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多角度思考資料科學與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是指現代資訊工具擁有者與未擁有者之間,在資訊可及性上存在巨大差異,具體表現為資訊科技帶來的益處在社會中的不平均分配。這一概念首先出現於1995年的美國,此後不久傳播到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到2000年,學界就數字鴻溝的具體概念及涵蓋的相關問題基本達成共識。近年來,數字技術本身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價值和影響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議題,相關討論不斷深入,相關學術研究的視角和方法也日益豐富多樣。數字鴻溝一直是學界頗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針對弱勢群體如何跨越數字鴻溝的問題,各國政府紛紛進行了政策嘗試。

  數字鴻溝研究逐級深入

  據荷蘭特文特大學傳播學系榮休教授簡·凡·迪克(Jan A. G. M. Van Dijk)介紹,數字鴻溝及相關研究可分為三個層面,對應三個時期。

多角度思考資料科學與數字鴻溝

  第一個是物理訪問層面,從1995年至2003年。1995年,美國《洛杉磯時報》首次使用“數字鴻溝”一詞。隨後,美國國家電信和資訊管理局釋出報告《“漏網之魚”:針對美國農村和城市中資訊窮人的一項調查》,描述了美國農村和主要城市中無法享受到國家資訊基礎設施的人群特徵,包括低收入家庭、原住民和少數族裔、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報告中多次提及“數字鴻溝”,讓這一概念在媒體和美國政界流行起來。2001年,英國政治學家皮帕·諾里斯(Pippa Norris)出版的《數字鴻溝:世界範圍內的公民參與、資訊貧窮與網際網路》一書,成為首部被經常引用的關於數字鴻溝的學術著作。諾里斯主要討論了數字鴻溝的物理訪問層面,即是否擁有計算機、是否可以接入網際網路,並區分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全球鴻溝、一國內部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社會鴻溝、是否將網際網路資源用於社群參與的民主鴻溝。

  1995—2001年,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計算機擁有率和網際網路接入率大幅上升,人們對新的資訊通訊技術總體上抱有積極樂觀態度。但在2001年前後開始出現另一種聲音。有學者提出,數字鴻溝並不存在,這一概念本身就是偽命題。不少民眾也認為,數字裝置和服務與廣播、電視、電話等一樣,也會出現“涓滴效應”,最終會普及每一個人。2000—2005年,關於數字鴻溝的研究成果發表數量達到高峰。這些研究和討論由經濟學家、電信學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或商業領導人主導,而且這些主導者幾乎都是美國人。他們持技術決定論觀點,認為新技術的傳播充滿機遇且不可避免,市場力量被啟動後,數字裝置和服務將會全面普及。

  第二個是技能和使用層面,從2004年起延續至今。這一時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開始跨出物理訪問的討論範疇,社會科學家首先提出“數字鴻溝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現象”。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保羅·阿特維爾(Paul Attewell)、瑞士蘇黎世大學網際網路使用與社會研究教授埃斯特·哈吉泰(Eszter Hargittai)等人強調了資訊科技使用和數字素養的不平等。他們的核心觀點是:如果沒有必要的技能、知識、對有效使用的支援,擁有物理訪問是無用的。數字鴻溝問題首先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問題,而非技術問題。

  這一時期,計算機體積越來越小、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價格越來越低,網際網路接入率和計算機購買量迅速上升。2004—2014年,網際網路使用者在世界總人口中的佔比從不足15%上升至接近45%。2004年以來,社交媒體和智慧手機行業蓬勃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使用者體驗。21世紀第一個十年,網際網路成為發達國家70%以上人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在發展中國家,接入並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各國政府機構和教育機構逐漸意識到,只有讓網際網路新使用者獲得技能和相關應用程式,才能支援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

