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影《你好,李煥英》。我記得當時我印象最深的是,由賈玲飾演的賈曉玲,與母親李煥英在飯桌上說的一句話。母親李煥英說:“我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一位母親在用她一生的經歷告訴女兒,“快樂”是一件很寶貴的東西。可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不快樂了?
01社會系統佔據了主導地位
我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中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觀點。他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套系統,一個是社會系統,另一個是自我係統。
社會系統負責滿足外界要求,換取生活的所需。而自我係統則負責滿足內心需求。把從社會系統換來的東西,轉化為我們心靈需要的價值。
小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不需要謀生。這個時候社會系統只佔很小一部分,而更多的是自我係統。
小時候的我們無憂無慮,內心很天真。吃想吃的飯,做想做的事,還有小夥伴陪我們一起玩。吃喝玩樂是這個階段我們在做的事情,所以我們會感覺到很快樂。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進入這個社會,需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此時社會系統佔據了主導。
我們想要住大房子,買豪華的車子,賺更多的票子,這樣我們才能成功。我們變成了金錢與物質的奴隸,如果不掙脫這些東西的束縛,我們就會陷在其中無法自拔。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的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這並不代表著我們要因為追求快樂而放棄物質生活。我們需要的是讓兩者達到一個平衡。在滿足生存條件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內心的情緒。
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贍養父母,教育子女,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們親力親為。
曾經看過一個有關上海某養老院的採訪影片,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就91歲的孫奶奶向記者的控訴,她說自己5年來一直在養老院。
不是因為沒有子女,而是因為子女實在是沒有精力照料老人,也擔心老人一人在家出現意外。於是把老人送去養老院是最好的辦法。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又有哪個子女願意把親生父母送去養老院呢?父母把我們養這麼大,而如今卻只能去養老院,作為子女,心中自然是不樂意的。
對未來的焦慮
俗話說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在如今這樣一個多變的世界,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擔憂,總是在預測未來。
可是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感受此刻的快樂。
人這一生真的很短暫,就像小品中說的那樣,眼一閉一睜半輩子就過去了。
對自己好一點,在休息時看看電影,陪陪家人,不斷髮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其實有時候快樂真的很簡單。
寫在最後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留下快樂的瞬間,等待將來老了。回顧這一生,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這一輩子過得很快樂,很幸福。我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