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使用了“火海戰術”,高強度地出動航空兵進行轟炸,在那塊面積不算大的土地上美軍投下了幾百萬噸炸彈。
常言道:“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高強度轟炸就必然有很多飛機被擊落,而被擊落的飛行員有一部分就成了越軍的俘虜。
越軍將這些俘虜關押在戰俘營內,這其中有很多戰俘營分佈於越南北方城市河內的四周。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美國不敢再肆無忌憚的扔炸彈。在這樣的背景下,促使美軍開始了一次人質營救行動。
一次計劃周密的行動
美國深陷越戰多年,付出了大把的金錢、資源,相當多的美國士兵受傷或陣亡,其影響已經波及到了美國國內,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面臨著巨大的內外壓力。
美國民眾不知戰場上的家人是死是活,那些被俘美軍的家人更是擔心,美國國內形成了巨大的反戰情緒。
來一次營救戰俘行動,解救被俘美軍成了尼克松政府緩解壓力的手段,營救行動的勝利不僅能提振一下士氣,也能安撫一下美國人民的心。
在類似的戰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幾個重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是情報,特種作戰行動規模小,打擊的目標不大,但往往因目標重要性很高,所以造成的影響很大。
為了能夠找到這個重要的目標,也為了一擊必中,精準的情報就是行動的前提。
第二是行動隊伍,為了能保證一次影響巨大的軍事行動成功必須選用最專業的隊伍。
行動一方要根據任務型別選擇一支適合執行這一任務的部隊,並配以專門的裝備。
第三是配合,作戰任務往往由某一支規模不大的隊伍來執行,可是密切的配合必不可少。
在歷史上那些經典戰例中,執行任務的部隊往往有外圍各種支援和保障,不同軍種在能力範圍內給予不同的支援。
第四就是針對性訓練,成功的案例無不是在行動之前進行專門的練習,在一個安全保密、地形相似的地點搭建與目標差不多的建築,參與行動的人反覆操練以至於形成下意識的反應,行動時一氣呵成。
美軍的這次作戰行動就進行了周密準備,在情報上美軍進行了偵察,確定了一個目標——山西戰俘營。
這是一座學校改成戰俘營,美軍偵察機看到學校操場上晾曬的衣服排列成一個“K”,遠處山上有一塊空地,空地上有一個木柴擺成的數字“55”。
這些顯然是有人故意擺放,在地上不一定看明白,但是用偵察機從上方看非常清楚。
美軍首先想到的是這裡關押著飛行員,因為只有飛行員能夠知道從上往下看能看到什麼。
再有這個戰俘營是學校改建的,它比專門用來關押戰俘或犯人的場所要脆弱,容易發動攻擊和破壞。並且這裡地形開闊,周圍有大片平地,不像“艾琳行動”時複雜的城市環境。
另外這裡到處都是稻田和河流,只有沿著有限的道路前進才能抵達這裡,這樣的地形一則可以遲滯越軍前進,二則便於美軍阻擊。
再有就是選定行動隊伍和裝備,美軍選定陸軍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作為行動力量,從五百人中選出一百人。
這一百人並非都要參戰,要經過臨戰訓練和選拔,最後剩下五十六個人。
有富餘量一可以保證優中選優,二也能保證有預備隊,如果選出來這五十六個人誰鬧個肚子不能參戰,那剩下的四十四個人就能替補。
本次行動指揮官馬諾爾空軍准將,突擊隊長西蒙斯上校。
人準備好了,剩下的就是裝備,直接參與行動的是四架直升機,一架HH-3中型直升機,三架HH-53重型直升機。
第三就是支援力量,這次行動的支援力量美軍是佔有優勢的。像藍光行動和以色列在烏干達的閃電行動,因為距離遙遠或秘密深入,所以支援力量無法跟隨,只能在更外圍予以支援。
而美軍此次行動正是越戰時期,美軍軍機可以飛往行動地點上空給予最直接的支援保障。
兩架CH-53直升機作為預備隊,這次行動隊員有五十六人,需要解救的人按照情報顯示的有五十五人。如果有直升機出現意外或者被解救人數更多,四架直升機就不夠了,備份很有必要。
