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佩珊與空軍十廠
1939年12月,畢業於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階機械班的共產黨員郭佩珊,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遣來到昆明,做青年工作,在新成立的中共雲南省青年工作委員會中任組織委員。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懂得空軍機械修理的郭佩珊,1940年受黨指派進入中國空軍第十飛機修理工廠工作。
當時中國空軍十廠,是空軍技術力量最強的飛機修理廠。這個廠也是美國空軍的301修理基地,亦負責修理飛虎隊和第十四航空隊的飛機。為了讓前來修理的飛機儘早重新翱翔上藍天,打擊日本侵略軍,郭佩珊憑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廢寢忘食地辛勤工作。
十廠有二千多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修造課所屬各科。郭佩珊來到第十廠後,對下屬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質量要求嚴格,提出要讓飛行員駕駛經工廠修出的飛機,感到放心,不能使他們在和日本飛機作戰時,發生機械故障而出事。每年考績提級,發揚民主討論,擇優選拔,做到賞罰嚴明。郭佩珊還親自翻譯美軍技術規範,給大家參考。他要求所屬技術人員閱讀美軍技術資料,介紹給不懂外文的機械士和工人。
B-25的誕生
在1938年3月,美國陸軍航空兵釋出轟炸機招標公告,要求製造的飛機:載彈量達到540千克,航程1900千米,時速要能達到320千米每小時。當時波音、北美、貝爾等多家航空巨頭參與競標,最後北美公司研發的NA-40-1型飛機中標,隨後根據美國軍方的要求進行改良。1939年,NA-40-1型飛機正式獲得軍方的頒發的正式編號B-25,為紀念美國在一戰中的著名陸航先驅威廉·米切爾,飛機被命名為“米切爾”。
B-25轟炸機機長16.13米,翼展20.6米,機高4.88米,最大起飛重量15876千克,最高時速438千米,最大航程可達2100千米,最大載彈量1361千克。轟炸機有6名機組乘員,包括1名駕駛員、1名副駕駛、1名領航員兼投彈手、1名機背炮塔炮手兼無線電操作員、1名腰部機槍手和一名機尾炮手,自衛武器為12-18挺機槍,火力強大,有些改進型號,甚至裝有一門75毫米火炮。
在中國的B-25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的美軍B-25轟炸機隊由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日本東京、橫濱、長崎、橫須賀等城市。飛機起飛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乘夜幕東返美國。轟炸機隊完成轟炸任務後則飛入中國境內,這是B25轟炸機第一次來到中國。
之後根據中美《租借法案》,中國空軍也得到一部分B-25,裝備了中美空軍混合航空團第一大隊和中國空軍第二大隊。這些B-25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先到加拿大,飛躍北大西洋到達格陵蘭島,到達英國,然後經直布羅陀飛往地中海,抵達北非,再經伊朗達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最後到達中國,幾乎飛躍了半個地球。先後抵達中國的B-25有130多架。
郭佩珊改良B-25
當時一批B-25轟炸機送到空軍十廠檢修。郭佩珊任該廠修造機身機翼車間主任,他經過潛心研究後認為,這種飛機裝有12.7毫米口徑的機關槍十二挺,機身中部有上下兩個槍塔,太笨重了;炸彈倉內,可以掛一個一噸重的炸彈,或在兩旁各掛一個五百公斤的炸彈。用重磅炸彈摧毀敵人防禦工事,效果很好。但要殺傷暴露的敵人,其效果則不如多枚小炸彈。
郭佩珊向美空軍提出改革B-25飛機火器、掛彈裝置的建議,當即被採納。重新研製出的新型炸彈架,郭佩珊把它命名為蜂窩式彈架。一般炸彈是在炸彈倉內,把炸彈順機身方向平掛在炸彈倉中央或兩壁B-25飛機也是如此。蜂窩式炸彈架則把小炸彈如蜜蜂幼蟲一樣,一個一個地放在小圓筒裡以免互相碰撞,頭向下。尾部掛在連結起來的支架上,五個一排,五排聯結成一個架子,炸彈倉可掛兩個架子,即五十枚小炸彈,一次可投彈一枚、五枚或二十五枚。這樣,掛多枚炸彈安全,投擲方便,用同樣總重量的炸彈可以更多地殺傷暴露之敵。取掉下槍塔,裝上簡易活動槍架,減輕了飛機的總重量和飛行阻力。同樣的動力,就每小時增加了飛行速度20公里,並且機槍射手操作方便,減輕了疲勞。
改裝了尾部機槍架,增大射擊範圍。透過改裝後的B-25飛機,在打擊由緬甸侵入雲南的日軍戰鬥中戰果很好,殺傷了大量敵人。美軍對此大加讚揚。美國空軍回國之前,特為此向國民黨最高當局表示謝意,並索要設計圖紙。郭佩珊滿足了美軍的要求,為他們趕繪了設計圖並寫了詳細的說明書。
這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改良美軍飛機,唯一被美軍承認的一次。空軍總部認為郭佩珊為中國贏得了榮譽,特別批准連升三級,並給予獎勵。這也是在抗戰中,空軍技術人員得到的唯一的一次特別獎勵。之後郭佩珊升任修造課課長(生產總工程師),成了與美軍打交道的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