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自然村已經不存在了,保留下來的村莊,有很多都處於人口減少的狀態,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雖然有一部分農民離開了農村,但是他們的戶籍仍然屬於農村,這就為以後再度返回農村留下了一個有力的條件。村莊裡的年輕人不但自己外出謀求發展,而且在發展有一定成就後就會選擇留在城市裡,同時也會把老人和子女帶進城裡,從而使農村的原有住房沒人居住,形成空心村。
各種各樣的經濟實體在城市裡興建,城市對勞動人口的需要越來越多,同時服務性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商業、交通、醫療、教育等都在積極地適應著大家的需求而不斷髮展完善,從而使城市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增加,所增加的人口大部分是農村轉移而來的,真正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量其實並不是很大。
因為農村人口的轉移從而形成了農村的口心化,但是這其中有這麼一些現象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一是主動轉移,二是被動轉移,三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主動轉移,農村和城市一直存在著一些差異,農村勞動人口的收入低,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後,這是歷史現實。當農民對土地種植經營方式發生改變的時候,農民有了自主權,更重要的是農民勞動力可以自由進行自我安排了,經商、做工等不但不會被限制,而且還從多方面進行支援和鼓勵。經商要去人口比較密集的城市,那裡的需求比較大,可以從事的專案和對利潤的期望肯定要比農村高。工業企業當然也願意設立在基礎設施比較發達的城市裡,這樣務工的場所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城市,經商和務工者進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被動轉移,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村相較城市比較落後的設施感覺到不滿意了,他們也開始追求同城裡人同樣的基礎待遇了。在對待子女上學方面投入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把子女轉入到城裡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上學就成率先掙到錢的人的選擇了,逐漸成了一種潮流。造成的結局是農村學校失去了生源,城裡的學校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同時陪讀大軍也大量湧進了城裡,帶動了城市房子、服務等需求快速增長。房子賣得很好,學校設施建設也很快,尤其有一些私立性質的學校更是抓住了商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看似乎是一片繁榮,但背後隱藏的卻是農村人沉重的負擔。買房、陪讀、孩子就業於城裡乃至到結婚成家,不揹債務的農村家庭是比較少的。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說是對鄉村發展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在實施過程中不但要建設基礎設施,而且應該注入經濟發展的動力,讓鄉村不但能夠留住人,而且也要使留下來的人不比城裡人差。這樣對於那些先期已經進城,但是在城裡沒有可靠穩定收入的農村人來說應該是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家鄉有了較大的發展時,自己回去之後也可以參與其中,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的話,自然而然地就會又到家鄉來。
當然鄉村振興是一個戰略性的任務,需要的投資是比較多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其帶動作用必將是明顯而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