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廣州報道
在如今自動駕駛加速技術迭代和商用測試過程中,以鐳射雷達為代表的空間感知技術正成為核心突破點。但與此同時,也就是在越來越多感測器和運算需求的運作之下,算力正成為需求核心。
目前為止,鐳射雷達技術尚且沒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技術路線,處在多條技術路線競速並逐漸迭代的程序中。
而與此同時,更多的技術路線也在爭相湧現,希冀在這個自動駕駛技術加速商用的時點中,找到契合的落地賽道。其中一種不同於鐳射雷達技術路線的關聯成像技術正在探索商用過程中,這也被稱為“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
“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是什麼
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在多年的迭代過程中,曾經歷過量子鬼成像、經典鬼成像、計算鬼成像等一系列過程。
至今20多年發展歷史後,目前量子成像已經徹底拋棄糾纏光源,並走出實驗室環境,同包括壓縮感知在內的各個領域形成多學科交叉,進一步被引入鐳射探測領域。
深圳億維瑞光創始人王霄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傳統意義上的測距模式類似於動物聽聲辨位的原理。動物透過發射超聲訊號,再由感官判斷訊號回傳的相關資訊。
這種原理被移植到了鐳射雷達的應用過程中,也即從光學角度實現鐳射的“聽聲辨位”。但當把這一技術應用到車載場景中,要求遠不止於此,因為還需要分辨具體物件到底是什麼,這就是鐳射雷達還有分多線維度的原因所在。多線其實是把一定空間中的事物分成多層,進一步定位具體的長寬高。
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則是走另一種思路,更強調對多重資訊進行整合。“這時候根本原理髮生了改變。是脫胎於自然界的簡單功能,而是利用數學和物理的原理推進。”他續稱。
王霄鵬進一步解釋:“不同於市面上已有的線掃模式鐳射雷達產品,我們的量子鬼成像雷達可以不對車、對人或者對障礙物做任何空間資訊的解算,透過探測光場中各節點資訊的組合,對車、人、路面或者障礙物進行光端的類神經網路運算,直接得到這些目標的分割和識別結果。這是量子鬼成像雷達最具特色的性質之一。”
王霄鵬及其團隊認為,因此固態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將大幅緩解現有無人車算力緊張問題,並保障無人車流場景中的人眼安全和裝置安全,提升惡劣天氣條件下目標的成像和識別效果,實現低劑量高靈敏度的探測效能。重要的是,這也是具備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路線。
相比之下,這條技術路線會有兩個不同特點。王霄鵬向記者舉例,“傳統鐳射雷達公司主要負責組裝,由上下游產業鏈負責設計生產配套。我們的創業專案可以二合一,自己設計、提供自己的物料,然後鐳射器的光晶片可以跟系統做設計結合。那麼現有傳統的鐳射雷達在適配L2-L4自動駕駛階段過程中,可能需要匹配不同的產品甚至不同產線,但我們是一條生產、產品線,只用韌體升級的方式,適配L2-L4的能力,因此可以做到技術向下相容。”
這由此可以更好實現車載運算難題。目前的鐳射雷達技術,需要充分根據實時收集到的點雲資料,收集到車載計算平臺中進行計算,那麼隨著對適配自動駕駛能力的提高,對於算力的要求也愈發提高。
王霄鵬表示,億維瑞光的固態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可以將原本執行在GPU或AI晶片上的神經網路,搬運到光學探測過程中,一邊探測一邊對視場進行分割、對目標進行識別,進而免去了對於點雲的硬體傳輸和車載晶片上的處理,可以極大緩解無人車對車載晶片的算力要求。
商業化聚焦探索物流場景
對於自動駕駛的商用落地程序,業界普遍認為,Robotruck和Robotaxi將會是率先落地的兩大重要場景。
而在思考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的商用落地時,王霄鵬告訴記者,他目前更看好在貨運車和倉儲市場領域的應用。“這些細分領域的共同特點是市場規模大、集中度高並且容易大規模推廣和普及。同時,物流這個市場的要求也很簡單粗暴,便宜、可靠、量產並且要全天候。”
他介紹道,公司目前採用的自研晶片是採用國內過剩的電信產能進行生產,因此降價空間廣闊,同時可靠性高。“傳統鐳射雷達的可靠性和壽命更大程度是跟散熱有關,而電信級工藝對老化的要求很嚴苛,一般電信主幹網鋪設後,是要求用20年的程度。”
與此同時,他指出,鐳射雷達在面臨雨雪霧霾等惡劣天氣等場景中存在應用痛點,但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技術有相應優勢。
“特別是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鄭州暴雨等各種自然災害之後,中國的物流網路所展現出來的物資高效儲存、轉運、集中和配送已經標誌著這個行業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撐。構建一張高效、可靠、穩健魯棒、全天時、全天候的無人物流網有重大意義。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具備全天候探測能力的固態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與無人物流的深度結合是必然。”王霄鵬進一步解釋。
據稱,億維瑞光計劃於2022年底面向國內外主要無人物流和配送企業推出其第一代中短距固態鐳射量子鬼成像雷達。在優先滿足成本、可靠性和量產能力的基礎上,逐步向市場提供具備全天候探測能力和光端神經網路運算能力的升級產品。伴隨著L3級自動駕駛的全面鋪開和L4級Robotaxi的商用化,億維瑞光計劃在2024年前後將產品範圍進一步擴大至乘用車市場。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