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減肥,磚家說要多吃素少吃肉;現在減肥,磚家說要少吃主食,吃肉沒關係。
我就想打!
我們到底要怎麼吃?
本人跟食品磚家毫無關係,平民一個,結合磚家的理論,以普通人的知識結構分析一下,到底要怎麼吃。
我家兒子11歲,1.50米,110斤,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子,食量一般。
因本人是北方人,孩子爺爺奶奶經常早飯給吃芝麻醬夾饃、油炸饃片等,中午在學校吃,晚飯因孩子的愛好經常都是炒米飯。
依現在磚家的說法,這種吃法很不健康,早晚飯純粹的主食,完全就是碳水化合物,不胖才怪了。
在各類食物裡,含碳水多的米和麵,是最容易致胖的,磚家說的到底有沒道理?
本人瞎分析一下,在古代食物匱乏的時候,挑選的食物自然是吸收率高的,於是就選擇了含碳水多的米麵為主食,吃同樣多的草和樹皮也能飽腹,但吸收不了啊,轉換不成人的能量。
再舉個例子,本人喜歡跑馬拉松,馬拉松可以說是人類消耗最大的運動之一,而跑馬講究的就是多補充碳水。
那麼問題又來了,人類為什麼容易吸收含碳水多的米麵?應該是進化論的影響,人類經過自然選擇,進化到容易吸收碳水,你讓牛吃這個就不行,它就得吃草。
為什麼米和麵含碳水最多?這應該是人類幾千年的人工選擇,讓米和麵含的碳水越來越多。
透過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人類的自然選擇和對米麵的人工選擇,就形成了人類最容易生存下去的吃法。
以上來看,磚家這次有可能蒙對了。
再回到我兒子的問題上來,我們家世世代代都這麼吃啊,只是之前的晚飯大多是麵條而不是炒米飯,碳水化合物也不會少,苗條了這麼多代,為啥現在出現了胖子?
再囉嗦一下,我家兒子飯量不大。
凡事要研究清楚,離不開歷史。
本人父母幹了半輩子的農民,本人十歲前也是幹過農活的,十幾歲也斷斷續續幹過,可我兒子這代,徹底的五穀不分,想幹農活那是痴心妄想了。
當年幹農活的強度有多大呢?在我的印象裡,只要你不是太懶,比如一大早鋤兩三個小時地,下午再鋤兩三個小時地,這是一個農夫的基本強度,至少一個半程馬拉松。
想象一下,你每天一個半馬,訓練量比得上專業馬拉松運動員了,哪個馬拉松運動員有胖的,微胖的都不可能有。
當然,地主家的傻兒子就另當別論了。
時代變了,以前需要人類大量的體力勞動才能生存,現在不需要了,以前人類食物匱乏,需要大量吸收率高的碳水化合物,現在也不需要了。
這個變化也就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老一輩還保持著農耕時代的飲食,把這用在新一代人身上,已經完全不適合了,畢竟搞類似馬拉松那種極限運動的也沒多少。
話說搞馬拉松的,可以試試農民驗證了幾千年的飲食,說不定能出好成績。
在這個時代,一般人還就得減少主食的攝入,增加其它食物,既能保證不發胖,也能保證更豐富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