在彙編的《海上駕駛安全風險評估與處置》中……
他用汗水淬鍊鐵甲功
鐵血精武,鐵肩擔當
一招一式苦練硬功
駕馭海上蛟龍劈波斬浪
他長技為師,匠心育才
一言一行傾囊相授
率精兵強將揚威沙場
南部戰區權威釋出
主編:孫炳祥 責編:蔡夢華 版式:李浩琦
刊期:第 1426 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