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大眾集團公佈了2021年全球銷量,ID系列被重點提及。在接近490萬輛新車裡,新能源汽車(插混+純電)貢獻了超過39萬輛,而其中26.3萬輛是純電動汽車。
歐洲是大本營。大眾ID系列常駐歐洲暢銷電動車前排位置,目前大眾集團積壓的54萬輛新車訂單裡面,就有9.5萬輛ID車型。
傳統巨頭轉型,大眾的ID系列有了不錯的進展,但不是滿意的成績。大眾集團尤其提到了中國,2021年南北大眾在中國市場僅賣出了7萬輛ID系列新車,距離8-10萬輛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晶片可以解釋一切,更何況去年ID系列在中國開售最多也只有10個月。但是,以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號召力,南北大眾5款ID新車僅賣了7萬輛,到底是什麼水平?這個數字,又能不能完全體現大眾電動車的實力?
“失利”的7萬輛?
2021年,南北大眾一共銷售了304萬輛新車,各自都有超過10%的同比下滑。上汽大眾更嚴重一些,因為晶片問題(不完全是),全年銷量下滑超過了17%。
304萬輛新車裡面,ID只有7萬輛,佔比2%,這當然是讓大眾集團很不滿意。但如果我們將其拆分來看,似乎又稍稍能夠接受一點。
先看一汽大眾,ID.4 CROZZ和ID.6 CROZZ一共銷售了36595輛,而一汽-大眾品牌全年銷量是98.8萬輛,兩款電動新車銷量佔了3.7%。在傳統車系列,一汽-大眾有10款車,衍生出了19個版本,貢獻了全年接近97%的銷量。
擁有ID.3、ID.4 X和ID.6 X三款電動車的上汽大眾,去年的情況也差不多。以大眾集團在全球加速轉型電氣化的魄力,在中國如此龐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南北大眾ID系列不應該只有這麼一點的銷量。
從大眾品牌在細分市場、尤其是緊湊/中級車市場的號召力來看,ID系列兩款車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貢獻至少10%的銷量,也就是全年銷售近20萬輛,這樣才算是符合大眾品牌的市場號召力,並且追上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增長速度。
因此,大眾集團對中國市場ID系列的銷量預期仍然樂觀,即便算上了晶片短缺的影響,南北大眾也能做到銷量翻番,在2022年賣出至少14萬輛ID車型。
大眾集團的樂觀預判也不是沒有依據。
以一汽-大眾ID.4 CROZZ為例,在真正開始統計銷量的月份裡,銷量是呈上升趨勢的,從最開始的月銷幾百輛穩步增長到了去年12月的單月6166輛,躋身當月的新能源SUV銷量第7,如果除去理想ONE、比亞迪宋這種包含PHEV的車型,大眾ID.4 CROZZ已經是整個汽車市場純電SUV的銷量第4了。
大概在大眾品牌的預判裡面,去年12月ID.4 CROZZ的水平才算是正常發揮,畢竟在同價位的燃油SUV市場,大眾的探嶽、途觀L也是常年位居榜首的。從燃油轉型到電動,大眾理應維持這種優越性。
另一個積極訊號是大眾ID.3。在中國市場,目前僅由上汽大眾引進了ID.3,從去年10月底開始正式發售。短短兩個月時間,ID.3累計銷量接近6000輛,起點和增幅都要優於另外兩款車型,大眾集團估計,ID.3會成為今年ID家族銷量提升的一個重要來源。
這不僅僅是ID.3產品力帶來的自信。2021年中國電動車市場主要增長在兩頭——10萬元以下的小型車,20萬元以上的中型車,這種啞鈴結構雖然適合ID.4和ID.6,但是車企集中發力的領域沒能讓大眾的兩款車特別出挑,銷量攀升有一部分原因是被潮水推著走。
ID.3就不一樣了。 15.99-17.39萬的定價,提前進入了2022年純電動汽車要集中發力的緊湊車市場,主銷17.39萬元的高配版,兩廂小車的定位可以跟小鵬G3、別克微藍7等純電SUV錯位競爭。
至於高爾夫純電替代、全球同步引進等等標籤,則都是ID.3的錦上添花了。
“合資”全員拉胯?
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大眾ID系列在中國賣得再不如意,也已經是合資品牌電動車銷量最好的。
2021年因為有了晶片短缺這個因素,車企反而不那麼內捲了,年度銷量盤點的時候可以稍稍鬆一口氣,不爭數量、開始比含金量了。
大眾品牌ID系列在中國收穫的7萬輛,橫豎看都經得起考驗:不靠補貼、不走降價,正面迎戰特斯拉、蔚小理只是ID的使命之一。它更重要的任務是打擊同價位燃油競品,當然也包括大眾自己。
其實回頭看2021年,沒有哪個合資品牌可以置身事外。美系的通用和福特分別拿出了奧特能和Mustang Mach-E,日系的兩田和日產也都大喊“電動,我有!”。只不過,規劃是一回事,落地又是另一回事。除了通用的別克微藍7、福特Mustang Mach-E真正引進了海外產品進行本土最佳化,再也沒有幾個合資品牌能像大眾這樣,思想與行動一致。
我們在2021年聽說的那些合資品牌純電產品,大多沒有出現在2021年的汽車市場裡。這樣一來,大眾ID系列的7萬輛就成為了一種先鋒意義的市場實驗:
消費者能不能接受合資品牌推出的純電動汽車?即便接受了,合資品牌能不能承受自己的純電產品擠掉自己的利益市場?
還是以ID.4 CROZZ來說,20-28萬元的定價,放在一汽-大眾的體系裡面,直接面標探嶽(包括探嶽X、探嶽GTE),但普通消費者很少這樣做品牌內部的橫向對比,大眾品牌的展廳裡,油車電車分屬兩個團隊,他們也不會這樣相互推薦。
所以,大眾ID系列目前的使用者群,一部分是堅定購買電車的增換購使用者,對傳統車企更有好感,甚至有可能是原來的大眾車主;另一部分則是同等預算和需求,對燃油SUV和電動SUV都做了對比,最後被ID.4的設計或者駕駛圈粉,搶走的是其他合資品牌燃油車的機會。
現在的大眾ID系列就處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成長期,距離最理想狀態的平齊燃油車,當然還有數倍差距,但是作為一輛20萬元價格段的純電SUV,ID.4沒有輸給誰。去年12個月,新能源SUV銷量第11名是ID.4 CROZZ,在它前面的車型,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只有特斯拉Model Y,這是一個合資品牌暫時沒想打敗的對手;其餘的,要不就是靠PHEV車型走量的比亞迪,或者是更貴的蔚來、更便宜的埃安Y、小鵬G3。
其實大眾ID.4處在一個潛力非常大的市場,目前這個市場雖然由傳統燃油車全面掌握,但是在合資頂配和豪華低配之間的縫隙,站滿了內心猶豫、不想將就的消費者,這就是ID.4的機會。
MEB平臺下,大眾ID系列產品做得不錯,是合資品牌電氣化轉型的一個代表。它在歐洲市場賣得很好,尤其是德國,但問題是歐洲人沒有享受過智慧化帶來的便利,能夠忍受大眾ID蠢一點、笨一點。到了中國,這就成了致命傷。傳統車企幾乎無法用操控性、安全可靠這種固有優勢說服中國消費者放棄智慧。所以像福特Mustang Mach-E這種基因很好的產品,來到中國都要做本土化的SYNC+。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大眾ID在一個機會很大的市場裡,能贏,但又沒完全贏。現實如此,希望大眾ID可以在升級的時候變得聰明一點,讓14萬的年銷量變得保守。
圖 | 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