  因此,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數字鴻溝研究的焦點轉向新使用者技能,研究範圍大幅擴充套件,並將機會和不平等話題納入進來。2004年以來,“數字鴻溝”一詞在學術出版物中越來越少見,關鍵詞轉變為“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使用”“數字/資訊素養”“數字技能”等有關機會、不平等和應用的概念。2004—2012年,關於數字素養和網際網路使用型別學的新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性定義不斷湧現,一些研究人員開始在實驗室、田野實驗和調查中測試數字技能。這個階段數字鴻溝研究的另一個焦點是使用者群體,許多學者注意到與知識鴻溝相似的“使用鴻溝”開始出現——一些人主要使用有助於其獲取資訊、接受教育或增強職業競爭力的網際網路產品,另一些人則主要使用娛樂以及簡單的商業和交際用途的網際網路產品。2004年以來,大部分數字鴻溝研究聚焦於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使用的差異和不平等。這些研究雖然仍以美國為主,但英國、荷蘭、西班牙、巴西、智利、墨西哥、韓國、新加坡、中國的研究更加豐富並受到關注,說明這一領域變得日益國際化。

  第三個是結果層面,從2012年延續至今。隨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一些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開始思考數字鴻溝對公民、機構和社會的影響。2012年,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克里斯托巴爾·託雷斯·阿爾貝羅(Cristóbal Torres Albero)和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講師何塞·曼努埃爾·羅布雷斯·莫拉萊斯(José Manuel Robles Morales)開展了一項網際網路訪問和使用調查並提出,未接入網際網路且不具備必要技能的人將無法受益於越來越多的無線下替代品的網路服務。同年,簡·凡·迪克和荷蘭特文特大學傳播學教授亞歷山大·凡·德爾森(Alexander J. A. M. Van Deursen)調查並發現,數字技能缺乏和數字技術故障導致荷蘭勞動者生產率降低。同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年輕人受益於網際網路的程度遠高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老年人。

  過去5年裡,網際網路及終端裝置進一步普及。“數字落後者”在發達國家人口中佔比為10%—33%,但在發展中國家仍高達50%—90%。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都開始關注網際網路和數字媒體使用的結果。有人對數字鴻溝的特殊性發出疑問——畢竟在每個時代都有新的技術問世。在簡·凡·迪克看來,新興資訊通訊技術的訪問和使用比印刷媒體、廣播、電視、電話更重要,因為前者是通用型技術。傳統技術雖然對知識獲取、娛樂、通訊起著重要作用,但網際網路和數字媒體是當代社會中每個人在扮演任何角色時都需要的。數字鴻溝影響著個體在教育、工作、市場、社群、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參與度,決定著個體是融入社會還是被排除在外。

  批判性資料研究興起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加速,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物聯網快速興起。網際網路和資料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與日俱增,許多重大問題隨之產生。例如,大規模研究資料將幫助我們創造更好的工具、服務和公共物品,還是掀起隱私侵犯和侵入性市場營銷的新浪潮?資料分析學是否有助於理解網路社群和政治運動,是否將改變我們研究人類交際和文化的方式?於是,批判性資料研究領域應運而生。

  2012年,美國微軟研究院研究員達納·博伊德(Danah Boyd)和高階首席研究員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發表文章《大資料的批判性問題》稱,大資料的崛起既是技術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因此有必要批判性地質疑相關假設和偏見。她們將大資料視為一個以技術、分析、神話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文化、技術和學術現象。技術指的是將計算能力和演算法準確性最大化,以收集、分析、聯絡和比較大型資料組;分析指的是基於大型資料組來識別模式,以提出經濟、社會、技術和法律規範;神話指的是大型資料組提供了更高階的智慧和知識形式,由此產生以往不可能獲得的見解,並帶有真理性、客觀性、準確性的光環。博伊德和克勞福德提出了六個論點,以期激發各領域關於大資料的討論:大資料改變了知識的定義;宣稱大資料絕對客觀、準確具有誤導性;大資料不總是更好的資料;如果脫離背景,大資料將失去意義;能夠獲取不意味著符合倫理;對大資料的有限訪問造就了新的數字鴻溝。

  《大資料的批判性問題》激起了學術界對批判性資料研究的興趣,首次使用“批判性資料研究”這一術語的是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全球研究與地理學助理教授克雷格·M.道爾頓(Craig M. Dalton)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塔科馬校區城市研究助理教授吉姆·撒切爾(Jim Thatcher)。他們在2014年發表的文章《批判性資料研究是什麼以及我們為什麼關心它?》中提出若干關鍵論點,以推動對新的資料制度的全面批判。

  第一,必須將大資料置於時間和空間當中。19世紀的統計製圖、社會物理學,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基於地理人口細分的市場營銷以及資訊科技產業的盛衰迴圈,都為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創造了條件。如今,大資料嵌入社會過程中,催生了企業、政府、公民之間的、新的權力幾何學。我們必須提問:資料是誰的?資料收集依據何種規範?目的是什麼?

