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正好是我們國足打進了世界盃,韓日世界盃,那一年其實形勢對我們空前有利,因為亞洲兩大高手,都是主辦方。
主辦方直接出線,等於我們亞洲的競爭就多了兩個名額,然後,我們的媒體就開始大肆吹噓國足的小組賽出線穩贏了。
小負巴西,踢平土耳其,大勝哥斯大黎加,我們要以小組第二的身份在亞洲區這一個小地方閃亮出線。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結果是,一球未進,小組墊底,踢完小組賽就回家了。那一年的土耳其空前強大,甚至那一年的哥斯大黎加,都猛到離譜。
讀高中的時候,我個人覺得自己還是非常單純的,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包括那些個媒體,所以還興奮地掏腰包跟班裡的足球隊守門員林同學打賭。
我說我們肯定能出線的。
我們有跑的最快的前鋒,當時媒體說的某某人100米以內跑是亞洲第一的什麼,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還有金牌的守門員,還有神奇的米盧教練。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看當時的報紙看來的。高中之前,坦白來說我沒怎麼接觸過足球,直到知道馬上要踢世界盃了,還有我們國足參與。
那時候全民熱情高漲,街頭巷尾都在談國足,甚至很多同學都半夜跑出去看球賽,我才開始關注國足。
在我接受的教育裡面,還是對一些看起來很理性的分析保持相信的合作態度的,雖然我知道這難免有些誇大,但不至於誇張到離譜。
當時也沒有網際網路,所有的資訊都是從班級那些足球愛好者們湊錢買的報紙上零星獲取的,當時的媒體,一片讚美之聲。
彷彿已經勝券在握,就等著舉辦慶功宴了。
於是,我就輸了一個星期的伙食費。
後來,等到我長大之後才發現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叫什麼呢?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不管是個人也好,企業也好,足球也好,我們對他們寄予太多的厚望,不吝任何讚美之詞,捧得太高了,難免會產生負面影響。
狂熱,容易讓人變得不理智。
無論什麼比賽,賽前越是叫得響要把誰誰秒殺打趴下的,越是容易受草皮啊,水土不服啊,氣候啊等等影響,灰頭土臉而歸。
越是理性分析對手的優勢,唱衰己方各種體力啊主帥啊因素的,反而越是比賽時勇猛精進,大勝而歸。
滿招損,謙受益。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對待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我們現在的雙減,為什麼要這麼大力度地推行雙減。
狂熱容易讓家長們變得不理智。
贏在起跑線,從小各種各樣培訓機構販賣焦慮的引導,隔壁鄰居今天在這裡獲獎了明天拿了那裡的證書,一大堆獎狀證明優秀。
家長們哪裡冷靜的下來。
所以呢,從小我們的孩子就是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鋼琴班舞蹈班繪畫班小主持人班,然後培訓機構還經常組織比賽,讓你的孩子拿到各種獎狀證書。
你以為這就是教育。
你以為這是為他好。
但真不是。
那些從小就要贏在起跑線甚至贏在子宮裡的小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早教,就英語興趣班樂高班,看起來領先同齡人太多了。
但其實被剝奪的無憂無慮快樂童年。一輩子都找不回了。
學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這個年紀之前,是不能學習的,不管你所謂的學什麼,都不行。
網紅鄭強教授講這個副作用是什麼呢?從小就高強度的訓練,讓孩子們長大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了,對什麼都投入不了百分百的熱情了。
沒有激情了。
家長們給他的所有目標就是大學,上了大學,孩子也成年了,家長也可以拍拍屁股撒手不管了,認為自己的任務完成了,並且完成的很好,很努力。
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呢????
家長們不知道了,孩子們就更不知道了。該怎麼辦?沒有人再給你打雞血,也沒有人跟你內卷在你耳邊絮絮叨叨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了。
你突然迷茫的不知道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你再跟他們說理想,說興趣,他們都很難有積極的回應,因為,他們的童年,少年,沒有體驗。
沒有那種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盡情釋放。也就沒有了激情。
沒有那種天真的好奇,純粹的快樂,一點一滴的感悟,步履蹣跚的試探,有的只是豐富的經驗灌輸,理智的選擇分析。
狂熱的內卷雞娃。
沒有了激情,你就踢不好這個足球。我們的體質跟日本人差不多,我們的人口比日本人多太多,15億人裡面,就挑不出23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