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福
農村農業提水工具,是隨著水源的變化而在不斷地改變。
一、桔槔
桔槔俗稱挑杆。解放前多見於吃水井旁或菜園裡提水用。在井旁豎一十字木架,橫杆與豎杆之間用一根活繩栓住,便於來回滑動,橫杆一頭繫繩子和鉤,用來系水桶,另一頭稍端系一重物,與水桶重量成等量,利用槓桿的原理,借用重物活動的慣性,可以省力將水桶提出地面。後來轆轆的出現,代替了挑杆。
二、轆轆
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用轆轆提水澆菜園。轆轆是在井口豎一個支架,安裝上一個可用手柄搖轉的軸,直徑約25公分,軸上可繞繩索,一端固定在軸上,一端有一鉤,可系水桶;搖動手柄,使水桶上下起落,將井中的水桶提出。1956年以後,隨著水車的出現,轆轆便自行消失了。
三、水車
古時候的水車是木製的,葉片和水斗的鏈帶,藉助人力、風力或畜力帶動,將水從低處提至高處,常用於灌溉或排除積水用。水車有:龍骨水車(即:八卦水車)、齒輪水車兩種。
1、龍骨水車 東漢(168年)靈帝在位時,一個叫畢嵐的人所創造。他是在轆轆的基礎上利用齒輪的原理,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迴圈的木柄(即龍骨)用水斗將水從水源提出。開始時用人工踏動,後來改為風力,再後來被齒輪水車所代替。
2、齒輪水車 是50年代發明的提水工具,開始時用手搖,後來用人力或畜力,有三輪、五輪解放牌;1970年機井的出現,水量增加,水泵代替了水車。
四、水泵
水泵有:離心泵、潛水泵、深井泵、軸流泵、真空泵等。
1、離心泵 離心泵吸程7-9米,總揚程10米,適用於淺井提水,王雙廟各生產隊都有3-5部。隨著水位的下降,水泵下臥2-3米,除村西、村北、羅屯三個固定揚水站使用外,其餘均為臨時在渠邊安裝抽水,全村提水能力達到200立方米/小時。隨著生產責任制的出現和延長,農民開始購進3.77潛水泵,輸水管改為“小白龍”(即軟塑膠布袋)。
2、真空泵 真空泵也叫對口抽,俗稱壓機子,多在家院內使用。用一鐵管錐2小時可打一眼井,下一硬塑膠管,安一泵頭,用人工壓力取水,方便簡單,造價低,水量每小時可達0.5-1立方米。當時,全村80%的農戶家中都有一眼,可供洗涮飲用,澆地有點鹹。自來水全天供應後,壓機子也很少有人使用了。
3、潛水泵 淺井潛水泵吸程可達10-20米,1976年本村新購進青島、杭州產2.54-5.08釐米潛水泵,出水量達到15立方米/小時,每小時可澆地0.2-0.5畝。深井潛水泵安裝在村北,村西北兩眼深井上,吸程達100米以上,具有體積小、使用方便等特點,出水量50-80立方米/小時,每小時可澆1-2畝。
4、深井泵 深井泵也叫螺旋式水泵,葉輪在水面以下較深,透過鐵桿轉動帶動葉輪旋轉,將水提出地面,此泵有濟南、滄州、漢沽、滿城等地產。王雙廟兩眼深井泵為滄州產,吸程60-70米,出水量50-150立方米/小時,每小時可澆地2-3畝。
5、軸流泵 王雙廟北揚水站安裝12吋軸流泵兩臺,提水量達到800-1000立方米/小時,除供王雙廟河東澆地外,還可供韓雙廟、董雙廟部分農田灌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