  第二,技術永遠不像看起來那樣中立。在創造和解讀大資料的過程中,大資料技術永遠與文化環境相互決定。對大資料的工具性審視,將導致人們忽視大資料技術產生的根本性的認識論影響。我們必須提問:被量化意味著什麼?大資料作為一種技術形式,對我們的文化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和約束?

  第三,大資料不能決定社會形態。技術變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大資料在社會變化中的作用遠不是資料分析或對社會建模這麼簡單。技術的創新、生產、應用普及發生在充斥著權力、經濟、身份、偏見等元素的社會背景下,並反映社會背景。一種技術不可能脫離其背景單獨起作用,更不能決定社會形態。

  第四,資料從來不是未加工的。對一切資料的生產和解讀,都是社會實踐的結果。每個資料模型對資訊編碼和建立結構的方式,都遵循了研發人員的設想。哪些資訊被量化、儲存、分類?哪些被丟棄?任何資料組都是對世界的有限表現,這樣理解資料才能使其揭示出某些有意義的規律。

  第五,“大”不意味著一切。大資料分析不可能回答所有問題,因此它不能替代更加成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中,科研人員透過直接詢問參與者的個人感受和動機,得到關於參與者立場的深度、細節化資訊。在田野研究中,科研人員親身體驗一個地方、一種背景,這些都是大資料難以提供的。此外,關聯性與因果性之間的區別、資料組的價值等問題在大資料時代依然存在。將大資料與“小資料”及其他已有的研究途徑結合起來協調使用,能夠在研究話題、方法、概念、意義等方面開闢新的可能性。

  2016年,美國賽吉出版公司旗下期刊《大資料與社會》出版《批判性資料研究》專刊,多國學者從哲學、治理、科研倫理、金融市場、農業、發展和援助等角度探討了資料與整個社會以及個人日常生活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表示,批判性資料研究為人們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人們可以運用這些工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併為資料公正作出努力。批判性資料研究還應鼓勵人們在共同利益框架和社會背景下思考資料科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悠然

分類: 科技
時間: 2021-08-22

相關文章

手機該不該每天關機?消耗電量的壞習慣有哪些?跨越“數字鴻溝”的進階版教程來了

手機該不該每天關機?消耗電量的壞習慣有哪些?跨越“數字鴻溝”的進階版教程來了
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物品 相信關注我們的粉絲 對智慧手機操作 都有比較好的基礎了 所以今天小編專門梳理了一份 跨越"數字鴻溝"進階版教程 其中一些知識點 年輕人都未必清楚 ...

NASA計劃在月球上安裝Wi-Fi 幫助解決地球數字鴻溝
財經網科技10月13日訊,據網易科技訊息,外媒報道稱,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在月球上安裝Wi-Fi網路,以幫助地球上缺乏可靠網路的社群聯網,從而縮小數字鴻溝. NASA位於克利夫蘭的格倫研究中心C ...

數字經濟加速我國經濟空間發展格局重塑
作者:趙璐(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觀點熱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數 ...

科學點亮美好生活——2021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掃描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科學點亮美好生活--2021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掃描 新華社記者 與航天員"親密接觸".聽科學家講前沿熱點.親自動手發明製作--9月11日至17日,以&qu ...

深度解析數字金融業務發展與配套技術基礎建設

深度解析數字金融業務發展與配套技術基礎建設
作者介紹 姜巖,哈爾濱銀行資料中心總經理.自1993年至今,始終在銀行業從事應用系統開發.運維管理.架構管理以及新業務科技實現的設計等相關工作,歷經銀行系統從單機到聯網.從獨立到集中.從網點渠道為主到 ...

完善資料要素市場 激發經濟新動能
隨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資料已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以及經濟執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 ...

保障老年人金融消費安全 數字人民幣也“適老”

保障老年人金融消費安全 數字人民幣也“適老”
[現實挑戰]"國家反詐中心App"話題使社會對老年群體更加關注,金融消費如何跨越"數字鴻溝"? [應對策略]政府和金融部門多渠道保障老年人金融消費權益,數字人民 ...

