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紀念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六十週年,張小康等戰史研究者合作編寫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一百問》,全景式反映了這次反擊作戰。經張小康同意,觀察者網選其有關內容逐篇發表。 本篇為系列之二,聚焦於克節朗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印邊境主要方向自衛反擊作戰的開局之戰,影響極大。
【文/張小康 等】
北京受命
1962年10月6日,為了打擊印度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保衛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全,創造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條件,中共中央作出決策:對印度軍隊的進攻堅決予以反擊。
10月8日下午,在中南海頤年堂,毛澤東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羅瑞卿開會,討論中印邊境衝突問題。這是黨中央研究部署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楊成武、張國華、王尚榮、章漢夫、喬冠華、雷英夫等參加了這次會議。
毛主席在會上說:
“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界問題是不行的。”
會上,毛主席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聽說印度軍隊有些戰鬥力,能不能打得贏?”張國華堅定地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主席說:
“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佔了我國的領土。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
我們來體會一下毛主席的這段話:一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對印自衛反擊作戰是正義之戰,必將取得勝利,無論是順利還是曲折。二是在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也許我們打不贏”。戰爭充滿迷霧,偶然性很大,勝敗乃兵家常事。尼赫魯不懂這一點,因為他缺乏軍事生涯的歷練。毛主席不僅懂得,而且非常強調這一點。“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這句話既是激將張國華司令員,更是責成軍委、總參謀部和前線指揮員要考慮到打不贏怎麼辦的問題。
所以,中央軍委對於首戰極為重視,在給參戰部隊的指示中特別要求:“此次對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鑑於印度軍隊已做好大規模武裝進攻中國的準備,總參謀部於10月8日向西藏軍區發出了殲滅侵入克節朗的印軍的預先號令。
西藏軍區藏字419部隊按照中央軍委的預先號令進行動員
張國華司令員在北京受領反擊作戰任務後,立即率領在北京參加全軍訓練會議的西藏軍區參謀長王亢、軍訓處長顧草萍以及在京學習、治病的西藏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盧華、155團政委喬學亭等幹部,乘飛機經停西安、格爾木,到達西藏當雄機場後即換乘汽車,緊趕急走。10月13日一回到拉薩,張司令員就主持召開了西藏軍區黨委和西藏工委緊急聯席擴大會議。
張國華司令員在會上傳達毛主席的指示後,興致極高地告訴大家:
“毛主席在中央常委會議上,望著地圖沉思了一陣,最後指著印軍據點,有力地揮了一下大手說:‘掃了它!’中央常委一致認為要打就要打狠,要徹底地消滅入侵印軍。小平同志還指出要爭取時間,並關心地向我詢問了西藏的糧食情況。”
張國華司令員在會上指出:“這次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影響深遠,也是部隊鍛鍊提高的一個極好的機會,只能打好,不能打壞。現在一切都要圍繞打仗,服從前線,把自己擔負的任務落實下去,負責到底,現在北京就看我們的了,是共產黨員表現的時候了。我們要緊急動員起來,全力以赴,不怕困難,爭取全勝。”
他還提出了俘虜政策、群眾紀律、戰場紀律等方面的要求。
會上,張國華司令員和其他軍區領導研究和安排了各項工作,重點向參戰部隊部署了10項作戰準備任務。
張國華司令員部署完軍隊的作戰準備工作後,又和西藏工委的領導研究了支前工作。張司令員特地找到地方負責交通的侯傑同志,要求他在24小時內為前線運送50車炮彈。雖然距離長達190多公里,路況很差,但侯傑還是組織地方支前力量在10多個小時內提前完成了這一任務。
1962年10月15日,張國華司令員率領西藏軍區前線指揮所的部分人員到達錯那縣麻麻,與先期到達的軍區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政治部主任呂義山,副參謀長石伴樵等會合,並召集藏字419部隊司令員柴洪泉、政委陰法唐等彙報情況。
對於這種在高原缺氧環境中快節奏的作戰行動和工作,張國華司令員等軍區領導進到西藏十多年來,早已習以為常。
定下戰役決心
西藏軍區前線指揮所(簡稱“西藏軍區前指”)位於麻麻,距離印軍在沙則設立的侵略據點只有15公里。
麻麻是西藏錯那縣一條山溝裡的小村子,過去鮮為人知,這時卻成了西藏軍區前指的所在地。由於張國華司令員在這裡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的克節朗戰役,麻麻成為了一個歷史名地。
此時,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員的張國華司令員,最重要的職責、也是最緊迫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儘快定下戰役決心。
什麼是戰役決心?軍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每個戰役或戰鬥都要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指揮員的頭腦裡打,第二次才是在戰場上實際打。這句格言中的“第一次打”就是指揮員定下戰役或戰鬥決心。可見定下戰役決心多麼重要。
中央軍委決定,以印軍主力入侵的克節朗地區為全線主要反擊方向,集中西藏軍區主力約2個師的兵力,在西藏軍區前指的統一指揮下,對侵入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實施反擊。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具有戰略性質,兵力也基本達到了戰役軍團的規模,因而我軍把這次反擊作戰定義為“克節朗戰役”。這次戰役是中印邊境主要方向自衛反擊作戰的第一個戰役,首戰成敗與否,對反擊作戰的全域性關係極大。
張國華司令員對克節朗戰役定下了什麼樣的決心?並且是怎麼樣定下來的呢?
