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樓市轉折點,就在今年到來。
當吃瓜群眾終於領會這句話時,市場已經搶先一步給出了極為劇烈的反應——
就在剛剛,A股跌幅最大的15個行業板塊中,房地產出現劇烈下跌。
港股也出現多支地產股領跌的局面。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房地產又出現了什麼異動!?
中國房地產,已經正式進入了黑鐵時代。
這是前幾天,萬科董事局主席鬱亮,在一封內部發言稿中痛陳的主要觀點。
甚至沒有青銅時代的過渡,白銀時代就這樣一去不復返。怎麼不嚇人?
這封洋洋灑灑五六千字的講話,很快在社媒中迅速發酵。
要知道,這位中國樓市風向標人物,堪稱當代房地產的“吹哨人”——
早在2014年,鬱亮就預言樓市將會進入白銀時代,行業整體規模高速膨脹的時代已經結束;
2018年,全國樓市一片大好形勢下,鬱亮喊出那句膾炙人口的“活下來”;
同年,全國對於房價上漲預期達到頂峰,恆大等部分地產商,依舊在加槓桿的道路上矇眼狂奔。
時至今日,歷史已經為中國樓市中沉浮的房企們給出了答案——
2021年,萬科以6203億元的銷售金額位列銷售排行榜第二,而恆大在官宣無法償還2.6億元美元債後,只能頻頻高喊“保交樓”的口號,奄奄一息。
兩種選擇,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線。
業內有這麼一句話,“讀不懂鬱亮和萬科,就讀不懂中國樓市。”
這位屢次走在時代前頭的高管,給出“黑鐵時代”這一判斷是有著重要依據的。
2021年,可以說是“最嚴房住不炒調控元年”,但前半年的樓市熱潮還是撐起了極為漂亮的數字——
全國房地產銷售額再創新高!18.2萬億元的數字,比2019年足足暴增了13.9%。
然而,從今年開始,這種數字神話將難以再現。
儘管從去年年底開始,央媽就開始多次降準,對趴在地上的房地產呵護備至,但買房人還是用錢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克而瑞資料顯示,1月份百強房企單月實現銷售操盤金額5256億元,環比下降46.3%,同比下降39.6%。
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要知道,即使是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1月,幾乎所有售樓部都大門緊閉的情況下,這一資料也高達5097億元,同比僅僅下降了12%。
對樓市有信心時,哪怕是再兇猛的疫情,也擋不住買房人洶湧的購買力。
而最讓開發商心如死灰的是,單月銷售資料,已經連續七個月同比下降了。
從這一趨勢來看,2022年,中國房地產銷售很可能將會罕見同比下滑。
國際權威評級機構惠普,前段時間對中國今年的房地產銷售資料做出了極為悲觀的預測——
下滑10%-15%。
其餘兩家權威評級機構穆迪和惠普也給出了類似的預測,降幅從5%-10%不等。
這是真正的樓市大轉折!房地產的縮表時代來了。
對更多房企而言,困難的日子還遠遠沒有結束。萬科鬱亮已經下了狠話——
“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
一場關乎生死的縮表出清戰,已經打響。
對於大多數房企而言,一邊是日漸萎靡的銷售資料和市場信心,一邊是大筆大筆的到期債券。
錢,再也不好賺了。
截至2月8日,A股64家房企釋出業績預告,虧損27家,佔比42.2%,接近一半房企出現虧損。
比起賺不到錢更慘的,是還不上錢了。
縱觀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境內債券違約的房企共有18家,光是去年,就有11家公司違約,佔了總數的67%。
兩廂夾擊,已經讓很多昔日大佬倒在了這個黎明。
1月20日,中國奧園表示不會支付1月份到期票據,直接躺平;
2月,雅居樂在珠海、中山、廣州多地專案大跳水賣房,最誇張的廣州雅居樂715專案,從550萬一路暴跌至最低300萬買房;
同月,河南頭號房企建業集團被傳降裁員超61%;
2月11日,百億房企正榮地產股票突然血崩,暴跌62%,1天就蒸發了百億港元
......
就連某知名房產自媒體,都受到了波及,被迫衍生出了新崗位需求——
“催收專員”,專門打電話催房企們還錢。
看來,雖有各部委強力救市,情況一時也難言好轉。
《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2021)》顯示,超八成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將顯著增加。
面對這一局面,房企們爭相縮表,再也不把規模作為重要追求目標。
2021年12月31日,碧桂園集團在內部陸續發出數十個通知,對下轄的106個區域公司進行大調整,合併成65個。
這個2021年以7208.6億元的銷售額,位列房企銷售榜冠軍的宇宙房企,悲觀地表示,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
今年1月9日,萬達表示進一步“縮表”,將原來的東區、西區、南區和北區四大區域,整合為南區和北區兩大區域,要對人員“進行一定最佳化”。
適者生存。深度分化,還將在房企和房企之間進一步上演。
買房人一定要擦亮雙眼。
2022,絕對是個大洗牌的年份,史無前例。
黑鐵時代,除了房企之間,城市之間的分化也將會更加劇烈。
在千字長文中,鬱亮丟擲了一個極為尖銳的問題:
“儘管‘房住’可能會釋放一些需求,但今天還有這麼大量的需求嗎?”
他觀察發現,“去年買萬科房子的客戶年齡又推遲了兩歲,而且隨著需求不斷被滿足總量也在不斷變小。”
確實,2021年,國家為高房價付出的的沉重代價之一,就是低生育率。
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創下43年新低,這一水平已經比“低慾望日本”還要低了。
不僅如此,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速。
與2010年相比,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比重為18.70%,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個百分點。
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減少,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紅利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今天,中國共有283個地級市,人口收縮型城市就超過了一半。
這些地方的房子或是已經衰敗如鶴崗,或是依舊維持高房價的虛假繁榮,呈現有價無市的狀態,屬於投資的絕對禁區。
在這些城鎮走上一遭,你會驚愕地發現,60歲的大媽還在掃大街,70歲的大爺開著計程車攬客。上一部公交車,滿眼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這樣的城市,還有什麼需求可言嗎?
我特意整理了去年十年,常住人口降幅前二十名的城市,以資參考。
事實上該名單足足有超過150個城市,無奈篇幅受限,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掃文末二維碼領取。
資料支撐了這一說法。
當前,全國房屋庫存高企,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已經賣不出去了。
據易居研究院,全國百城的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已經飆漲至52110萬平方米,創下了近五年的庫存新高。
其中,三四線城市庫存攀升的態勢最明顯,已經連續37個月庫存上漲。
沒有產業支撐,就工作機會,自然也沒法吸引人口流入。
在樓市分化的當下,只有經濟面強,人口保持增長的一線城市,以及部分二線城市才有投資的價值,至於板塊、地段等選擇問題,只能下苦功夫去鑽研。
此外,在“人-地-房”三者關係將會發生改變,從而進一步影響樓市發展。
以往,建設用地指標的分配和人口的分佈是不匹配的,如寸土寸金的深圳樓市,就是由於住宅用地指標過少,側面推高了房價。
未來,這些核心城市的房屋供應將會增加,繼續釋放更多被壓抑的需求。
務必記住!絕大部分城市的房子“鶴崗化”是必然態勢,沒有任何意外。
只有堅決押注人口流入城市,放眼全國進行資產最佳化配置,才有可能跑贏這個時代。
大灣區人口流入量大,流入人口更年輕。
因此,異地投資,請堅定看好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