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對康熙一定不陌生,這位開疆擴土、南征北戰的皇帝為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康熙,本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第三任皇帝順治的第三個兒子,從8歲登基到1722年12月,共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民間,人們甚至稱他為“千古一帝”,具體緣由主要是:擒鰲拜、削三藩、驅沙俄、徵葛爾丹、收復臺灣,不可謂不豪邁雄。但是晚年的康熙卻差點讓大清王朝陷入衰敗的境地,今天看來實在不應該,那麼康熙晚年的昏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1.兩次廢儲,導致九子奪嫡、兄弟相殘,康熙比其他父親能力強多了,共生了55個子女,其中有21個在三歲之前夭折,可見宮鬥十分嚴重。由於大清朝在入關以來就沒有在老皇帝生前立儲的習慣,如是在新老皇帝交替的時候通常會發生了奪位之爭,康熙吸取了教訓,在生下胤礽後就立他為太子。但是康熙帝在位時間太長,他與太子胤礽之間的矛盾頻頻出現,最終在第二次廢黜太子(1712年)後再也沒有立太子之位,在這接下來的十年裡,其他兒子中的九個都覺得自己是太子的合適人選,並對此展開了一場關於皇位繼承的爭奪戰。而這樣的爭奪使得朝野分裂、山頭林立,國家政務也時常被其左右,最終兄弟相殘、國無寧日,可以說這樣的局面是康熙猶豫不決、視而不見、樂觀其成的結果。
雍正繼位之後,痛改前非,決定將太子候選人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等他一去世,讓近身太監取出公佈於眾。毫無疑問,這樣的方法高明許多,因為沒有人知道是誰除了皇帝自己,皇子們除了好好表現,沒有其他路子。
2.朝政腐敗,晚年的康熙朝出現了無官不貪的現象,史書記載,晚年的康熙中過風,精力大不如前,朝綱渙散已成事實,再加上十四年的奪位之爭,官員們已經忘記政績,精力都放在攀附皇子重臣、相互傾軋之上,並逐漸貪汙成風,甚至直接貪汙國庫庫銀,導致連賑災銀都發不出來,不僅如此,康熙連年征戰葛爾丹的軍費開支也十分巨大,到1722年康熙去世,國庫剩餘庫銀不足八百萬兩,可以說幾乎拿不出銀子了。在這裡不得不說,很多偉大的人物,晚節不保也許是有原因的,沒有限制的權力和泡沫化的吹捧通常讓他們迷失了自我。
康熙帝留下的爛攤子交給了為此爭奪了十四年的雍正,我們不禁為他捏了把冷汗。勤政節儉的雍正用生命維續了大清朝的統治,一上來就整頓吏治,在位十三年,日睡五小時、一年三天假,比今天的996優有過之,到雍正去世時,清王朝國庫庫銀達到了六千萬兩,比之其父,可以說無憾了。
3.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十分嚴重,尤其是康熙年間,比如《南山集》案,戴名世在編寫南明歷史的時候,著重參考了方孝標用南明紀年的史書《滇黔紀聞》(主要是南明抗清史),1711年該系列書印刷出版,因書中的南明年號和多爾袞的不軌之事導致康熙勃然大怒,下令搜查逮捕相關人員。一開始下令戴氏十六歲以上男子皆處斬,十六歲以下男子都充公為奴僕等等,同祖同門凡是當官的一律革職,前前後後涉及到的人達到了300多人。後康熙又假裝慈悲,將戴名世凌遲改成嶄刑,本來要處斬刑的戴家、方家被流放到黑龍江,方孝標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仍然要開棺戳屍。凡此種種,發生太多,這也和康熙王朝處的歷史時期有莫大的關係,當時明朝遺老仍有活動,滿漢融合相對較差,而隨著三大反清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歸順,文字獄在康熙之後逐漸淡化出主流視野。
4.閉關鎖國,當時中國與國外的貿易主要是從海上進行的,17世紀後半葉在世界史上處於英國崛起、美國獨立時期,海洋帝國的崛起對於中國來說一無所知,其實這個時候中國已經落後了,甚至沒有工業化的跡象。由於海上貿易總是會導致一些賊寇侵擾沿海地區,康熙為了一勞永固就直接禁止了對外貿易,尤其是收復臺灣之後,就更加徹底的執行了這一政策,並延續到了雍正乾隆時期,也間接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到來。
當然,康熙也是人,人無完人,作為統治階級的金字塔尖,封建王朝的弊端,這個昏庸的人不是康熙就一定是其他人,我們今天不能將中國近代的落後歸結到他頭上,但是它提醒我們應該正視這段歷史,而並不總是電視劇中的那位永遠偉大的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