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公眾號:將軍箭(jiangjunjian31)。本文略有刪節,如需閱讀原文,請移步公眾號。
公元前8世紀,有個年齡比荷馬還大的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創作了人類史長詩《神譜》。按照詩歌描述,神話時代結束後,世界進入人類時代。
按照資源充裕程度、人們相互關係與社會秩序,人類時代又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黑鐵時代,各時代的資源是日益稀缺的。例如黃金時代物質極大豐富,人類甚至不需要勞動,其他時代裡,人們因物質利益的加劇匱乏而鬥爭日趨激烈。
而社會秩序與道德水準等“軟實力”上,基本上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比一年”,例如青銅時代的人們最關心的是戰爭(注:唯一有點反常的是英雄時代。因為人類中產生了力量與精神堪比半神的英雄,在英雄的率領下人類顯得更勇敢、更公正)。
但英雄時代是短暫的,最終人類將迎來最惡劣、最悲慘的世代。極端的資源匱乏導致社會秩序完全崩潰,人們為了財富弱肉強食,不惜父子反目、兄弟相殘。這就是:
黑鐵時代。
所以,黑鐵時代就是人類文明的地獄,不要以為人類時代的劃分是按照金屬貴賤,還會冒出個什麼白錫時代、灰鋅時代…
否則,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都不夠用了。
❶ 地產業進入黑鐵時代
萬科的鬱亮是個人才,說話又好聽,我們超喜歡的。
2014年6月,《人民日報》轉載了鬱亮的文章《樓市進入白銀時代》,裡面金句不斷,例如最有名的:
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黃金的歲月,人人彎腰就可以撿到黃金的時代結束了,房地產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
而在2018年,鬱亮在深圳大梅沙的會議上掛出來喜慶的PPT,並表示:
(萬科)要居安思危,活下去。
業內普遍覺得萬科是在作秀,恆大、佳兆業、花樣年等新老大亨在房地產市場玩資產版的“鬥地主”,甚至來不及反駁鬱總。
到2021年底,上述大佬們終於有時間坐下來思考房地產業現狀了。
當時,我曾在《論房企轉行:你全家都在國足》一文中說到:
但凡一個稍微瞭解古希臘文化的房企老闆,都會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嚴肅對待行業的生死困局,而不僅僅是耍著轉行的小聰明,試圖回到令他們沉醉的黃金時代。
因為按照希臘神話,在黃金時代、白銀時代之後,還有嚴苛的青銅時代、英雄時代,以及最令人絕望的:黑鐵時代。
孰料,就和房地產出現“斷崖式下跌”的業績一樣,我們等來的鬱總髮言中,卻是始料未及的:
2022年,房地產進入黑鐵時代。今年是背水一戰的的一年,如何理解背水一戰?就是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
好傢伙,這話語讓我倒吸了一口冷氣。
一方面,這說明鬱亮眼中,房地產行業情況之嚴重。這直接就是跳過了青銅時代和英雄時代的過渡,一竿子到底,從白銀時代進入了獸性生存的至暗時刻啊。
另一方面,很多人沒有理解,鬱亮斷言的另一則意思,就是房地產業沒有英雄時代,不可能出現帶頭大哥重建行業秩序,實現中興。一個類似的模板就是:在失去的二十年裡遍地“死宅”的日本年輕人,以及淡定又佛系的房地產業。
換句話說,鬱亮否決了房地產人主觀努力導致美好結果的可能,思想上躺平接受了這個殘酷時代的合理性,行動上磨牙吮血準備吃肉…
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❷ 解讀鬱亮的黑鐵時代
我們簡單列出鬱亮在年會發言中的要點,並與地產業大佬們的實際操作逐一對應。
(一)戰略方面
外部環境的第一個特徵是行業進入縮表出清階段。對房地產業來說, 縮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不要再心存幻想, 必須要快速、 堅決出清。縮表出清對於我們來說, 就是一場生死之戰。
外部環境另一個輸出是今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行業新發展模式,即一箇中心(解決老百姓居住問題),三個基本點(房住不炒、租購併舉、人—地—房的匹配)。
解讀:
縮表是指收縮資產負債表,即將資產變現後用於償還債務。其中最重要的有息負債包括應付債券、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出清指加快資產的最佳化配置、加快銷售的進度、加快不良資產的重整,實現日常運營的平衡。
聯絡到“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實質上宣判了不存在高週轉、高負債、高槓杆下資產膨脹、以克時艱的空間。因此,鬱亮判斷的房地產企業戰略是:
在運營中保持“去金融化”的預期,以堅決出清為手段,化解經營風險,達成資產負債表整體健康的財務目標。在此過程中,即使損失利潤也是可以接受的。
例項:
根據克而瑞地產研究的《2022年1月房地產市場回顧》,雖然政策面在趨好,但1月份100個重點城市的商品住宅供應面積同環比分別下降46%和49%;並且,房企補倉的意願和拿地的衝動在持續下降,在短期保持觀望,預計在二季度的時候才會出現復甦。
(二)組織方面
我們的組織面對市場萎縮後更加白熱化的競爭,大家都想活下去,都會全力以赴。 我們靠什麼贏?首先是一盤棋建設(各區域人員協調使用),其次是組織適配(隨著業務消亡而調整人員的工作職責),第三是找到新的錨定點(福利、 補貼基準重新調整),第四是流程再造(將轉包的事務交給冗員來做)。
解讀:
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組織再造”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四個字是“減員增效”!