負責駕駛這些直升機的全都是中校以上飛行員,從軍銜就能看出他們有非常多的飛行經驗。
兩架KC-130加油機給予油料保障,二十架左右的F-4戰鬥機、F-105戰鬥轟炸機和A-1攻擊機作為支援力量進行空中支援,攔截來自空中的威脅和防空力量的威脅。
最後就是來幾次貼合實戰的針對性訓練,為了保密同時也為了安全方便,美國行動部隊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按照偵察機拍的照片複製了行動地點,在不同時段和不同條件下進行攻擊。
突擊隊員要做到對地點爛熟於心,對每一個進攻動作形成肌肉記憶,控制行動時間在二十分鐘以內。
就這樣,行動可以展開了,行動名稱“飯碗行動”,不過尼克松總統為了圖個吉利把這個略顯隨意的名字改成“象牙海岸行動”。
一次半成功半失敗但終究是失敗了的行動
為了不被蘇聯的衛星發現,美國是一再採取措施保密,訓練挪到本土,趕往戰場也是七拐八拐。
參戰人員準備好以後乘坐C-141戰略運輸機從美國飛到泰國南部的集披空軍基地,然後再乘坐C-130運輸機飛到北部的那空拍儂軍事基地,這裡已經靠近越南北部了。
按照計劃,首先美軍在東南亞的七個軍事基地和海上的三個航母戰鬥群起飛二百五十架左右的飛機轟炸越南北部。
這個行為可以解釋為聲東擊西吸引越軍注意力,也可以解釋為渾水摸魚,先進行攪局,趁對方混亂一舉拿下。
趁亂美軍直升機飛向作戰地點,第一架HH-3先降落在學校裡面。因為那個學校就是個小院子,並非我們印象中那種能容納上萬人的大操場,所以突擊任務由行動隊伍裡唯一一架中型直升機來完成。
雖是中型直升機,可是由於院子太小,裡面還有一棵大樹,美軍也做好了報廢一架直升機的心理準備了,在飛機上安放了定時炸彈。
其餘三架直升機分別負責從外圍攻擊學校、阻擊越軍的增援部隊和空中火力支援,只要制服或消滅院子裡的守軍,所有人立刻乘直升機飛走。
可是中間發生了意外,東南亞這個地方十分溼熱,雨水也很多。在1970年6月和7月下了大雨,山西戰俘營的所有人都被帶走了,這一情報被一直負責偵察的美軍偵察機得知。
後來美軍偵察機透過再次偵察發現戰俘營裡又有人回來了,不過從天上只能看到下面有人,但是這些人是不是美軍戰俘無法得知。
那麼這件事要不要繼續幹就成了一個難題,但尼克松決定要繼續實施計劃,他太需要這樣一次勝利來緩解眼下的局面了。
1970年11月21日零點,美軍戰機出動轟炸,緊接著所有參戰直升機飛往目標區域,在當時混亂的戰場上,這幾架直升機避開了所有耳目抵達了作戰區域。
第一架直升機順利落進院子,但是按照最初的設想,這架直升機也順利損毀。所有突擊隊員發起進攻,然而這裡只有守戰俘營的越軍,沒有發現戰俘。
這時負責支援的直升機落在了院子外面,不過等來的是第三架直升機,因為第二架直升機找錯了目標,落在了不遠處的另一所學校。
雙方打了半天,第二架直升機的突擊隊員才發現事情不對,除了自己沒有其他直升機支援啊。
落錯了地點的第二架直升機趕緊返回預定地點,在沒有發現戰俘的情況下,殲滅戰俘營守軍後所有人都快速撤離了,第一架損壞的戰鬥機被定時炸彈炸燬。
這次作戰行動從作戰目的來說,它是失敗的。從這個行動的過程來說,沒有出現太大的失誤順利完成,消滅了戰俘營的守軍,是成功的,假如裡面有戰俘肯定都能救出來。
美軍的這次行動可以說是敗給了情報沒有精準,也可以說敗給了自然因素和變化。任何行動即便是把人能控制得了的因素都做好了,那也只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隻能靠運氣,不出現變化。
換個角度想,美軍此次計劃雖然周密保證了行動過程順利,卻也敗給了周密。
為了此次行動美軍準備了幾個月,時間長則更容易出現變故,當初以色列電閃烏干達只用了幾天時間而已。
美軍外圍可以有最直接的支援,戰鬥機和攻擊機直接飛到頭頂給予支援,如若快速行動有沒有可能做到呢?
放到更大的角度看,這次行動帶來的是更不利的局面,從美軍開槍那一刻開始,整個行動就暴露了,北越軍隊已經得知了美軍的計劃。
從那以後北越將所有戰俘集中在一起進行看押,美軍也因此沒有了營救的機會。
無論這次行動是否成功,北越方面都會有此反應,只不過失敗會讓美國政府面臨更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