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疫情的反覆對於車市帶來不小的衝擊,連鎖反應帶來工廠停工、晶片供應危機、經銷商破產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加快恢復程序是為行業內每個大佬所焦慮的。
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大變化需要以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首先便是過往汽車生產及銷售追求全球化效應,眼下疫情則讓該理念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要知道即使任何一個不起眼的配件都可影響整車下線。此外,對於現有工廠的評判以及新廠選址,公共衛生體系的指標會愈來愈重視。
由於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定位新車的冷熱程度也會變得極端化,一味打價格戰與配置戰不能全然簡單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同質化道路的終點終究是兩敗俱傷。讓細分領域的產品力脫穎而出才是康莊大道,發展主旋律是為消費升級與更懂使用者需求才行。
毫無疑問,SUV細分市場已步入白熱化階段,接下來車企發力的領域或是MPV,而轎車份額萎縮,以及自駕遊露營的玩法逐步普及開來。
經銷商的利潤點除了賣車差價外,維修保養的比重加大,賣方市場轉變成買方市場,經銷商要多思考有推廣力的營銷方法,而非以往廣告螢幕直接投放而已。
另外,新能源汽車的核心賣點輔助駕駛,其功能性與安全性,伴隨交付量的爆發式增長將迎來諸多考驗,這份答卷是否能做好關係大批潛在使用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