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人愛修路時出了名的,據學者考證,羅馬人一共修建了5萬英里約合40萬公里的道路,這在科技落後的古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規模。
羅馬人不僅在自己地盤修路,沒佔領一個地方之後,安排好總督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
據說當時從歐洲任意一條大路堅持走下去,總能到達羅馬。這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來歷。
羅馬人修建這麼多路幹嘛呢?
主要是為了方便對外戰爭和貿易。
看來古代羅馬人也懂得:要想富,先修路 的道理。
羅馬人修建的道路規格很高,修這些路的可不是普通民工,都是羅馬計程車兵,大路兩旁都種上樹,方便在炎熱的夏天部隊前進。
在羅馬眾多道路中,最有名的就是阿皮亞古道。那麼阿皮亞古道與差不多同時期的秦直道誰才是古代第一大道?那個才是古代第一高速公路呢?就來全方位的比較一下吧。
修建年代
阿皮亞古道開始修建於公元前400,用了大概68年的時間建成第一段。
秦直道開始修建於公元前212年。
從開始的時間來看,阿皮亞古道更早,比秦直道早了差不多200年。
雖然時間早,但是阿皮亞古道並不是一次性建設完成的。公元240年,在原來的基礎上延長了377公里。
所以,阿皮亞古道雖然開始得早,但是整個工程完工卻跨越了六七百年。
規格
兩者都是從首都出發,作為軍事用途修建的。秦直道是蒙恬將軍負責施工的,而阿皮亞古道則是羅馬監察官阿皮烏斯負責建設的。
從這個來看,在工程規格上來說是不相上下的。
長度
阿皮亞古道先見了200多公里,後來做了延伸,最終工程總長660公里。
秦直道呢,全長700多公里(也有說800多公里)。
在這個上面秦直道勝出。
寬度
阿皮亞古道寬度約11-12米。
秦直道路面平均寬約20米,路面最窄處寬度為12米,最寬處達60米,這寬度,在今天看來都很震撼。
秦直道更寬。
用時
秦直道沒有確切的結束時間,就算修建到秦滅亡的公元前207年吧,那麼秦直道用時也只有15年左右。
阿皮亞古道第一階段耗時為68年,第二階段開工的時候已經到了公元240年。
阿皮亞古道前前後後六七百年。
用工量
秦直道徵調民工數萬人。這個沒有確切數字,個人覺得,這麼大的工程,數萬恐怕是少了,至少應該在數十萬。當時還得修長城,修秦始皇陵,修阿房宮,這幾項大工程,至少得一兩百萬人。只有兩千萬人口的大秦,恐怕會有嚴重的用工荒。
在公元前28年的羅馬人口普查中,當時的羅馬人口是406萬。修建阿皮亞古道的時間更早。
阿皮亞大道海主要是士兵修建的。根據,十個人才能養一個士兵的古代生產力來看,當時羅馬最大兵力也就在十多萬吧。
根據以上推論,用在阿皮亞古道上的人力最多也就萬八千人吧。
再加上秦直道的施工速度比阿皮亞古道更快,也說明用工量更大。
所以,在用工規模上,秦直道肯定高於阿皮亞古道。
材料
秦直道全部用黃土夯實。
阿皮亞古道用到了:泥灰、沙子、石塊、石灰等等
別看咱們用黃土,可咱們的黃土是燒熟的,再加上了鹼拌過,這樣子能保證不長草。在夯實之後會比阿皮亞的石板路難走?我咋覺得更舒服呢。
這個就跟咱們古代喜歡用木料建房子一樣,西方喜歡用石頭,各有優缺點。
施工難度
秦直道幾乎是南北筆直的。而且穿越的地區有河流,有高山,有荒原。史書載:塹山堙谷
而阿皮亞古道並不是筆直的,主要是沿著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區施工的。
從這點來看,秦直道的施工難度要遠遠大於阿皮亞古道。
技術難度
秦直道
主要用炒熟了的黃土夯實,據考古發現,最厚處的夯土層高達8米。
再加上黃土中拌了鹼,當時的秦直道直接不長草。
就是現在在秦直道上種樹都沒辦法成活。
秦直道上還修建有排水渠,建築結構與現在的高速公路基本一致。
阿利亞古道
一小層石頭用灰泥抹縫後,構成堅實的地基。灰泥上填滿沙礫,然後用石板鋪就路面。路面本身用沙石鋪築四層。中間為步兵道,兩側為騎兵道,再有兩側為排水渠。
阿皮亞古道工程品質可靠,堅固牢實,“全天候”使用,無論雨雪風暴、翻山過橋隨時都可以保證暢通。
阿皮亞古道成了古代歐洲道路建設的標杆。
兩者都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克服了眾多技術障礙,使用了今人看起來都難以想象的方法。
使用時長
阿皮亞古道至今還在使用,成了景點,特別是騎行愛好者的選擇。
秦直道慢慢地不再使用了,特別是到了清朝之後,秦直道幾乎失去了交通的功能。
總結
阿皮亞古道雖然在某些技術上做得更細膩,但是這嚴重導致了效率低下。
個人覺得秦直道才代表了古代“基建狂魔”應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