例項:
2月14日,建業集團副總裁代紀玲稱,近幾天傳出的建業集團將裁員61%(只保留400多人),以及組織架構調整(公司由之前的五級職能管理調整為三級職能管理)等問題……不符合事實。目前最終方案還在謹慎制定當中。
但另一方面,對接下來建業集團的經營戰略,董事長鬍葆森表示:
(建業集團)將進入戰略鞏固期,要做少、做小、做好。對於房企而言,賽道要少,不要追求規模的增長,儘量不要開闢新的賽道,(小賽道)能關閉的關閉。
(三)人的方面
這兩天,包括平時我聽到過很多人抱怨一個問題,那就是說我們沒有能人,希望最好有超人。我想問我們是誰?我們不幹誰來幹?如果真有能人、超人還要我們做什麼?我們今天缺少的,到底是所謂的能力還是將工作做好的態度?
解讀:
專案經理下工地,銷售經理兼職物業拜訪業主……這是一個工作態度問題。領悟不到這一點,就不是能人和超人。
例項:
為了避免和諧,就簡單說兩句吧。著名房企富力,已經出現了強制調配崗位的新聞。據悉,包含但不限於:工程部員工調往銷售部,行政部去做外省銷售。這是要培養出“六邊形戰士”,還是要培養“有積極工作態度的員工”?
(四)機制與文化
很多人提到機制就只能想到給足夠的激勵比如金錢激勵。我們現在處在“黑鐵時代”的環境中還能給那麼多錢嗎?我們的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這個出價能力了…萬科能提供的機制是事業的舞臺、發展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給錢。
至於文化,最重要的是“節衣縮食、戰時氛圍”。特別強調幾點:
①一切工作都圍繞打仗進行, 圍繞跌回穩提升、 縮表出清和“長肌肉”三項主要任務展開,與之無關的工作都可以放一放,放在次要位置;
②要強績效。只能以輸贏論英雄;
③管理人員都要全部下沉,身先士卒;
④紀律嚴明不只是令行禁止的問題,包括投資紀律、各項底線紀律都要牢牢堅守。
解讀:
除了業績為重的陳詞濫調外,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在內憂外患之下,管理人員需要“身先士卒”,把資源人脈動起來、用於實際績效。其次是強調各項紀律。最終的文化要求就是:
錢少事多嘴巴緊,愛來不來我沒錢。
例項:
鬱總在年會中說到:
要營造節表縮食的戰時氛圍,我助理給我定機票的時候是不會買頭等艙的。
這就集中突出了一個儀式感,重要的是讓基層員工感受到氛圍和過去不一樣…
而合景泰富規定,員工每天必須加班到9點,且拍照為證。簡直文化建設爆棚。
富力地產為了提高員工身體素質與精神面貌,組織開展了體能測試。對於連續測試不合格的,將重新評估其是否勝任公司工作要求。
注意,鬱亮演講原文中,機制與文化是分開的兩個要點,但我特意把它們放到一起。因為從美髮到保險到chuan銷,無數行業經驗表明:
不給錢的機制就只能講文化了。
❸ 尾聲:消失的金句
除了對地產時代的“跳水論”之外,鬱亮的整個發言中,全程沒有出現令人振奮或會心一笑的金句!
相反,全文殺氣騰騰,像是一篇戰鬥動員大會發言稿。沒有太多美感與想象力,可謂“可讀性較差”。
例如從“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到“一盤棋建設”的官方動員,從“65 位首席客戶官縮減至14個人”到“(底層環節的事情)我們不幹誰來幹”…
就差沒有把硬硬的東西頂在兄弟們的腰間。
怎麼會這樣呢?從前那個妙語連珠的鬱總呢?要知道,當人工智慧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象力也許是我們所擁有的惟一優勢。
其實,鬱總的表現這也可以理解。
例如在劉慈欣還沒賺大錢的2005年,面對粉絲的提問:
如何才能避免大腦僵化,讓人的想象力豐富起來?
未來的科幻大亨劉慈欣推心置腹地回答:
首先你得找個既有錢又過得清閒的工作。你要是每個月都從銀行拿利息,在家無所事事,想象力肯定會豐富起來;成天為生計奔忙的人想象力是不會豐富的。
而鬱總,是在接班王石、做大做強之後,公開講話才從白開水一樣的“無色無味無營養”,進化為“金句製造機”。
而當曾經“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地產界遭遇“危急存亡之秋”後,金句不斷的大佬們(含鬱亮),其發言變得乾癟,其想象力在迅速枯竭。
都不用文字分析方法,我們就知道:
這回,房地產業真的攤上大事了。
更多內容請訪問公眾號將軍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開絃斷,一往無前。本號關注財經與民生,雖是自娛自樂,仍求立足乾貨!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