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開年,市場的紅火讓不少新基民嚐到了收益的甜,那麼今年開年的震盪行情,大概就是讓眾多投資者吃盡了調整的苦。
2022開年伊始,說好的跨年行情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市場連續多日調整,各大指數齊齊下挫。截至1月11日,偏股基金指數累計跌超5%,而2021年股票型基金與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回報中位數僅約5.1%,一年收益幾天跌沒。
隨後,央行超預期"降息”,市場情短暫回暖,但仍未出現預期的大漲,讓不少人直呼“手裡的基金要拿不住了"。
短短三週內,A股市場走勢可以說是經歷了跌宕起伏。這也讓更多人意識到,任何熱度都有時效,上至大類資產,下至市場風格,沒有單一資產可以持續躺贏。那麼,作為一個普通的基民,該如何在震盪巿做好基金投資呢?“網格交易法"或許是個不錯的參考。
什麼是網格交易法?
網格交易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網格的形式規劃和記錄投資操作的交易策略。該理論最早由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夏農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
夏農認為,可以從任意一個價格開始,用50%的資金買入股票。如果股票價格上漲一定幅度就賣出一部分,如果下跌一定幅度則用剩餘資金買入一部分。這樣長期以往,就能透過在低位增加持倉數量後在高位變現。
怎麼理解呢?簡單來說,就是事先設定一張目標價格網,並透過在特定區間內不斷低買高賣,來不斷產生盈利,從而積少成多。這樣一來,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曲線就像被網住了一樣,可以把比網格大的波動"一網打盡”。這裡每個網格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設定。
我們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來看。假如小王手頭有20000元,某隻個股當前價位10元,同時設定每20%的漲跌幅為一個“格子,每格操作量為200股,目標價格網的上下限分別為5個格子。
那麼,最開始立該用資金的50%,即10000元買入1000股,剩下50%不動。如果第二天股價上漲20%到12元,就賣出200股,可獲得收益2400元。如果第三天股價又跌回10元,則花2000元買入200股。這樣儘管股價表面上來看仍是10元,但透過一漲一跌就賺取了400元差價。
不難發現,網格交易法說白了還是一種低買高賣的策略。它不預測價格漲跌,而是利用市場的波動來賺錢。早期網格交易法主要是應用於股票、期貨等市場,但現在也會被廣泛地運用在基金投資上。
如何制定一個“網格計劃”?
想要在投資中用好網格交易法,最重要的就是劃定一張合適的目標價格網,而這需要我們把握好三個關鍵要素:
1、 投資標的
根據網格交易法的特性,其投資標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否則就沒法做到持續的"低買高賣”。但同時,一旦投資標的無限下跌,就基本無法獲取收益,甚至造成大額虧損,因此長期看漲的確定性要高。此外,由於需要進行頻繁交易,交易費用也不能太高。
結合這幾個維度來看,ETF是較為適宜的標的。一方面,個股的隨機性過強,行業週期爆發、政策利好、公司業績增長等都難以預測。另一方面,ETF作為指數基金,也能比較明確地呈現震盪態勢。而且ETF不僅交易成本低,還能在二級市場上買入賣出,價格也是實時更新的,有利於根據市場漲跌做波段交易。
不過,市面上的ETF產品那麼多還常常是好多隻產品都跟蹤同一個指數,我們該如何挑選呢?
首先可以看規模。一般來說,ETF規模越大,代表它受到市場認可的程度越大,也越能抵抗大額贖回的風險。其次看流動性。流動性對於ETF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流動性很差,可能會導致ETF交易失敗。最後看跟蹤誤差。跟蹤誤差是ETF漲跌幅與其跟蹤指數漲跌幅之間的偏差,是判斷一隻ETF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偏差越小,說明該ETF與指數的走勢越貼近。
2、 交易區間
想要捕到更多的魚,網撒在哪很重要。對於不同的投資標的來說,其價格波動的範圍也不同,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歷史價格走勢來劃定合理的交易區間。例如,某ETF產品的歷史價格始終在3元左右徘徊,波動範圍約在上下0.3元,那麼這時我們將交易區間設定為2.7元一3.3元是相對比較合理的。
3、網格大小
漁網網眼的大小決定了我們每次捕撈的情況。在網格交易法中也是一樣,網格畫得大,交易次數就少,可以專注於大一點的波動;網格畫得小,就能捕捉更多小波動,盈利機會更多,但同時交易次數和交易成本也會上升。
在具體設定每格的價格間距時,我們可以參考歷史波動水平,按照歷史最大回撤和最大漲幅來設定。一般來說,以投資標的價格的5%為一個區間是比較合適的,但具體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調整。
這樣,確定好三個基本要素之後,我們就可以按照計劃進行操作。當標的漲或跌到觸發操作的價格時,按照計劃好的買入金額來執行交易,並將每次買賣情況都用表格做好記錄。
適合哪些投資者?要注意什麼?
說了那麼多,網格交易法到底有啥優勢?又適合什麼樣的投資者呢?
其實網格交易法的優點很明顯。透過這張“漁網”,可以大致囊括行情波動,幫投資者更好地把握波動帶來的機會。而且這是一種程式化的投資策略,操作有據可循,紀律性強,只要達到目標後實行買入或賣出即可,不太會受到個人主觀情緒的影響。
要注意的是,網格交易法並不是讓我們去對基金進行“追漲殺跌”、頻繁交易,而是提倡透過分批買入來降低交易成本,與波動“做朋友”。這樣看來,它實際和我們熟悉的定投策略存在相似之處,只不過定投更多是建立在時間維度上,而網格交易法更多是建立在價格維度上。而且相比於定投只解決了買入的問題,網格交易法的思路更加完整,既涉及了怎麼買,也涉及了怎麼賣。
當然,網格交易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第一,它的交易頻次較高,有點類似短線交易,可能存在較大風險,不太適合穩健型投資者。第二,如果一隻基金出現單邊上漲或下跌的情況,網格交易法就可能會失效。
說白了,就是在大漲的情況下可能過早賣光基金,而大跌的情況下則可能很快因補倉花光了資金。因此,網格交易法最適合的還是震盪市環境。第三,由於需要留下50%的資金用於補倉,這種方法下的資金整體使用效率不高。不過,我們也可以透過購買國債逆回購、場內貨幣ETF等來提高閒置資金的收益率。
整體來看,網格交易法會更適合那些有一定經驗和時間,且目標收益較為穩定的投資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既要注意穩定心態,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又要注意靈活應變,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策略,這樣才能用好這一“收益神器”,輕鬆應對震盪市行情。
(本篇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請投資者獨立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產品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