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某家媒體採訪了新能源專家,其中這位專家表示:開過新能源車的人都不會再回頭開燃油車。這番言論在網上還是不出意外的引起激烈的討論。
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即將上車的準車主們還是存在一些疑問,新能源車在2022年真的可以閉眼上嗎?“純電動們”都已經把問題都解決了嗎?
新能源車的技術成熟了嗎?
如題,如果這麼說的話,顯然很不負責任,從現在來看2022,電動汽車上的一籮筐問題,還是隻能解決部分。
最重要的依然是續航和補能問題。
在2022年,預計應該會有不少車企推出自家搭載“半固態”電池的產品出來,相比於常規的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半固態的特性可以使其能量密度和壽命有改善是毋庸置疑的。
與此同時,CTP(單體成包)或者CTC(電芯進底盤)這兩種整合方案,一個會愈加成熟,另一個則開始冒頭,進一步提升容量和續航,當然,空調隨便開,舒適感也能提升不少,打滴滴也不用看見純電就煩。
至於是不是像不少車企放出來的1000km+續航口號那麼誇張,那就只能看產品了。
另一個則是2022年即將會湧現出來不少搭載800V電平臺的產品出現。
800V並不意味著容量的提升,而是充電速度的提高。根據當前的樂觀估計,峰值充電功率可以達到360kW,充電10分鐘,續航400km不是說著玩的。
如此一來,長途出行出現排隊的情況可以極大緩解,當然,也提升了純電動的真香程度,2022就上“純電”的車,這種決定做下來並不困難。
體驗和預算直接掛鉤
眾所周知,前沿技術總是要和金錢掛鉤的,體驗也是要考驗鈔能力的,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也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
想要在2022年就體驗到讓續航和充電不再是痛點的純電出行體驗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畢竟固態電池+800V必不可少的SiC功率電子器件都不是什麼廉價東西,新產品的出現價格應該不會太低,起碼在蔚來車型主打的那個區間。
而如果預算比較有限的話,能在2022年買到的大抵還是相對“常規”一些的純電動車型,比如開始交付的小鵬P5、大眾ID.3、BYD海洋系列的後續新品等等,這些產品相對於2021年熱銷的車型在整體效能上有所進階是毋庸置疑的,但只不過這種進階相對有限而已。
不過即便如此,考慮到燃油車基本已經“停滯不前”,電動汽車的一系列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比如一公里幾分錢的成本、順滑的駕駛質感等等,都依然存在。
這些加上2022年進一步降低的成本,一樣可以繼續提升市場滲透率。
政策助力依然有
每每說到純電動汽車,就不得不提一下政策的支撐,畢竟現在的純電動,仍然離不開這一堪稱“BUG”的輔助。
首先先來說說補貼,這點在春節前夕基本已經奠定了一整年的基調,那就是純電動要比去年貴了些許,這種“貴”,一直從一兩千到七八千,甚至在部分產品上要達到上萬的程度。
這種價格的提升確實會引起新能源市場的暫時量變,但整體的質變還是穩步推進的,幾千元的價格差距應該不會勸退太多潛在使用者,而且隨著2022年的結束,補貼進一步降低,今年不買,這優惠可就真沒了。
除此之外,根據各方“大拿”的預測,2022年下半年原材料的上漲和晶片荒會有極大程度的緩解,到時候價格的降低,也不是不能預見。
另一點比較重要的是,購置稅減免以及部分城市的號牌政策仍然持續,而在補貼結束之後是否會按照現有政策保持不變還存在較大變數。
這麼看的話,對特定的消費群體來說,2022年仍然是不少潛在使用者入手純電動汽車的最好時間點,技術有提升,補貼還繼續。
當然,這個結論得出的前提是“特定群體”,就比如在解決低溫劣化的問題之前,東北使用者們還是老老實實燃油車吧。
寫在最後
2022年的純電動市場毋庸置疑一定是值得期待的,不管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市場角度考慮這個大趨勢都不會變化,畢竟相對於燃油動力,電驅動更適合出現在汽車上是基於物理特性而不是簡單地說說而已,只是在儲能和成本上還有很大的瑕疵需要用技術的提升去抹除。那麼在螢幕對面的你,有計劃在2022年買臺純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