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減肥經歷
我曾經3次嘗試過認真減肥。
買了代餐奶昔做早餐,午餐自帶青菜豆腐、白水煮麵,不放一滴油;晚餐回家吃一點點。
效果肯定是有的,前兩次基本上是堅持一到三個月左右,前後瘦了10斤。
第三次比較特殊,堅持了不到一個月,結果胃不舒服,不敢減了,遂放棄。
拋開特殊原因不說,前兩次其實都是有效果的,但都在取得了一點小成績後,沒忍住,奶油蛋糕、燒烤什麼的一吃,飛快地就反彈回去了。
真是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不只是減肥,戒菸、背英語、健身、讀書等,所有這些需要持續很長時間的事情,都很容易有這種現象。
為什麼呢?
因為人的意志力實在太有限了。
大多數我們認為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大腦天生具有節能傾向,只要一想到這件事很費事,大腦就會指揮你往更容易的事逃離。
你想看書,大腦就指揮你去刷短影片,因為看書太累了。
你想減肥,大腦就指揮你去吃高油高糖食品,因為那些是基因的偏愛,可以給人體提供很多營養。
當我們減肥的時候,是這麼想的:“我要漂亮,要健康。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忍住,那個蛋糕再美味,也不能吃。”
我們在用意志力,跟感性做鬥爭。
但意志力總有耗盡的一天。
堅持了一段時間,小有成就,我們會想:“哎呀,我已經堅持這麼長時間了,成效顯著,太棒了,我要獎勵一下自己。”
於是就破戒了。
緊接著,意志力潰不成軍,體重反彈。
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全浪費了。
戒菸失敗,減肥失敗,健身失敗,背單詞失敗…
怎麼辦?
轉變觀念。
其實,需要很多自制力才能做的事,大多是堅持不到最後的。
比如每年報考CPA的人有二百萬,中途有一半會放棄,到考試時,也就剩三分之一。
所以,要把目標,轉變成自己想做的事,“避免道德許可”(《自控力》)。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想戒菸的人,別人遞煙時,他會說:“謝謝,我在戒菸,抱歉。”
這麼說的時候,他內心知道,拒絕抽菸是要依靠自制力的,會消耗意志。
但他後來換了個說法:“謝謝,我不抽菸。”
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改變。
這麼說的時候,他內心的意思是:“不抽菸就是我想要的事,是一種常態,不需要自制力就可以完成。”
這是他自己希望的形象,剛開始這麼說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這是在欺騙自己,但說的多了,大腦就會把這件事內化,漸漸地,不抽菸就沒有了強迫、忍耐的性質。
於是,停止抽菸,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並且做多久都不會煩。
你看,不同的語言背後是不同的思維,而不同的思維又會導致不同的行為。
年前,我花了一個多月,把家裡所有地方都收拾了一遍,做的時候告訴自己:打掃,是為了讓房子乾淨整潔,因為混亂的環境會讓我思維陷入混沌。
為了減少環境的干擾,讓自己頭腦清楚、心情愉快,後面我每天維護家裡整潔的時候,就不會想著“小孩子真是氣死個人,總是把環境搞得一團糟”“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家務,真煩人”等。
負面想法少了,意志力被解放出來,就可以去思考更多的事,同時也減少了對家人的抱怨。
沒有人能一直壓抑自己。
所以,不要用“堅持”,而是改為“我想要”,甚至是“我享受”。
想要健康,想要自我提升,想要更良好的個人形象。
不要糾結於有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去堅持做某件事,而是直接去找做事的辦法,認真琢磨:別人怎麼做的?有什麼好辦法?有沒有互助社群可以加入?
如果預期自己要付出很多意志力,預設自己要壓制很多欲望,你就會從琢磨事,變成琢磨自己。這時候,萬一沒忍住,破了個小戒,就很容易陷入內疚和自責中,無法自拔,然後就是破罐子破摔,乾脆放棄。
另外,目標的設定也非常重要。
想達成一個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可以很輕鬆完成的小目標。
譬如,“我要連續100天跑步”就不是一個好目標。但凡中間有一天中斷了,你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而這個機率是非常大的,因為中間有無數的坑要避免:萬一生病了呢?萬一真的有其他急事呢?
相反,如果你的目標就是今天要跑步半個小時,這個難度就小多了,成功機率會大很多。
如果我們要長期做一件事,就需要享受這個過程,至少不能討厭它。
分解出來的一個個小目標,每次完成後,都會給你小小的成就感,這種及時的正反饋,是我們前行路上的一個個加油站,幫助我們產生持續行動的能力。
如果做什麼事,總是憋著一個大目標,想一口吃成胖子,就很容易在中途的一次次挫敗感中放棄,止步不前。
當然,計劃一定要給自己留彈性餘地。
人生總有各種意外,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控制。
沒有做到的事,不要太內疚或自責。
不要老是陷入自己怎麼沒做好,而是認真考慮怎麼重新開始,怎麼繼續行動。
後悔和自責對事情並不會有幫助,只會強化一個失敗的信念:“我做不到,再怎麼堅持也沒用啊。”
放開這些思緒,再次行動起來。
知易行難,不說了,我要試試鍛鍊身體去……
愛生活,愛讀書,我是北冀小棠,覺得有用,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