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背痛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症之一。引發下腰背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在排除臟器病變、腫瘤等少數特異性原因以外,軟組織拉傷、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椎體關節炎、關節突紊亂、椎管狹窄、椎體失穩等因素都可能會引發下腰背疼痛。
為了防止長期臥床導致的肌肉萎縮和慢性疼痛,在下腰背疼痛的急性發作期,應儘可能地保持日常活動,不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也不要長時間保持單一的坐立和站立姿勢。當疼痛和腫脹得到控制時,可參考如下方案實施運動療法,以改善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促進下腰背疼痛的康復並防止復發。
手法鬆解和放鬆
在實施運動療法之前,應讓肌肉得到全面放鬆:仰臥中立位,閉眼深呼吸,讓全身感覺舒適、放鬆。對存在明確壓痛的軟組織進行按壓(也可用泡沫軸進行自我按摩),以緩解其疼痛。
牽拉屈髖肌群
仰臥中立位,一側下肢屈髖屈膝,用雙手抱該側膝將其儘量牽拉到胸部(另一側下肢仍放於床面)並保持30秒左右,使對側屈髖肌群得到拉伸;然後換另一側再做一遍為1組。2-3組為佳。該方法可對緊張的屈髖肌群進行牽拉,尤其適用於腰椎曲度增加的患者(後期可將髖部置於邊沿處,使對側下肢伸展,以增加拉伸效果;如下圖所示)。
牽拉伸肌群
仰臥中立位,雙側下肢屈膝屈髖,雙手抱雙膝儘量貼近胸廓並保持30秒左右為1組,2-3組為佳。該方法可對緊張的伸肌(臀大肌、膕繩肌等)實施拉伸,尤其適用於腰椎曲度變小的患者。
牽拉膕繩肌
站於椅前,將一側腿搭於椅面,挺直腰背,另一側下肢膝關節微屈使身體整個前傾,讓搭於椅面的下肢後方肌肉產生緊繃感,保持30秒左右為1次,2-3次為佳,兩側可交替進行。該方法常用於久坐者。
牽拉小腿三頭肌
站於臺階前,一側足前伸,並將足前掌搭於牆角或臺階(足跟踩於臺階下的地面),膝關節伸直,然後身體整體向前傾,使前側下肢小腿後方的肌肉產生緊繃感並保持30秒左右為1次,2-3次為佳。適用於下肢步態不佳的(例如:扁平足、足內旋、內八字、膝內扣等)患者。
臀橋運動
仰臥屈膝、屈髖,足底踏於床面,然後用臀部、腰部和腹部的力量將腰臀部位抬起後保持片刻(肩背部仍接觸床面;腹部不要隆起,保持平直即可)後緩慢回到初始位置。循序漸進地增加時長,根據自身情況可以多做幾次。該動作對腰椎及核心的肌肉力量及協調性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尤其適用於伴有腰椎曲度增加的患者。
直腿抬高運動
仰臥中立位,一側下肢屈膝屈髖、足底踏床,另一側腹、髖部位發力,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屈髖抬腿再慢慢放下,兩側可交替進行,若干次為1組(不要做到力竭)。該方法有助於改善腹肌和屈髖肌群的力量,尤其適用於腰椎曲度變小的患者。
坐起運動
屈膝屈髖坐立,雙足踏地,雙臂前伸,腰椎儘可能保持中立位(挺直腰背),慢慢仰臥後再慢慢起身,可重複多次。該方法可改善腹部肌群的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力量,有助於改善腰椎穩定性。
蹲起運動
雙手扶椅背,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足尖和膝蓋向前,腰背挺直,緩慢下蹲再緩慢起身,若干次為一組。該方法有助於改善腰椎穩定性。
俯臥兩頭起
俯臥位,髖關節下可放置軟枕,軀幹緩慢抬起並放下若干次,然後雙下肢緩慢抬起並放下若干次,交替進行。該方法對背側的伸肌群有很好的強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腰椎的穩定性。
小燕飛
俯臥位,雙臂後伸,以腹部為支點讓軀幹和下肢同時抬起後緩慢放下,可重複若干次。功能及效果同上。
原文連結:http://www.jinlaiba.com/archives/3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