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古代王朝政權更迭頻繁。因此,歷代的封建王朝統治者,總是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不斷傳承下去,但最終卻難逃衰敗的結局。
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為了神化自己的統治,總會給自己的權力增添神秘的色彩。
東漢時盛行的讖緯之學,其實也是一種神化皇權的手段,以此顯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之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關於讖緯之學的著作,還湧現出了許多研究讖緯之學的能人異士。
唐朝的袁天罡,就是著名的玄學家,相傳袁天罡曾被李世民召見,李世民要袁天罡為唐王朝算上一卦,算一算大唐何時會亡?
最終,袁天罡給出了七個字。大意是:豬上樹的時候亡。
袁天罡究竟是想表達什麼意思?李世民面對袁天罡的回答有何回應?
奇人異士袁天罡
袁天罡出生於蜀中成都一帶,他的父親是一個讀書人,因此,從小袁天罡就受到了父親的嚴格教育。
袁天罡的悟性非常好,從小在學習方面常常表現出驚人的天分,特別喜歡研讀一些經典古籍。
後來,袁天罡離開了成都,到了長安洛陽一帶遊歷。憑藉著相面之術,袁天罡很快在長安洛陽一帶聞名,不少達官貴人紛紛請袁天罡為自己相面占卜。
但是,也有不相信袁天罡相面占卜之術的人,認為袁天罡是在故弄玄虛。
其中杜淹、韋挺、王珪三人就不相信袁天罡的相面之術,三人相約前往袁天罡的住所。
三人到後,袁天罡分別為三人相面。他首先看著杜淹說:你的面容很有富態,眉宇之間有股靈氣,肯定是個風流人物。
接著又看著王珪說:你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富貴神態,將來一定能夠擔任高官。
最後看著韋挺說:你一看就知道是個當將領的人,將來一定能夠成為出色的將領。
三個人聽到之後都非常高興,雖然他們來之前都覺得袁天罡是在故弄玄虛,但來到他的住所之後,聽了不少人的評價,慢慢地對袁天罡改變了看法,等袁天罡為他們相面之後,更是改變了對袁天罡的看法,認為袁天罡真的是一個深不可測的讖緯家。
他們正想要謝過袁天罡的提點之恩,卻沒想到袁天罡接下來的話,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袁天罡補充說:“雖然你們將來都能夠飛黃騰達,但你們可能會遭逢禍事,一定要注意觀望局勢,不可率性而為。”之後,三人分別謝過袁天罡的指點之恩,然後各自離去。
幾年後,三人分別受到了李淵和李建成的重用和提拔,成為了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杜淹被李淵徵召進了秘書監,為皇帝起草公文。王珪則進入了太子府,當了太子屬官,韋挺則出任了禁衛軍的武官。
三個人本來都應該會有很不錯的前程,可是三人萬萬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玄武門事件後,太子李建成被廢,李淵也不再過問朝政。原先在太子府和內宮任職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貶黜或調離,韋挺三人不幸被貶黜離京。
三人離京之後,又前往洛陽拜見袁天罡,希望能夠讓袁天罡為他們指點迷津,哪知袁天罡告訴他們不用擔心,靜待時機即可。
後來,唐太宗果然赦免了太子府舊人,韋挺等三人重新被唐太宗起用。此後,袁天罡的名聲更加響亮,成為長安洛陽一帶有名的玄學家。
豬上樹時,唐會亡
貞觀22年的時候,出現了兩件令唐太宗非常不安的事情,一件是出現了彗星和天狗食日的天文奇觀;第二件事是蜀地接連發生了地震。
一連串的怪異現象,讓民間非常地不安,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騷動。在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往往將這視為上天的預警,同時也暗含著改朝換代的寓意,這讓唐太宗非常不安。
由於唐太宗晚年多次不顧民力發動對外戰爭,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地影響,因此,唐太宗認為可能時由於自己當政的過失,而引起了上天的不滿。
恰在此時,回到京中的韋挺三人上疏稱:居住在洛陽一帶的袁天罡有窺測天機的本領,可以讓袁天罡入朝推測天象。
唐太宗看到韋挺三人,紛紛上疏稱讚袁天罡的本領,因而特意下詔令袁天罡入朝推測天象。
袁天罡入朝後向,李世民解說了天象產生的原因,並表示並非是李世民的當政有失而引起天象異變。
李世民之後慢慢對袁天罡的解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下詔令袁天罡入朝推理天象。
有一次,李世民問了袁天罡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李世民問袁天罡:“大唐王朝什麼時候會滅亡?”
當時,袁天罡並不敢接下李世民的問題,於是,袁天罡連忙稱罪。
李世民看出了袁天罡的擔心,知道這種關係王朝國運的問題,尋常人根本不敢回答。於是,李世民安慰袁天罡說即使說錯了也可以原諒他的罪過,讓他放心直言。
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袁天罡最終只能進行推演算卦,最後得出一句結論:豬上樹的時候,大唐就會亡。
唐太宗聽完之後當場大笑了起來,在李世民的認識中豬怎麼可能會上樹。因此,唐太宗認為大唐王朝將會一直傳承下去。
其實,李世民可能並不是不懂,只不過不願對真相進行過多的揭露。
那麼袁天罡的“豬上樹”預言真的準嗎?從後來唐朝滅亡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正是朱溫徹底結束了唐朝的政治生命。
如果將朱溫比作“豬”,李唐王朝比作“樹”,那麼似乎可以對得上這句話。
在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很難對一些奇怪的自然或社會現象,進行具體的解釋,而類似袁天罡這些能人異士的解說,又恰恰填補了這些空白,因此得到人們的信服也就不足為奇了。
縱使是唐太宗那樣的一世明君,也選擇相信袁天罡的解說,更何況當時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