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古人從小教導孩子,“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這句話也提醒人們,慌里慌張,是導致出錯的原因。《弟子規》中說:“事勿忙,忙多錯。”《禮記·玉藻》中也說:“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足容重”,指我們行走的時候,一定要穩重,像大象那樣四平八穩,非常緩慢。曾國藩曾教導弟子要“走路慢,吃飯慢,說話慢”,主張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穩重的作風。古人說“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一個人有定力、很穩重,無論發生什麼意外的、突發的事情,他都能夠保持冷靜,知道如何應對。
“手容恭”,指在坐的時候,手要斂。“起腳斂手”,在走路的時候,不能夠甩著胳膊,手容要恭敬。
“目容端”,“端”就是平的意思,平視。我們經常說一碗水端平,我們的目光不要向上,也不能向下。目光向上或向下,會讓人覺得你很傲慢,或者顯得很不屑。眼睛是心靈的視窗,如果我們傲慢或者刻薄,表現在眼睛上,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觀察,如果有人在說話的時候,眼睛咕嚕咕嚕地亂轉,說明這人的心思很複雜,心眼很多,不停地轉動著念頭。
“口容止”,這個“止”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吉人之辭寡”。說話不要太多,要懂得適可而止,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個字都不要說。孔夫子說過,隨侍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到該說話的時候,你就搶著說,說明這個人心浮氣躁;該你說的時候,譬如說有人問到你了,你又隱而不說,這是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你就說話,這是不懂得說話的分寸,就像盲人一樣。說話不看對方的神情,說了一些別人不喜歡聽的話,別人都要發怒了,這是大為失禮的。所以,言語要謹慎,要懂得適可而止。
“聲容靜”,指我們說話不要大聲喧譁,像噪音一樣。中國在歷史上被譽為“禮義之邦,華夏之族”。這不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封的,是鄰邦的人到中國來訪問,看到中國人彬彬有禮,相處得特別和諧,他們很羨慕,回去之後向國君報告,國君就派使臣到中國來學習,於是他們把中國稱為“禮義之邦,華夏之族”。像唐朝的時候,萬國來朝,中國的皇帝被尊稱為“天可汗”,即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
“頭容直”,“直”就是不要歪斜,要端正。我們和人交談的時候,不能把頭側向一邊。
“氣容肅”,指我們喘氣的聲音不要太重,要給人一種肅靜的感覺。當一個人的恭敬心提起的時候,他就自然很注意這些細節,連呼吸都不敢出大氣。
“立容德”,指站立的時候不要倚在一邊,也要端正,這樣給人一種有德行的感覺。
“色容莊”,指色容要莊重,給人一種有威儀的感覺,別人就不敢輕慢你。
這就是孔夫子講的“君子不重則不威”。
《群書治要·春秋左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春秋時,大臣趙盾的君主晉靈公非常不守禮,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趙盾作為臣子非常忠心,屢次犯顏直諫,晉靈公都不聽,還覺得他很煩,並且起了惡念,想派殺手把趙盾殺了。這個殺手於凌晨時到了趙盾的家裡,看到他的臥室門已經開了,趙盾已經準備好要去上早朝。因為時間還早,他就穿好了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裡閉目養神。他這種恭敬的態度深深地感動了殺手。殺手想,一個大臣在沒有人的時候,還能夠對國君表示這樣的恭敬,這個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材。於是,殺手暗自思量:“如果我把國家的棟樑殺了,我對國家、對人民就不義。但是,我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要殺這個大臣,如果完不成自己的使命,對君主就是不信。”他思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好辦法,最後自己觸槐自殺了。從這則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人以恭敬的態度居然可以起到這樣的感化作用,把來殺他的殺手都感化了。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要從言語、行為、容貌、嗜好等方面注意保持莊重,久而久之,自然令人肅然起敬。天子就更需要注重這些細節,他的言行是百官和萬民的表率。俗話說“君無戲言”,就是要求天子在言語方面要慎重,做到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