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為人所知的投降東吳的蜀國將領主要有六位:郝普、麋芳、潘浚、傅士仁、範疆、張達。郝普是做零陵太守兩次降吳,一次是215年呂蒙攻零陵,二次是關羽失荊州東吳攻零陵。麋芳、傅士仁是呂蒙取荊州直接投降,間接害死了關羽。潘浚(潘濬)呂蒙攻荊州的時候一說被迫投降,但是後來做的那些事倒不覺得前面是被逼的。範疆、張達則是殺了張飛投的東吳。
範疆、張達、傅士仁應該是投東吳之後,職位並不高,才能也不是很強,所以史書上並沒有寫到東吳之後他們三個人如何。範疆、張達演義上是說送回劉備,被殺了祭奠張飛,但是史書上並沒有說,應該就算留在東吳是官職不大,所以就沒寫了。傅士仁、麋芳兩個人一個是劉備發小,一個劉備小舅子,真不應該投降。他們兩個說因為怕關羽責罰,其實憑他們跟劉備的關係,關羽還是會給一些面子的。應該不會出大的問題。主要還是這兩位怕死。心裡承受不住了。可惜了蜀國的荊州,可惜了一代名將關羽。
郝普、麋芳、潘浚三個人裡面應該算潘浚的官職做的最大,貢獻也最大。歷史上記錄的資料也最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軍襲殺關羽,傅士仁先投降、呂蒙把投降的傅士仁給麋芳看,麋芳也投降,佔領荊州,將領官員全都歸附,而潘濬卻稱疾不見(一說潘濬之前有假意投降,準備反襲擊呂蒙,結果呂蒙在虞翻的提醒下,加強了排查,沒有成功)。孫權親自登門拜訪,潘濬仍涕淚交橫,伏床不起,孫權以觀丁父、彭仲爽等俘虜出身的楚地先賢為例安慰潘濬,從這裡看出孫權很看重潘濬,又派人以手巾幫他擦臉,潘濬才下地拜謝,並將荊州軍事部署詳細告訴孫權,被拜為輔軍中郎將,並領兵。等於被孫權委以重任。
荊州失守後,荊州下屬的武陵郡從事樊胄,仍然堅持忠於蜀漢,舉兵造反,誘導武陵地區的五溪蠻人,聯合與吳國對抗,孫權希望潘濬去平叛,潘濬認為派五千人前往就夠了,孫權疑惑問為什麼這麼輕敵呢? 潘濬回答:“樊胄頗能賣弄唇舌,實際上卻沒有辯論之才,先前曾為州中人士準備宴會,但是到了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吃,十幾個人就自行離開了,這就如同只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樣。”孫權這才大笑,派遣潘濬統領五千人前往,果然斬殺平定樊胄。事後潘濬被委以重任。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郝普這個人應該不太念劉備恩情,應該更多衝著功名。有投降就把荊州軍事部署告訴孫權,然後樊胄獻郡給劉備,畢竟是舊主,馬上就去領兵攻打。說明這個人應該功名心比較強。也覺得孫權器重他,應該投桃報李吧。
後升遷為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應該算是降將裡面官職最高的了。東吳對他也比較信任,給與的都是比較重要的事情。黃武六年(226年),奮武中郎將芮玄去世,潘濬統領他的部曲,屯駐於夏口。當時,驃騎將軍步騭屯駐於漚口,請求向招募諸郡以增加兵力。孫權詢問潘濬的意見,潘濬說:“豪將在民間,耗亂為害,加上步騭有名有勢,是被身邊的人諂媚,因此不可同意。”孫權馬上聽從潘濬的建議,多次都能接納潘濬的建議,在東吳的過往裡面孫權不是誰的建議都一定能聽的進去的,說明潘濬這個人在他心目中還是有分量的。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任命潘濬為少府,進封劉陽侯。後遷任太常。官職那是相當的高。先是候,一般到候就很高了。太常是九卿之一,特別在東吳的尚書令是由太常兼任的。
黃龍三年(231年) 孫權授予潘濬符節,命其與呂岱督軍五萬討伐五溪蠻夷。孫權對潘濬非常信任,與陸遜共同管理荊州事物,與陸遜共同管理,基本上就已經到東吳的第一階梯的權利範圍去了,不但有地位爵位,而且還有一定的實權。並且後來蔣琬升任蜀國大將軍,有人說潘濬要投蔣琬,孫權都完全不相信。
潘濬還間接導致孫權除掉了呂壹,公元239年(赤烏二年),潘濬去世,其子潘翥襲爵。
官職第二位的應該是麋芳,投降到東吳做了將軍,並且為吳征伐。
黃武二年(223年) ,孫權下令賀齊突襲蘄春,麋芳等人跟隨,最終獲勝,俘獲晉宗。
郝普的官職應該算最小的了,吳國並官至廷尉。郝普與隱蕃親善,隱蕃蓄謀叛變事情敗露,他受到牽連,因此自殺。
郝普其實在三個人裡面算性質最輕的,最終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因為他是5個荊州郡守,唯一一個跟東吳抵抗過的。相比來說算好的了。對得起劉備了。畢竟劉備對於他的恩德沒有前兩位更重。