定下克節朗戰役決心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確定首先殲滅哪些敵人。
總參謀部在1962年10月9日12時下達的《關於殲滅侵入克節朗地區印軍的作戰命令》中已經明確,首先殲滅印軍1個營,並對西藏軍區藏字419部隊所屬的第154團、第155團、第157團的任務作了具體部署,其中以2個團為第一梯隊,以1個團為第二梯隊,首戰殲滅侵入克節朗地區的印軍1個營。
張國華司令員在領會中央軍委戰略意圖,分析判斷敵情、地形,確定基本戰法的基礎上,深思熟慮地提出了首戰殲滅當面印軍“王牌部隊”步兵第7旅的決心方案。這一決心方案得到了西藏軍區前指其他領導和藏字419部隊柴洪泉司令員、陰法唐政委的支援。
兩個殲敵目標不同的戰役決心方案:一個是首戰殲滅印軍1個營,另一個是首戰殲滅印軍1個旅,兩者兵力相差達5倍之多。選擇哪一個呢?
時任藏字419部隊政委的陰法唐,後來任過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副政委兼西藏軍區政委等要職。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雜誌2005年第2期發表了《陰法唐將軍訪談錄》,其中陰法唐談到:“張國華司令員果斷地提出了殲滅印軍1個旅的大膽計劃。這個計劃報上去之後,總參和軍委,包括幾個老帥都不同意,怕我們胃口太大,吃不掉印軍的那個王牌旅。”
總參謀部不同意收回成命,主要考慮是:首戰殲滅克節朗地區印軍1個營是一個穩妥可行的殲敵方案,有利於速戰速決,能保證初戰必勝。
當時,我軍對印軍的戰鬥力並未摸底。1958年2月,葉劍英元帥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印度時,時任印度陸軍參謀長蒂邁亞上將專門安排葉帥一行參觀印軍第4師組織的一場陸空聯合進攻戰鬥演習。時任印軍第4師師長的考爾在組織指揮這次代號為“達納希”的陸空聯合進攻戰鬥演習中,充分展現了步兵、坦克兵在炮兵、空軍支援下的進攻作戰能力。考爾於1962年10月5日被任命為第4軍軍長,在中印邊境東段專門負責指揮入侵中國的作戰。
此外,還有一個不久前我軍出國作戰經驗的原因。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在中緬勘界警衛作戰中,我軍和緬甸國防軍聯合打擊逃到緬甸的國民黨殘軍,取得了很大勝利。
我軍揮戈百里,一直打到緬甸、寮國、泰國交界的“金三角”腹地,殲敵一部,擊潰全部,摧毀了國民黨殘軍經營10年之久的“老巢”,解放了緬甸3萬平方公里國土和30萬人民,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但是,我軍上萬人的部隊(含後勤保障部隊),只殲滅了國民黨殘軍741人,而擊潰敵人7千多人,沒有形成戰役上的殲滅戰。主要原因是我軍首次在熱帶山嶽叢林地進行大規模作戰,缺乏經驗。此戰過去尚不到兩年,軍委、總部印象深刻。
抗美援朝戰爭、中緬勘界警衛作戰的實戰經驗表明:我軍對外軍作戰或出國作戰,已經不同於過去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要打中、大規模的殲滅戰是很不容易的。
張國華司令員於10月16日、17日連續兩次發電報給總參謀部,上報首戰殲滅印軍步兵第7旅的戰役決心及作戰部署,並陳述了具體理由。
最終,兩個殲敵目標不同的戰役決心方案報到了毛主席那裡。
毛主席說:“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無非打不好重來。”
最高統帥拍板,一語定案。
陰法唐政委在訪談中說:“還是毛主席有氣魄。這才有了克節朗戰役後來的規模。”
1962年10月17日24時,中央軍委最後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決定“以西藏軍區現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殲滅侵入‘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並準備連續作戰,殲滅可能由達旺來援之敵。”並明確:“關於殲滅克節朗地區之敵的作戰,同意西藏軍區前指10月16日1時電的部署。”
