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實施新高考,但高校的專業仍存在文理分科,社會對文理分科的認知依然存在;企事業單位招聘新員工,有時候還是會按照文科生和理科生,分開對待。
從就業資料看,文科生的就業率的確沒有理工科大學畢業生高,有的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跟理科專業差得很遠。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產業結構,對理工科畢業生更友好,市場無法為數量眾多的文科生提供足夠多的與其專業相對應的就業崗位,文科生的發展前景也沒有理工科畢業生那麼明確,於是很多人把“學文科”和“難就業、沒未來”聯絡在一起。
不可否認,整體上文科生的就業難度要高於理工科學生,但不代表文科生就沒有未來。事實上,我們身邊有很多領域強者,都是文科出身。他們知識淵博,擁有很好的社會洞察力和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一些優秀的律師;某些學科領域的知名高校教師;級別比較高的公務員;大企業裡面的高階管理人員;翻譯官等等。所以我們不能把“學文科”和“沒未來”對等起來,學文科,只要學得好、學得精,照樣有非常好的前途。
不過,如果學得很普通,文科專業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會面臨諸多挑戰。部分省份為了緩解文科生的就業壓力,嚴格控制高校文科類專業的招生人數,導致高考文科錄取率大大低於理科錄取率。在個別省份,高考文科類本科錄取線僅為理科類的三分之一,文科本科分數線竟然高出理工科本科分數線近一百分,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些東西,現在處於高位,可能不久之後就一落千丈;有些東西,今天在低谷,可能一段時間之後就觸底反彈,呈現上升態勢。如今社會環境變化快,文科或很快“騰飛”。
做這樣的預測不是沒有根據,首先,文化、旅遊、休閒、讀書等第三產業越來越受重視,打造文化中心、休閒中心、旅遊中心,既能給地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環保無汙染。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讓更多的文科生有了“用武之地”,也會刺激人文社科的進一步繁榮;其次,國家在快速前進的道路上奔跑了四十多年,物質極大豐富,可是精神世界沒有跟上來,人文領域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與此同時,人文學科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高校當作“基礎學科”,要求所有在校大學生都要學習。鼎鼎有名的南方科技大學,培養人才實行“學分制、書院制、導師制”,入學新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書院,接受不同的文化薰陶,以鍛造自身優良的品格;著名學府復旦大學,全面推行通識教育,打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史、哲,實現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個性拓展。
在資訊化時代,具備理工科實用技能和文史哲知識體系的複合型人才,事業發展空間會更為廣闊,因為他們不僅有技術,還具備創新思維和很強的綜合能力。
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創業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群體是文科生或是接受過“成體系文科教育”的高校畢業生,他們身邊,則聚集了大批懂技術的理工科高校畢業生。說白了,學文科的人,更善於與人打交道,他們在銷售、管理、培訓、活動策劃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隨著金融、服務、諮詢等產業的興起,這種優勢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綜上,文科生不是隻能當律師、公務員、教師、記者、編輯、翻譯官或企業管理人員,也不是隻能寫寫文章、搞搞後勤,他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而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想要更上一層樓,也要花一些時間學點人文社科類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厚重的人文底蘊,可以提升個體的交際能力、思維水平,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
當下,新高考改革的持續推進,其實就是為了打破原來的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人為割裂的方式。採用“3+3”模式或“3+1+2”模式推進高考改革和大學的學科建設,會慢慢改變人們對文科的偏見。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文科的魅力所吸引,即便文科無法創造更多的物質價值,它也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座上賓”。到那時,文科就算真正“騰飛”了。
今日話題:如果你有孩子,你會引導他(她)主攻文科,還是主攻理科?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軼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