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央媒新華社發表的一篇標題為《公攤面積成糊塗賬?別再讓買房像開盲盒》的文章,一經發布就引來上萬人點贊評論。
其中有一位網友的留言說出了很多購房者的心裡話:買房按照建築面積計價,包含了公攤面積,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方面公攤面積沒有統一的標準,老百姓無法測量核對,只能不明不白消費,這很不公平;另一方面,買房後的物業費、裝修費、取暖費等收費也都包括了公攤面積,但實際上購房者並未享受到這部分的權益。堅決支援全面取消公攤面積,我們寧肯房價在實際面積的公開價格中漲,也不願不清不楚地處在消費暗區。
最近幾年,呼籲全面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越來越高了。筆者在今年初做過線上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顯示:在近3萬人的投票統計中,有98.5%的人“贊成”取消公攤面積,有1.2%的人“無所謂”,只有0.3%的人“反對”。
事實上,最近兩年,一眾專家學者也都贊同和建議早日探索全面取消公攤面積,實行“按套內面積計價”的商品房銷售模式。中原地產張大偉也指出,“公攤面積早就該廢除了。開發商從利益考量出發,傾向於做大公攤面積,這樣不僅可以收取多重費用、包括物業費、取暖費等,還可以在表面上降低房價,給購房者造成價格較低的錯覺。”對此,張大偉表示,“國家要麼全面取消公攤面積,要麼出臺相關的規範,設立得房率下線。”
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直言揭露,“公攤裡面的貓膩和腐敗太大了,水太深了。你買個100平的買房時,公攤究竟是多少,就是開發商說了算,人家胡亂給你多個幾平米你不可能知道。”
此外,央媒、黨媒等權威媒體也多次發表了“公攤面積不合理”、“取消公攤面積還購房者公平”的論調。人民日報在《“公攤面積”當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賬嗎?》文章中指出,一些開發商利用購房者對政策瞭解不深,還對一些公攤面積進行重複收費,甚至把本屬於業主的公攤面積拿來牟利,中飽私囊;
2018年新華社在《“公攤面積傷民”矛盾亟待求解》文章中也認為,“公攤面積長期存在並不一定意味著這種做法是合理的”。值得一提的是,央媒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痛斥了公攤面積“害人不淺”,比如公攤面積缺少標準、管理混亂,不僅會讓消費者在購房時需支付更多房款,更使之在未來要支出物業費、取暖費等更多成本。
在我國存在已有26年之久的公攤面積緣何引起了全民“抵制”?我們總結主要是3大顯而易見的弊端:第一,公攤面積的計算不清不楚,無統一標準,購房消費者處在消費暗區。尤其是在房價高企的當下,新房的公攤面積係數越來越高,購買100平的房子最後使用面積不足70平,這刺痛了很多購房者的神經;
第二,正如新華社在文章中所言,公攤面積背後利益空間巨大,容易滋生諸多弊病。比如公攤被挪作商用,本應屬於業主的收益不知去向。再比如公攤面積對應的裝修費、物業費等也易被重複徵收。尤其是在新房統一實行“精裝修交付”的當下,購房者花了公攤面積的精裝修費用,但交房時卻發現公區是毛坯狀態,這部分消費支出,全部被開發商收入囊中了;
第三,給了無良開發商利用公攤面積牟利的可乘之機。老梁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就揭露,隨著商品房價格攀升,部分開發商更利用普通購房者對公攤面積缺乏深入瞭解與測算能力,不斷推高公攤面積和公攤係數。更有甚者,會聯合測繪單位,給每套房多加幾平米公攤。反正這個公攤係數個人也測量不出來。
這裡舉一個真例項子:2021年9月份,青島某樓盤交房,購房者發現公攤面積係數高達46%,這比購房時開發商宣傳的31%還高出15%。110平方米的房子,套內實用面積不足60平,臥室內連一張大床都放不下。
如上所述,公攤面積害人不淺,存在極其不合理,且大家幾乎是“一邊倒”地贊同全面取消公攤面積。那麼是否意味著2022公攤面積會全面取消呢?
對此,央媒最新回應來了,有答案了:2022一蹴而就取消公攤面積不現實。
在2月12日發表的標題為《公攤面積成糊塗賬?別再讓買房像開盲》文章中,央媒新華社理性發聲給予回應了:“試圖一蹴而就取消公攤面積並不現實,畢竟房地產交易、持有全流程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其中還涉及眾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分步驟有序推進,逐漸推開按套內面積計價的房屋銷售模式。”
房產專家劉博分析指出,央媒最新回應,民眾非常關注的公攤面積會否在2022全面取消終於有答案了:2022公攤面積不會全面取消。根本原因是,取消公攤面積牽涉甚廣,並非一蹴而就能實現的。換言之,取消公攤面積茲事體大,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最理想的做法是分步推進,慢慢來。
對於央媒給出的“答案”,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對此我們倒是不感覺意外。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分析過,取消公攤面積看似是一件絕對利民的大好事,但現實中推行起來困難重重,根本原因一是開發商、供暖機構、物業、裝修單位、保潔家政等群體強烈反對。因為取消公攤面積觸碰到了這幾類群體的切身利益;二是公攤面積涉及稅務體系、測繪體系、新房交易體系等,取消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體系,需要好好規劃設計,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在我們看來,公攤面積也並非是一筆糊塗賬,它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以至於開發商敢於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對業主進行矇蔽和欺騙。說白了,就是完善的機制來保證公攤面積的公開透明。國外基本上都採用“套內面積計價”,其實這並非問題的關鍵,不管採用何種計價方式,最重要的是把標準制定清楚,且能公開透明執行,這才是每一位購房者真正想看到的結果。
當然,不得不說明的是,站在購房者的角度,取消公攤面積利遠大於弊。一方面,“按套內面積計價”,開發商就無法弄虛作假,只能踏踏實實做產品,會更注重做大套內面積,唯有如此才能留住購房者;另一方面,計價方式雖然改變不了房屋總價,但是“按套內面積計價”,購房者買房後的物業費、取暖費,甚至是未來的房產稅的收取都會大幅減少,這是實打實地節省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