從中央軍委這一命令中可以看出:軍委作戰命令在殲敵目標上比較籠統,沒有明確指示殲滅印軍步兵第7旅,留有餘地。同時,也明確地批准了張國華司令員提出的殲滅印軍步兵第7旅的作戰部署,亦即收回了總參謀部10月9日下達的作戰命令。
(右起)張國華、鄧少東、石伴樵在西藏軍區前線指揮所裡研究作戰方案
怎樣殲滅印軍步兵第7旅?西藏軍區前指設想了三種戰法:第一,正面突破,兩翼卷擊;第二,直插敵後,圍而殲之;第三,正面牽制,兩翼開刀,側後迂迴。
張國華司令員分析認為:第一種戰法是正面頂牛,易把印軍趕跑,達不到全殲目的;第二種戰法,從地形上看是“矮子爬樓梯”,印軍居高臨下,對我軍不利,也不易全殲;第三種戰法,雖然主要突擊方向是敵人的主力和強點,但卻是直接打敵要害,利於全殲。在反覆比較研究,並聽取藏字419部隊司令員柴洪泉、政委陰法唐的意見後,張國華司令員決定採取第三種戰法。
張國華司令員在確定殲敵目標、戰法的同時,確定了戰役佈勢,接著組織了戰役協同、戰役保障等。
張國華司令員及時定下了克節朗戰役的決心,這一決心為克節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全殲印軍步兵第7旅,攻佔達旺
戰前,對於克節朗戰役的作戰程序,西藏軍區前指計劃分兩個步驟實施:第一步,用1天時間,攻殲卡龍、槍等、章多、沙則、克寧乃之印軍,砍掉克節朗之敵的兩翼;第二步,用2天時間,殲滅扯冬、絨不丟、色兄朗溝、邦岡丁、扯果布等地的印軍。
1962年10月20日,我軍發起克節朗戰役總攻。炮火急襲之後,藏字419部隊的第155團在右翼實施主攻,第154團在左翼實施助攻,第157團向印軍的側後實施迂迴攻擊;第11師32團2營和山南軍分割槽第2團守哨所的邊防分隊在正面實施牽制攻擊。
由於作戰部署周密,進攻準備充分,達成了戰役戰鬥的突然性,特別是廣大指戰員英勇善戰,戰役迂迴包圍與戰術分割包圍相結合,從敵人薄弱的側後實施主要攻擊,原來計劃的以3天時間完成的作戰任務,不到1天就勝利完成了。
擔任戰役預備隊的第11師主力還未來得及使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即被我軍殲滅。
印軍步兵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被我軍抓俘後說:“你們在24小時內消滅了1個旅,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殲滅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後,西藏軍區前指奉中央軍委命令,不失時機地指揮藏字419部隊、第11師主力、山南軍分割槽郭指部隊,乘勝越過“麥克馬洪線”,攻殲棒山口之敵,連日實施戰役縱深追擊,一舉攻佔了達旺。
我軍一直打到達旺河北岸,才奉中央軍委命令停止追擊,克節朗戰役於10月25日勝利結束。
克節朗戰役的戰果:我軍全殲印軍步兵第7旅,並殲滅了印軍步兵第4師直接指揮的近衛聯隊第4營、阿薩姆步兵聯隊第5營、炮兵第4旅各一部,共殲敵1897人,其中斃敵832人、俘敵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以下1065人。繳獲印軍直升機2架(另有1架印軍直升機被擊傷後飛到吉米塘附近墜毀)、各種火炮75門、輕重機槍122挺、其他長短槍1104支、汽車11輛、推土機4部、電臺74部、步談機30部、總機5部、單機41部、發電機30臺,以及一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我軍犧牲151人、負傷334人,殲敵人數與我軍傷亡人數之比為3.9:1,以小的代價奪取了大的勝利。
我軍攻佔達旺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政治意義。達旺,是門隅地區最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並且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倉央嘉措是西藏曆史上的著名人物,於1683年出生於達旺山下的烏間嶺,烏間嶺至今還儲存著倉央嘉措兒時的故居,並已成為達旺地區一個重要的藏傳佛教聖地。我軍越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攻佔了達旺,也就在事實上否認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進一步表明了達旺等藏南地區是屬於中國的領土。