人人都可做資料分析師 國產資料分析工具不怕“卡脖子”

人人都可做資料分析師 國產資料分析工具不怕“卡脖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衝)日前,全新的線上資料分析平臺SPSSPRO正式上線,面向使用者提供資料分析服務. 據SPSSPRO的產品運營總監魏陸煬介紹,上線的SPSSP ...

寧夏電信首推5G雲套餐禮包“六朵雲”玩轉數字新生活

寧夏電信首推5G雲套餐禮包“六朵雲”玩轉數字新生活
"雲"上生活衝破了空間限制,豐富了人們的日常體驗:刷臉進門,語音控制開啟燈光.電視.空調等家居裝置:線上問診,足不出戶就能拿到醫生處方,等待藥物派送上門:雲上教育,宅家學習也能跟上 ...

圍繞數字文明,烏鎮峰會上這些網際網路大佬都說了些啥?

圍繞數字文明,烏鎮峰會上這些網際網路大佬都說了些啥?
今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以"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近2000名來自各國政府.國際組織.行業機構.中外網際網路企業.高校智庫.科研機構的代表參 ...

“資料戰爭”如何演變?——以史為鑑:加利福尼亞淘金熱

“資料戰爭”如何演變?——以史為鑑:加利福尼亞淘金熱
19世紀中期,美國西部淘金熱的發展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示當前的這場大資料熱或者"資料戰爭"將會如何進一步演變與發展. 美國西部的"淘金熱" 19世紀30年代, ...

36氪首發 | 全棧式工業資料智慧平臺「傲林科技」完成Pre-A輪融資,讓資料真正為業務說話

36氪首發 | 全棧式工業資料智慧平臺「傲林科技」完成Pre-A輪融資,讓資料真正為業務說話
作者:李亞靜 編輯:王與桐 36氪獲悉,新一代工業資料智慧平臺「傲林科技」宣佈完成近億Pre-A輪融資,資金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團隊建設以及市場拓展. 傲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傲林科技&q ...

健瀾科技:醫療大資料生態下基於標註引擎的醫生畫像研究

健瀾科技:醫療大資料生態下基於標註引擎的醫生畫像研究
醫療大資料生態下基於標註引擎的醫生畫像研究 原創 鄭濤 王覓也等 隨著醫療資訊化建設的發展,大資料在醫院文化建設的應用也層出不窮.本研究從醫院文化視角出發,透過構建醫生畫像來提升醫生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

中國電信自研大資料和AI應用亮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中國電信自研大資料和AI應用亮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2021年9月25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在浙江烏鎮正式開幕.中國電信自主研發的政法公安大資料中腦.天翼應急智慧監控平臺.智慧文旅景區監控平臺.景區影片智慧分析與 ...

文萃 | 資料壟斷探析
來源:讀特 編者按 隨著數字經濟向縱深發展,資料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已然成為數字資訊時代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資產.隨著資料的累積,不同企業在資料資源的儲備量上的差異愈加 ...

在烏鎮,“邂逅”數字未來
腳下是青階石板 鋪陳成古樸的"程式碼" 眼前是一掌方屏 在數字世界可暢行西東 自與一場網際網路盛會"邂逅" 恬靜水鄉就此沸騰 網際網路的"光" ...

11省份已出臺“資料條例”專家稱加強資料監管刻不容緩
本報記者 包興安 加強資料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各地已經行動起來.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目前,已有山東等11個省份出臺了與資料相關的條例(包括大資料條例.資料條例.數字經濟條例,統 ...

Hitachi Vantara釋出多款新品,分享混合雲資料儲存的未來願景

Hitachi Vantara釋出多款新品,分享混合雲資料儲存的未來願景
日立集團 (TSE: 6501) 旗下提供數字基礎架構.資料管理與分析及數字解決方案的子公司Hitachi Vantara今日於"未來之路:資料驅動的數字基礎架構"活動中分享對混合 ...

我國科學家獲首屆國際科學理事會科學獎

我國科學家獲首屆國際科學理事會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資料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北京時間13日獲頒首屆國際科學理事會科學獎,以表彰其利用跨學科方法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的貢獻. 記者從中科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獲悉上述訊息.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