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三角關係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首先可以排除宗教信仰差異的因素,畢竟美國人只在犯完錯之後才會想起他們信仰上帝。
而且,從前蘇聯解體到俄羅斯轉型西方制度的結果來看,這種矛盾也並非某種意識形態,或國家體系的側重位置差別。
現在是中俄關系突破歷史的新時代,中俄之間由上至下的高度依存性。
導致所謂的中美俄矛盾變成了中俄兩國同美國的“雙邊矛盾”,或者我們再換一個說法——“本質上這是美洲大陸同亞歐大陸之間的矛盾,是相互爭奪世界經濟中心的地緣衝突。”
僅從地理角度分析,亞歐大陸的物產礦藏種類是所有大洲裡最豐富的,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經濟的中心。
而美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亞歐大陸的兩次大規模內戰。但時間會把一切比重再次撥回原點,美國若想要繼續維持北美大陸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讓亞歐大陸保持混亂狀態。
而中俄兩國若想突破美國對亞歐大陸的限制,目前來看有兩種方法最為有效,“要麼讓美國勢力不能進來,要麼把火燒到北美本土去”。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論述點——中美俄之間的矛盾若無法透過外交手段解決,那麼誰會先下場挑事?在哪個地方挑事?用何種方式挑事?
“亞歐副本”已敞開,中美俄誰會忍不住先下場?
如果要從戰爭的角度分析,亞歐大陸無疑是目前最具火藥味的地方。由於美國的軍事幹涉,導致它和阿拉伯世界的一堆爛賬還未解決,北約與俄羅斯的相互對峙便已接踵而致。
再看太平洋方向,中美之間的臺海博弈已經存在了七十年之久,而美國在南海區域的軍事挑釁更是日益加劇。
上述這幾個位置,但凡中美俄之間有人開了第一槍,那麼其餘幾個地方就會產生蝴蝶效應,最終整個亞歐大陸或者全世界的局勢都會剎不住車。
那麼問題來了,中美俄之間誰會忍不住先動手呢?
其實美國現階段已經快忍不住了,根據FRED網站的公開資料顯示,全世界現存的所有“M1美元”中,有超過80%是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新印出來的,這就是“核動力印鈔機”的恐怖威力。
但代價也顯而易見,美國的通脹指數成功突破歷史新高,導致美聯儲必須立即加息來迅速穩固全球美元的基本盤。
但是,這一次的加息註定是一場全新的金融風暴。
關於如何避免金融反噬這一點,美國屢試不爽的手段只有一個,只要讓外面看上去比美國“更爛”,美國就依舊是全球資本最安全的避風港。
當然,這是美國忍不住的一面,它也有忍住了的一面。原因很簡單,給歐洲貿易帶來戰爭威脅需要美國親自下場去激怒俄羅斯,給亞洲貿易帶來戰火也同樣需要美國親自下場去激怒中國。
亞歐大陸有中俄鎮場子,拜登若是不親自下場來戰,僅憑北約那幫離心的兄弟以及亞洲某些張牙舞爪的小朋友,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浪花,不足以讓該地區看上去比美國國內更加糟糕。
但問題是拜登他敢嗎?他不敢,得罪方丈很容易,但自己也就別想撒丫子跑了。
有人替美國算過一筆賬,且不說中美之間貿易依存度有多高,中美脫鉤的經濟損失會有多大。
就單說俄烏方面美國主動下場挑事的前期費用,僅北約針對俄羅斯的前期部署這一塊,就至少需要700多億美元的前期投入,而且每年還要追加200億美元的維護費用。
要是再算上歐洲方面需要追加的預算和後續維護費用,三年下來就得接近2000億美元了。
而且這還只是全面對峙的前期開銷,如果真打起來了,所需費用更是無底黑洞。要是再算上亞洲方面應對中國的另一筆天價開銷,核動力印鈔機就算全力開動怕是都救不回來。
拜登心理十分清楚,目前國內一萬多億美元的基建法案都卡住動不了,那麼無底洞的外部戰爭費用又怎麼可能透過?
美國的選民根本不會為了這種費用買單,況且如果真把俄羅斯惹急了往北美髮射洲際導彈,誰敢打包票說北美就是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呢?
同樣,中俄更不願意在亞歐大陸直接下場引發衝突了,俄羅斯要整合東歐的部分產業,還要和西歐做能源生意,他希望維持現狀。
而中國要重塑亞洲貿易框架,還要和周邊國家搞好關係,我們要整合資源。中俄都不會因為美國的幾句挑釁就在自家門口大打出手,除非美國敢越過紅線。
當然,目前拜登的挑事方法很委婉,他在“教唆”別國替美國下場挑事。
來自美國的教唆挑事,真的能起到作用嗎?
目前來看接受美國教唆的國家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有一些隔了八丈遠在大放厥詞,典型代表就是“日已落帝國”和“被制裁之後的袋鼠國”。
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是想轉移內部矛盾,並且和中俄牽扯不多,所以不怕事大。
當然,某位自詡“比肩五常”的三哥也在“捱打邊緣瘋狂試探”,又或者反正首都被美軍層層包圍,乾脆就提頭來撞的日本。
先說說那些嘴上發力者,各位不妨看看還在北京東奧會上提倡大力抵制的都是些什麼人,除了盎格魯撒克遜那幾兄弟,或者某些被美國實質性綁架的國家,其它歐洲成員從頭到尾有說過什麼嗎?