在對克節朗戰役進行評論時,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張國華司令員為什麼敢於提出與總參謀部不同的殲敵方案呢?對此,戰史研究者認為至少有三條:
第一,張國華司令員領會中央軍委戰略意圖深刻。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和要求,既要慎重初戰,又要“不打則已,打則打狠打痛”。張國華司令員深刻領會後認為,只有打掉印軍1個旅,才能實現“打狠打痛”。吃透戰略意圖,是戰役指揮員最重要的軍事素質和能力,張國華司令員完全具備了。
第二,張國華司令員極具軍事指揮才能。作為一名開國中將,他從井岡山到西藏,身經百戰,經常獨擋一面。首戰克節朗,張國華司令員一如既往,不顧高寒缺氧深入前線,把敵情、地形吃透了;發揚軍事民主,問計於下級指揮員,做到胸中有數;最後憑著自己的作戰天賦,在頭腦裡首先殲滅了印軍步兵第7旅。有了這樣的底氣,才敢於提出與總參謀部不同的作戰方案。
第三,張國華司令員勇於擔當。戰爭充滿了偶然性,古今中外有多少名將失之於“作戰迷霧”。對印作戰是我國迫不得已、忍耐已久的自衛反擊戰,勝敗得失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印軍前線最高指揮官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戰後當了“替罪羊”,千夫所指;曾經在國際國內威望甚高的尼赫魯,因戰敗一落千丈,憂寡而終。張國華對黨無限忠誠,不顧個人得失,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人民,繼他率領18軍進軍西藏、經營西藏之後,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再次得以體現。
四、中央軍委為什麼要收回先發的“嘉獎令”電報?
1962年10月22日,中央軍委給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部隊發了“嘉獎令”。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的秘書黨雨川在《張國華同志在西藏》的回憶文章中,講述了當時接收中央軍委來電的具體情節:
克節朗戰役,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10月22日中央軍委致電稱讚:“我參戰部隊的指戰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善戰,乾脆地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初戰的偉大勝利。”
西藏軍區前指剛剛收到中央軍委的電報,還未來得及轉發部隊,又收到了中央軍委收回該電報的通知。
張國華等軍區前指的首長納悶了,誰也弄不清發生了什麼問題。
猜疑之中,很快就收到了中央軍委的第二份電報。兩電對比,後電增加了一句話:“捷報頻傳,中央軍委極為高興。”可見中央軍委當時的滿意程度。
張小康在採訪時任西藏軍區作戰處邊防科科長的苗忠琴時,苗忠琴已是九十多歲的高齡,但他仍然清楚地記得西藏軍區前指兩次收到中央軍委來電的情景,和黨雨川秘書說的是一致的。
“捷報頻傳,中央軍委極為高興。”這句話據說是毛主席新增的。
中央軍委的“嘉獎令”傳達到各參戰部隊後,廣大指戰員激動無比,表示一定要按照中央軍委在“嘉獎令”中提出的“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準備連續打擊入侵之敵”的要求,堅決打好後面的反擊作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