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去日常的生活開支,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衣食住行、買房買車等,居民若有了閒錢,會怎麼處理呢?
一是銀行存款。這個是大頭,因為存款可以獲得利息,安全並且無風險。其實,關於存款最終去向問題,銀行把貸款又投放給了公司或個人,部分是公司日常經營性質,部分是個人房貸性質。銀行充當了中間媒介,既吸納了閒置資金,又給急需用錢的“雪中送碳”,同時由於銀行體量較大,還分散了風險!另外,大機構會購買上市公司定增的股份,然後把購買到的股票質押給銀行,獲得一定比例的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來源主要是居民儲蓄,實質上是居民存款“拐彎抹角”的買了股票。不同的是:這樣經過了層層環節,分散了風險!綜合近幾年來看,居民儲蓄是逐漸下降的,因為隨著物價上漲,生活開支、醫療教育等更大,並且伴隨貧富差距問題,老百姓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這不得不引起警惕,我們離共同富裕的目標還很遠。
二是放在支付寶、微信零錢通等。這類主要是面向中年人以下群體,平時用手機較多。其收益要比一年期定期存款稍高點。放在支付寶餘額寶,相當於買了天弘基金,交給專業的基金公司管理人負責。而基金大多投向債券、股票等金融產品。微信零錢通也一樣。先是基金,最終去向,也是公司。閒錢放在支付寶或微信,比較方便,網購個東西,或者給親朋好友轉個賬,可以直接支取。
三是用於投資。比如,購買基金、股票、債券等。其實,基金拆分後基本就是股票和債券;購買基金,也就是間接的購買股票、債券等。其最終去向,也是上市公司。購買基金的話,少部分作為薪酬,支付給了基金公司管理人,但專業的人幫忙打理,收益也許會高點,風險更低。直接購買股票,風險較大;而購買債券,很多債券普通人不能直接購買,是面對“合格投資者”的。而購買期貨、期權,風險最大,可能連“褲衩”都會虧沒!
四是購買保險。部分保險,既有理財、投資性質,還有“保意外”功能,比如萬能險。但保險的水是很深的,很多保險種類五花八門,各種壽險、財產險、養老險等。由於筆者對這塊不熟悉,暫不予過多評論。
五是民間借貸形式。舉個例子,張三有了10萬元閒錢用不著,而李四因做個體小生意,急需10萬元。張三在銀行存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至多在2%多一點,到期可獲得利息2000元;而李四的小本生意,想獲得銀行貸款,不一定能審批下來,手續比較繁瑣,程式也很嚴格,就算最終獲得貸款,其一年期利率至少在4%以上,貸款利息至少4000元。這種情況,張三直接把10萬元借給李四,李四給張三開出一張借條,到期李四支付張三利息3000元。這類形式更加靈活,相比透過銀行作為中間方,雙方均能獲利,主要是憑藉相互彼此信任,但其風險也顯而易見。若李四生意失敗,張三拿著借條將李四起訴到法院,要求追償還款是比較麻煩的。
掙錢不易,若有閒錢,最好經過深思熟慮再“理財”。稍有不慎,往往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建議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幹,讓家中最會“管錢”的人處理,積極穩妥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