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抖音推薦的。初看書名,覺得很有童趣,加上推薦人的介紹,就覺得是一本好書,正好適合自己。
書里正面介紹了幾種動物,分別代表了不同性格特色的人。蛤蟆性格活潑開朗,精神飽滿,人緣很不錯。但是突然之間變的很消極頹靡,無精打采,悲傷憂鬱,覺得生活毫無意思,甚至一度想著自殺。表面上看,蛤蟆的突然變化是因為他遭遇了嚴重的挫折,所以才導致後面的結果。可是透過心理醫生蒼鷺的引導,才發現原因並非如此簡單。
人內心的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是早年的經歷行成的。每一個生命都一定得經歷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而開始的階段會顯著的影響後來的階段。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人生最初階段裡形成的。童年經歷是我們適應世界的最初階段,為了適應父母和家庭,我們會在兒童狀態裡選擇我們的相處方式。那些方式,日後便成了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要因素。
蛤蟆的童年生活富足,可是父親對他很嚴苛,稍有不滿,便嚴加指責。他很少在童年時期感受家人的愛和溫暖。他誇張的表現,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習慣順從別人,是為了避免被責難;他內心對自己認可度低,是因為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父親的要求。這些行為便是他成年後不自覺的的處事行為。因為挫折,負面的情緒,更低的自我認可,更強烈的尋求別人肯定的心理狀態,讓蛤蟆直接墜入了深淵。
童年的生活我們無法決定,童年裡做的適應選擇決策也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是並不代表著,童年那些不好的方式我們就不能改變。回憶自己的童年故事,找到自己行為處事的主要原因。找到童年的自己,理解童年的行為,然後接受所有童年時期的遭遇和選擇,學會接納自己。活的真實,真誠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迴圈,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同樣,我們也能從這種回顧中,推斷了解別人的處事方式,理解他人。
也許在人生劇本里,我們不太滿意自己的角色,也許劇目裡我們演的也不開心。但是知道劇本怎麼寫的,就能改寫他。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蛤蟆最後恢復了快樂,學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反抗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他也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必懼怕別人責備的眼光;他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即便那條路不是大家所贊同的。但願我們最後都能如蛤蟆,找到自我,學習,成長,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