有了澳大利亞這位“敢於先手製裁中國”和立陶宛這位“嘗試改變臺灣地位”的反面教材,再也沒有人替美國下場挑中國的事了,更沒有人敢直接下場和俄羅斯掰手腕。
這些國家敢替美國挑事的地方,基本就只剩下了外交抵制或者表達抗議這一條道路。
當然,還存在波蘭這樣,因為歷史原因十分“痛恨”俄羅斯的國家,它們就是典型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之前還主動要求過把核武器部署到自己國內。
但這是美國不可能實現的要求,拜登若在這些國家直接部署針對俄羅斯的核武器,就相當於美國親自下場了。這一行為的性質非常嚴重,去看看當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的反應就知道了。
而且,亞歐大陸上所有國家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亞歐大陸的穩定之上的,大多數亞歐國家都一致反對美國的過分介入。
在這方面德國就做得非常好,不僅帶頭拒絕給烏克蘭提供武器,還和中國大力合作來開發新的中歐專案,要不是德國境內還有美國駐軍,相信他們可以更加主動。
相反,同樣被美國駐軍的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正心甘情願地替美國“主動挑事”。
日本這個國家地緣位置和資源儲備已經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日本必須要依靠以中國為主的亞歐大陸架,以此緊跟世界主流經濟體。
理論上日本已經失去了崛起成為一個大國的最佳機會,它必須要做出適合自己實際位置的外交決策。
但日本對中國和俄羅斯始終抱有一種說不清的恐懼,說是來自極右翼的心虛也好,說是來自其民族根性上的自卑感也罷,反正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最佳答案。也正因如此,日本才在相同的出發點走上了和德國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但日本和英國一樣,始終是亞歐大陸之外的島國,它既是最不希望中美俄三角關係失衡的國家之一,也是最不是希望亞歐大陸保持長期穩定的國家之一。
所以美國的外部處境越來越窘迫時,日本替美國下場主動挑事的動作幅度也就越大。
這就是我們近期看到日本某些政客已經毫不掩飾地呼籲“要保衛臺灣”的重要原因。
但中國其實沒必要在乎這部分日本政客的叫囂,那只是窮途末路的狺狺狂吠罷了,一旦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某些極右翼勢力定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最後順帶一提印度這個國家,與其說印度替美國下場,倒不如說印度和美國在互相利用。但拜登明顯無力兌現給莫迪的經濟承諾,導致中印關係已經有所緩和。
長期來看,除非印度自己想不開,否則美國是無力繼續挑唆印度反華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美俄三角格局中,中國是趨於維護地區穩定的,俄羅斯更趨於維持歐洲現狀,美國則趨於不親自下場的破壞地區穩定行為。
實際上的處境還是和過去幾十年一樣,是“美國進攻,中俄防守”。但不同的一點在於,冬奧會期間的中國似乎找到了一些獨特的破局角度。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中國也要開始“挑事兒”了?
粟裕大將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外線戰略”。毛主席當年放棄延安轉戰華北,一舉打出新天地的戰法就是典型的外線戰略。
同理,如果我們只在臺海和南海問題上和美國反覆周旋,總體來看十分不利於中國的地區發展。美國只需要定期派一些軍艦和飛機進行週期性的騷擾,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戰略壓制效果。
中國要想有效突破美國的印太戰略封鎖,就必須主動在美國的後花園,也就是拉丁美洲“主動挑點事兒”。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問各位,真正能威脅到美國的究竟是什麼?是原子彈還是金融風暴?
其實都不是,真正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是拉丁美洲。這和威脅歐洲的並非俄羅斯,而是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部分難民是同樣道理
特朗普為什麼花那麼大的代價去修美墨邊境牆?
就因為拉美的難民和移民能動搖美國的社會基礎,若是這些人配合“民主陣線”的意識形態,就足藉助美國的“內部分化戰略”來反向顛覆美國權力階層的核心影響力,這就是美國最顯著的弱點之一。
有趣的是,這次冬奧會期間習主席會見了阿根廷總統,會談十分有建設性,甚至對方還主動要求瞻仰毛主席紀念堂。隨後,中國立即釋出了最新外交宣告——“中方將堅決支援阿根廷收回馬島主權”
這在英美等國看來,顯然就是中國在主動“挑事兒”了,英國外交大臣當即“氣急敗壞”地要求中國尊重英國的主權。
當然,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留了一線,沒有直接去挑美國的事,而是拿美國最親密的“共軛父子”開刀。
擺明就是要警告英美等國“你們不尊重中國的主權,中國為什麼要尊重你們的殖民主義霸權?”
中國反擊美國的步伐將從阿根廷開始,向美國展示拉丁美洲的星星之火,若拜登不及時收手,類似的情況將可能發生在與美國存在爭議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方。
它既可以是“對美國式霸權的反對”,也可以是“對它國正確主張的強力支援”,甚至還可以成為“對美國全球威脅的嚴正關切”。這並不是中國想主動挑事,而是一種被迫進行的強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