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拍過一個影片,讓你能夠感受到錢的屬性。偶爾來一次高消費,喚起你內心奮鬥的慾望,但很多人理解偏了。
你比如說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花出來的,錢是越花越有的。這句雞湯,有對錯嗎?沒有對錯。如果你在創業,你在搞人際關係,你錢花的越大方,可能會給你帶來超乎想象的利益和價值。如果你是個上班族,你認為錢是越花越有,那隻能說明你還沒開竅。
年輕人為什麼窮?為什麼越來越窮?不是他們把錢拿去創業了。而是把錢拿出消費了。尤其是網貸消費,超前消費。
他以為自己貸款買了一個豪車就是成功人士,他以為自己省吃儉用,加上更多的槓桿,買了一個手錶,一個包包,就是有錢人了。
是什麼讓他們產生這種錯覺呢?我之前拍過一個影片講過年輕人晉升的通道,這個通道就是上層的資本給我們留下的,但是他也會讓你墜入地獄。
比如說上層的有錢人,他們的衣食住行透過各種渠道曝光之類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也追隨,你穿和他同款的衣服,同款的鞋子,帶同款的手錶,開同一款式的車子。你可以短暫的得到滿足,認為你已經和他一樣了。而他一邊數著你消費的錢,還一邊罵你這個傻逼,怎麼不多花點?
不知道你們認真的算過沒有?很多網貸年化率都達到了15%以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目前有很多產品的利潤不到15%的,所以資本把錢借給年輕人,比他開工廠賣貨還要更輕鬆,更簡單,利潤更高。
你知道為什麼從銀行,到花唄,借唄,到京東白條,還款的日期都不一樣嗎?如果都把日期定在同一天,估計你要跳樓了。分開的目的就是讓你去籌錢的。而且也會給你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就是你欠的錢還不夠多,還有周轉的餘地。
在網際網路還沒有興起的時候,老一輩兒的人只有在買房的時候才會考慮加槓桿超前消費,但自從網際網路的興起後,年輕人加槓桿,已經是家常便飯。
年輕人天生就喜歡借錢消費嗎?不是的,一切都是資本的運作和策劃。現在的衣服你穿了10年,8年也穿不壞,鞋子你正常穿一兩年沒問題,但資本不樂意。所以就要玩文化,玩感覺。
比如說我手上的這個筆,他本來就是用來寫字的,你去買一塊錢一支的,和10塊錢一支的,功能都是一樣。但如果給他包裝成一個某某明星簽名過,或者某某明星用過,或者某某明星強烈推薦的,外觀再稍微精緻一點,價格提升100倍是很正常的事情。
還有這個手機,這個包包,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包包的功能本來就是用來裝東西的。為什麼要區分品牌呀?為什麼要把它定義成奢侈品呢?怎麼樣才能夠讓一個裝東西的爛包,賣上一套房的價格?這個時候就需要讓富人們先用起來了!
緊接著再次講幾個故事,打造幾個概念,提出幾個響亮的口號,價值主張,消費主張,弄一個什麼樣的圈子?你不買這個包,你不是我們圈子裡面的人,我們不認可你,你有這個包你才是我們圈子裡面的人,我們才能和你一塊玩。這是不是就可以把一個爛包,賣到了一套房的價格?
當然了,這些都是比較昂貴的奢侈品。你像這個手機,現在是每個人的剛需。5年前的蘋果手機和今天的蘋果手機有區別嗎?肯定會有,是什麼區別呢?沒看有那麼多的測評手機的專家嗎?這個功能比之前上一代快了0.0001毫秒,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你以為他們在逗你玩嗎?他們在透過一系列的內容刺激你的感覺,讓你感覺你還需要賣一個腎來換這一代的蘋果手機。因為你的另外一個腎,已經在上一代換過了。不過沒有關係,當你拿到這個產品的時候,你感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功人士了,剩下的一切都不重要。
你以為網路上各種精緻的生活都是怎麼來的呀?背後都是資本操盤的,所謂的精緻就是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精緻。什麼都要用最好的,什麼都要買最好的。就像有很多人買運動服裝,只買什麼阿迪耐克。而我們國產品牌穿起來就是土包子,這是怎麼造成的呢?就是因為資本在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消費觀。
你比如說你想買一臺吹風機,吹風機的目的是不是把頭髮吹乾,風量大一點,可能會吹得快一點,沒錯吧?從幾十塊,到幾百塊,上千塊不等,如何讓你花上千塊去買一臺吹風機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擴大產品的功能了,比如說吹風機可以幫你護髮,養髮,還可以保養按摩你的頭皮,還有更多的檔位供你選擇。這個時候你一看功能很齊全,非常完美,然後你就忘了,其實你的基本需求只是為了把頭髮吹乾而已。
上千塊的吹風機好不好呢?好,拿出去也有面子。但它的基本功能沒有變。變的是你這個人,你的攀比,你的貪婪,還有資本的貪婪。
90後人均負債14萬,負債還會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人網購成癮,根本就戒不掉。他也不知道錢到底花哪裡去了,每天就有一堆的快遞,這就是資本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操控你的價值觀。
最後我想說的是做最真實的自己,年輕人並不是沒有機會,相反機會非常多,風口非常多,就怕機會來臨時,你的錢包是乾的。
所以好好努力工作,掙錢存錢,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就可以了,當機會和風險來臨時,你不會苦惱。你怎麼看呢?評論區裡面一起探討一下。
注:文章統一由影片轉發,錯別字望見諒!
未經允許轉載,抄襲,洗稿,依法維權!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